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小明才6歲,但表現出來非常自信,與同齡的孩子比起來與人打交道,說話都非常的老練。 問朋友原因,說經常夸獎孩子,孩子的自信靠的就是聰明的父母的夸獎,當然夸獎也需要有一些技巧。 每個孩子都經常會犯各種錯誤,畢竟他還沒有能力分辨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喜歡埋怨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對孩子說:“你什么都不行!你怎么那么笨?”之類的話。 孩子經常受到批評后,會情緒低沉,長久下去,容易失去自信,對自己感到失望,有的孩子,甚至會靠攻擊他人或自我傷害來撫平自己的失望情緒,擺脫“我不行”的念頭。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個老師講他當年做班主任的親身經歷的事情,聽完后非常觸動,十年前他在一所985的大學做班主任,離畢業只有一個學期的時候他的一個學生突然不來上課了。 這個學生三年多都表現的中規中矩就是話不多,他也不想看到還差一個學期就放棄學業,就聯系了學生的家長。 這個學生是一個單親家庭,母親是一個老師,見面后母親沒有安慰孩子,而是當作他和同學的面對孩子一頓批評,孩子差一點就要跳樓。 他后來找到孩子的母親談一次話,了解到母親由于對他要求高,從小到大就是非常嚴厲,哪怕孩子已經很優秀了,還是改不了。 后來孩子辦了休學,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他完成了學業,母親也通過這件事情知道了經常批評孩子的危害。 既然經常批評孩子如此多危害,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待孩子呢?有心理學家指出,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 家長對孩子經常表示夸獎、贊美,對孩子能夠獨立完成一件事情表示肯定,可以強化孩子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欲。 并能使孩子自我感覺良好,激發繼續嘗試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以求獲得更大的成就,維持這種夸獎、贊美或再度獲得這種“殊榮”。 畢竟獲得夸獎對他來講也是一次肯定,能激勵不斷的進取,自己獨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父母經常奚落或責備孩子,孩子會認為家長不信任自己,這樣的孩子對家長也不會信任。 父母對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確的評價,并經常予以夸獎、贊美,家庭就會產生一種新的氣氛,有助于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積極的關系,使彼此之間更接近,并產生信任感。 孩子道德品質形成的最初階段,是非觀念模糊,自制能力差。因此,家長對孩子的引導、獎勵與夸獎、贊美至關重要。 夸獎、贊美孩子,能激發他正確的外在動機,產生好的行為,并能強化他所完成的這一行為。 孩子經常得到夸獎、贊美,以后當他碰到類似事情時,便知道該怎樣去做,怎樣才會讓父母和老師滿意,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定勢,增強自我約束的能力。 很多家長都知道批評孩子的危害,但要他們夸獎孩子,也是一個大難題。因為很多時候,他們并不是真正懂得如何夸獎孩子。 夸孩子的時候,你要懂得就事論事地夸,要學會將孩子做事成功的原因歸結于孩子的努力,孩子就會知道,通過努力可以做出改變,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獲得好的成績。 例如,6歲的孩子幫助媽媽做簡單的家務,家長就應該就事論事地說“感謝你幫助媽媽洗菜,菜洗得很干凈或今天你將客廳和房間打掃的很干凈,非常棒”之類,而不要覺得孩子到了該幫忙做家務的年齡就理所應該。 在獲得家長的稱贊之后,孩子很希望以后能多多得到家長的夸獎。當然家長也不要因為孩子一次表現良好,就期待孩子每次都可以做得很好。 因為對于孩子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各種能力都尚未成熟,很多行為的出現都是不可預期的。 我們對孩子的夸獎,要著重第一次大力夸獎。例如,孩子第一次自己獨立完成作業,家長就要適當進行表揚,希望孩子以后都能夠更多獨立,當然也可以教一些好的方法。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當其取得一定的進步時,父母要及時地給予贊揚,這可以傳遞給孩子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讓孩子更加在自信和努力。 當孩子因為做好一件事而受到稱贊時,就會產生某種期待,比如下次再完成這件事之后,他還希望家長能夠繼續夸獎他。 ![]() 不能孩子有這種心理,為了獲得夸獎而去努力,這不是一個正確的處事態度,容易讓孩子養成較強的功利心。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逐漸減少夸獎的次數,對孩子所做的事情有所夸有所不夸。讓孩子轉變態度,認識到自己把事情做好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這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因為他們年齡尚小,可能不知道你為何夸獎她。 如果家長有針對性地、具體而適度地表揚孩子,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應該怎么做,如何努力。這樣夸得具體而適度的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更加有利。 家長對孩子夸獎,要講方式和方法。要懂得欣賞孩子的優點,夸獎孩子要及時。學會聆聽孩子說的話,也要學會讓自己說的話被孩子接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