我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小說《西游記》講述的是一個師徒五人去往西天拜佛求經的佛教故事。該書自明代問世以來即被人奉為經典,我們今人也稱作它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此可見它的影響非同一般。 我們一般讀者易為故事的第一主人公孫悟空的超凡武藝所傾倒,也經常沉浸在取經團隊與各路妖魔斗智斗勇的故事情節及波瀾壯闊的對陣場面當中,卻很少顧及它原著本身的宗教意味。既是佛教故事,那么它僅僅是為了宣揚佛法嗎?故事中屢屢出現的另一宗教組織道教,又是處于什么位置?而佛道兩家的關系又如何?是兩家相爭還是另外一種狀態? 不少朋友認為,該著既然講述的是佛教故事,那自然在兩家的關系處理上,是佛教占了上風了。而且細致的讀者也給予了諸多證據。 證據一即是從取經團隊本身而言,團隊一共五人,而除唐僧之外,另外四名弟子均是道教神仙出身:孫悟空本是太乙散仙,豬八戒乃是天蓬元帥下凡,沙和尚先前為玉皇大帝的跟班卷簾大將,最不濟的小白龍也是有名有姓,他是西海龍王之子。四人既為道教體系下的神仙,緣何又要投奔佛教?既已如此,則可見得它道教在與佛教的較量中必然是占了下風了,不然也不至于出現手下“叛逃”了。 證據二可以從兩家的武力值PK相比較。雖然全文并未有一處出現兩家人物有過直接性的大對抗,但我們卻可以從孫悟空與兩家的較量中看出端倪。悟空當年大鬧天宮之時,道教出動十萬天兵拿他不住,反而被猴子打入靈霄寶殿,諸天將招架不住,嚇得玉帝躲入龍椅之下急忙派人去請如來佛祖。結果佛祖一出面,只消一只手即將他齊天大圣孫悟空壓得無力回天。如此還不能見得佛法無邊么?想必若不是佛界的鼎力相助,他道教的靈霄寶殿恐怕要被一只猴子占了吧。 還有一個重要證據則體現在佛道兩家人物的關系對比上,有一個例子似乎說明了這一點:在第26回中,觀音菩薩救活鎮元大仙的人參果樹之后,號稱與世同君的地仙之祖即與孫悟空拜為兄弟。顯然看到這里,問題就出來了,堂堂道教地仙之祖,身份何等顯赫,想必是和三清四帝一個級別的人物。他的徒弟清風明月也曾提及到:“三清是家師的朋友,四帝是家師的故人,九曜是家師的晚輩……”事在第24回。這么一個祖師級的人物竟與一個“野和尚”拜為兄弟,很明顯是在貶低道教呀!如此還不能見得他吳學究的心意嗎? 然而小編仔細推敲之后卻也從上述證據中看出了些許問題,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一者雖然團隊中大多數本為道教神仙,但從他們本身各自的身份與經歷來看,他們之所以走上禮佛之路實屬無奈,因為他們別無選擇。他們都是被道教拋卻的,不要的棄神。豬八戒如此,沙僧與小白龍也如此,孫悟空呢?很明顯也是這樣。他雖然在名義上貴為齊天大圣,卻還是為天庭看不上眼。他第一次上天官封弼馬溫,此官小到極點。之后他棄官不做,后又被封為大圣,而王母的蟠桃大會卻也未曾請他。況且他此后的所作所為,已與道教結下了解不開的梁子。由此,他們四人迫于無奈,出于生計,也不得不投靠佛教了。而佛祖也有意擴充自己的勢力,遂把他們收編了。如此可見,他道教不用了的神,棄下的仙,他佛教拿來用,也見不得佛之于道又有多高明。 至于前面提到的實力原因,我想說朋友們不要為電視誤導,當你細讀原文就會發現,道教并非讓他齊天大圣打得滿地找牙。有原文如下,見第7回:“他兩個斗在一起,勝敗未分,早有佐圣真君……調三十六員雷將齊來,把大圣圍在垓心,各騁兇惡鏖戰……當時眾神把大圣攢在一處……”由此可見,靈霄寶殿并未失守。那么玉帝呢?且看這一段:“早驚動了玉帝。遂傳旨者……請佛老降妖”原來玉帝也未曾亂了方寸。可見得雖然諸天將在與大圣鏖戰之時雖未能取勝,卻也不至于一敗涂地。即使后來是如來佛降服了妖猴,解了天庭之危,但也并不能就此認為他佛教的實力有多強大。因為道教的祖師級人物三清并未現身。我們知道,后來出現的鎮元大仙,是為地仙之祖,也曾輕易的就將那孫悟空打敗。還不能見得他道教的手段也不可小覷么? 然而那第三點原因又作何解釋?吳老先生怎么就讓鎮元大仙與孫悟空結拜了呢?且看孫悟空后來成正果后封得的果位:斗戰勝佛。佛在釋叫的地位非同一般,是為最高的一級。而這一點恐怕是大仙預料之中的事吧。一個是為道教之祖,一個日后貴為佛界之宗,雖然未必絕對恰當,勉強為之又有何不可呢? 其實縱觀全文,原著中也不乏道教之于佛教更勝一籌的例子。舉一例,老君即言自己過函關化胡成佛,事在第6回。如此,那問題可就嚴重咯!堂堂西牛賀洲最大的宗教組織竟然是李老君化胡成佛后所創,那他佛教還能不處于從屬地位嗎?那所謂的佛道之爭又從何說起呢? 講到這里,讀者也許會迷糊了吧,一會兒是佛法無邊,一會兒又是道高一丈,莫非是吳老先生未能顧及到這許多而弄得自相矛盾嗎?當然不是,他吳承恩一代大家,又潛心作此,豈會弄錯。在我看來,他的這看似自相矛盾,卻是自有一番深意,他便要在這佛與道較量的一來一回中做個“和事佬”。也就是說他眼中并無所謂的佛道之爭,相反,在他心中卻是另一種情形,即三教共榮共存,和諧發展,以趨于達到合一的境界。不然道教又怎會在整部小說中屢屢襄助襄助取經團隊,他太白金星即曾不止一次地這樣做過,甚至還救過唐僧的命。 吳老先生的這一觀點也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符合,他生活的年代為明中后期,這一時期儒釋道三教在歷經了千年的共存中已經逐步融合到一個新階段,即“三教合一”。有明一代,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且社會上出現了結合三教形態的組織,如三一教。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吳老先生也自然地會在他的著作中體現這種現象。而且他也借助孫悟空之口闡明了自己的宗教觀,事在第47回車遲國斗法之后,孫悟空對該國國王說:“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 原來我們閱讀《西游記》之后會發現,這表面上的佛道之爭,實則是吳承恩對于國家和宗教的理想——三教合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國家安能不永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