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算籌)+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教。 造字本義:用體罰手段訓導孩子作算術。 ![]()
![]()
![]()
“耂”的原型“爻”最初的意思是寫作業,“攵”。的原型“攴”最初的意思是戒尺、教鞭,“耂”“子”“攵”三個部分組成“教”字:孩子學習,老師和家長拿著棍棒監督。 攴+孝=教 。 會意。從攴( pū),從孝,孝亦聲。“攴”,篆體象以手持杖或執鞭。在奴隸社會,奴隸主要靠鞭杖來施行他們的教育、教化。本義:教育,指導。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 教養 教養這一回事,人家都以為是出自名門才能得到,其實是一種普通常識,只要稍微注意,都可學到,和你的出身沒有關系。 沒有教養的人,是懶惰的人,不求上進的人,無可救藥,一見大場面,即刻出丑,在外國旅行,被人歧視,也是活該的。 當今大機構聘請職員,最后的面試都在餐廳中進行。 主人家故意遲到,看你是不是一坐下來就先點菜不等別人。酗不酗酒?也即刻知道,忍不住的人一定先來一杯烈的。 菜上了,看你拿筷子,姿式正不正確倒沒太大關系,那碟炸子雞,你有沒有亂翻之后才夾起一塊,就決定了你的命運。 吃東西時,嘖嘖有聲,更是個大忌。有教養的人哪里會做出這種丑態?吃就吃,為什么還要嘖嘖嘖嘖? 父母沒教你,那你的家庭也沒教養。不過這是上一輩人的錯,不能完全怪你。但是你出來社會混,連這一點小小的餐桌禮貌都學不會,派你去和對方的大公司兜生意,人家聽到你嘖嘖嘖嘖,先討厭了,一定談不成。 有些時候,不必從餐桌看到,連面也不必見,聽你的電話,就已經知道。 “等一下!”你說。管理階層已皺眉頭,為什么不會說“請等一下?”這個“請”字,難道那么難說出口? “是誰找他?” 為什么不能是:“請問您是……” 沒有教養的女人,比沒有教養的男人更加不能容忍,快去向蘇州姑娘學習吧,她們每一句話都像是征求你的意見。即使命令手下:“把那個東西拿來!”也會說成:“請你幫我把那東西拿來好不好?” 聽到沒有教養的人說話,我總不當面指正。教養這一東西是自發的,自己肯學就一定能學會,并非高科技。 著名文學家梁曉聲關于“文化”給過一個很靠譜的解釋: “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01 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一場大雨過后,轎車行駛到有積水的地方都會緩緩駛過,或者讓路人先行;盡管地鐵里有很多空位,民工師傅怕弄臟座椅,索性坐在了自己的安全帽上;天氣越來越冷,甜品店店主給所有來取單的外賣員都送去了一杯熱奶茶;……
02 根植于內心的修養 03 無需提醒的自覺 04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教養,這個東西就像血管一樣。可以盤根錯節地生長在一個人的血肉之軀的最深處,不可分割。” 真正有教養素質的人,心是平和的,情是真切的,懂得世界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 01給別人遞剪刀、鉛筆等物件時,把尖的一頭握在手中對著自己。 有一種教養叫:為別人多考慮一點。 02先進電梯,會按住開門鍵,直到所有人都上來。 有一種教養叫:能等一等就等一等。 03進食堂、超市、商場時,開門或撥開門簾后看一眼身后有沒有人,如果有人用手扶一下免得打到后面的人。 有一種教養叫:多看一眼,多扶一下。 04借東西前要征得同意,不要私自翻找,哪怕關系再熟。 有一種教養叫:為人有分寸,做事不逾界。 05去別人家里,不要隨便坐在人家的床上。 有一種教養叫:哪怕主隨客便,也不等于隨便。 06送客時,盡量等看不見客人了再關門。 有一種教養叫:送你離開,直到目不能及。 07和小孩說話會蹲下來和他視線齊平。 有一種教養叫:與你平視,不居高不倨傲。 08在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上,不要整個倚靠在扶手上,不過分以身體或物件,擠壓鄰座的空間。 有一種教養叫:不為一己之便影響他人。 09 看別人手機里的照片,不擅自左右滑動。 發和別人的合照到公共平臺,需事先征求對方同意。 有一種教養叫: 尊重他人隱私,切勿擅自窺探。 10 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摘掉耳機。 有一種教養叫: 你說,我在聽。 11 不隨意貶低別人喜歡的書籍、電影、音樂、偶像等,哪怕自己無感。 有一種教養叫: 品位不同,各自尊重。 12 一些雨天注意事項: 開車慢一些,尤其發現路面有積水時,更應該減速,以免積水濺濕路人; 垃圾不要亂扔在馬路上,很有可能造成排水不暢; 濕漉漉的雨傘,不要隨意放在公交車座位上或供人休息的椅子上。 有一種教養叫:相互體諒,弘揚公德。 13進門之前先敲門,即使是進自己孩子的房間也是如此。 有一種教養叫:我可以進來嗎? 14 別人要輸密碼,不管什么密碼,都請自覺把頭轉過去回避。 有一種教養叫:“非禮勿視”。 15請別人幫忙帶飯帶飲料,要問清楚價格,及時把錢還給對方。 有一種教養叫:自覺。 16向別人解釋或說明后,把你聽明白了嗎,換成我說清楚了嗎。 有一種教養叫:換個語氣,讓人舒服。 17公共場合看視頻,盡量不要外放聲音。 有一種教養叫: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18在演唱會、音樂會、體育比賽等公共場合制造的垃圾,離開時請打包帶走。 有一種教養叫:舉手之勞,不添麻煩。 19長時間忘記回復消息,再回復時最好說明一下原因。 有一種教養叫:必要的解釋。 20一直敲一扇不愿意為你開的門,是不禮貌的。 有一種教養叫:你不必為難,我知難而退。 21小時候去參加一個家境頗豐的同學的生日會,其他同學帶的禮物五花八門,我的折紙星星顯得非常寒磣,當下覺得非常不好意思。后來有一次再去她家玩,一眼就看到她書桌上那瓶星星,當時心里真的特別感動,有一種被鄭重對待的感覺。 有一種教養叫:重視別人的心意,哪怕那心意微不足道。 22媽媽對我說過一句話:要是有人不小心在公共場合做了尷尬的事,比如在臺上摔倒了,不要盯著他看;如果遇到殘障人士,更不可以。 有一種教養叫:不要直視他人的尷尬或痛苦。 23 送來訪客戶去電梯間等電梯,一位保潔阿姨從樓梯間推著滿滿一箱垃圾過來了,頓時整個樓道都彌漫著一股酸臭味。 我怕給客戶造成不好的印象,忙上前問:“阿姨,那邊不是有貨用電梯嗎?” 阿姨尷尬地說:“今天這棟樓的貨用電梯壞了,這十樓這么高,我也沒辦法一層層上下跑。” 客戶看了,笑著上前給阿姨按了電梯按鈕,溫和地說:“阿姨您先下吧,別耽誤您做事,我不急。” 有一種教養叫: 比起記得你的好,更叫人感動的是,我懂得你的難。 24 曾有人問:“為什么了解一個人要看他對陌生人的態度?” 高贊回答說:“因為陌生人和你的利益不相關,對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取決于智商和情商,對不相關者的態度取決于素質和修養。” 深以為然。 有一種教養叫: 對陌生人的善意,對利益無關者的一視同仁。 25 不記得在哪兒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姑娘晚上回家,電梯口有幾個喝了酒的壯漢,正惴惴不安的時候,其中一位壯漢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笑著對她說:“小姑娘你先上,我們坐下一趟,免得你害怕。” 有一種教養叫: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26把車借給朋友,借的時候油箱里已經沒什么油了,他還回來的時候油箱是滿的,車也洗過了。 有一種教養叫:面對情分,有來有往。 27大學的時候比較拮據,有一次和室友逛超市,看到一種我很喜歡的餅干,不過有點貴,我摸了摸就放下了。結果回宿舍后,室友一邊拆零食一邊說:“買了好多零食,大家一起吃啊。”我一看,她分的正是我看的那種餅干。 有一種教養叫:我會關照你,也會不動聲色保護你的自尊。 28聚餐時,一位男性朋友說自己女朋友喜歡買口紅,言語間頗有埋怨,說那些顏色在他看來都一樣。另一位男性朋友笑著說:“在她們眼里肯定不一樣啊,每一支有每一支的漂亮,就像你那些球鞋,在你眼里每雙也都不一樣吧。” 有一種教養叫:不粗暴評斷,會換位思考。 29仔細想想,我的教養好像都是對外的,在外人看來,我禮貌、謙遜、溫和,大概率符合“有教養”的各項標準。但我對我的父母好像真的經常發脾氣,說起話來也沒輕沒重。他們因為是我最親近的人,而承受了我“最沒有教養”的一面。想想真的很慚愧。 有一種教養叫:不要仗著被愛,就隨便對親近的人發火。 也許你已經發現,在以上這些關于教養的細節中,大部分都有一個“別人”。 這個別人,不僅是一個人,更代表著“我”之外的世界。 而我們都應該明白一點:世界不是只圍著“我”而轉的。 因此,也許所謂教養,最基礎的一點就是:心中有別人。 愿你我學會把別人裝進心里,也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在明朝理學家呂楠的《涇野子內篇》中有這樣一個名為《西鄰教五子》的寓言故事。 故事說: “西鄰有五子,一子樸,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僂,一子跛。乃使樸者農,敏者賈,盲者卜,僂者績,跛者紡,故五者皆不患飲食焉。” 這是說,古時候,一個家庭里有五個兒子。五個兒子不僅個性特征迥然不同,有的還有殘疾。兒子們一個個都快要長大了,父母就得考慮他們學點什么生存所需要的技藝,將來好自力更生。 老大從小就憨厚樸實,能吃苦耐勞,父母就就讓他學種地,培養他當農民;老二從小就聰明伶俐,思維敏捷,精明能干,父母就讓他學習經商,將來當個商人;老三是個盲人,兩眼失明,父母就讓他學算卦,算卦不用眼睛;老四從小身體不好,是個駝背,父母就就教他學織布,駝背不影響干活兒;老五是個肢體殘疾人,腿瘸,父母就教他學紡線,腿腳不便,可以坐著干活兒。 在父母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掌握了一門勞動技藝,學到了謀生的本領:老大當了農民,老二當了商人,老三成了算卦先生,老四在家織布,老五成為紡線的能手。五個兒子都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過上了自食其力、衣食無憂的生活,父母終于放心了。 父母的選擇是務實的 這家這么多的兒子,大部分還有殘疾,可夠讓父母操心的了。 然而,父母非常務實,正視兒子們的現實,一點兒也不虛榮,沒有跟別人攀比、趕時髦。而是根據社會生活的需要,針對每個兒子的特點,因人而異,因人而宜,因材“擇業”,因材施教,發揮兒子各自的長處,回避各自的短處,做到了揚長避短,化消極為積極。就這樣,使五個具有不同特點和生理缺陷的兒子各得其所,都學會了適宜的技藝。 假如這家做父母的,不從兒子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抱著一種虛榮心,盲目與別人攀比,看別人學什么,要孩子都去學什么;或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補償心理”,強迫兒子去學習根本不適合或不想學的技能;或是盲目地按照同一個規格去培養、塑造,由于“揚短避長”,恐怕其中有的兒子因無一技之長,就有可能沒有生存的能力。等做父母的到了老年,勢必會有后顧之憂,致死也不會瞑目。 這個家庭的父母,為五個兒子的發展方向和職業選擇,完全是為兒子們的根本利益著想,沒有一點兒“光宗耀祖”、“顯耀門楣”,為家長增光添彩的思想。應當說,他們是無私的,是一心一意地為兒子們的將來著想,這是明智的,具有進步意義。 “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清人著名詩人顧嗣協曾寫過一首名為《雜興》的詩: 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 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 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這首詩說的是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有所長,必有所短。同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無所不能的完人。使用人才,必須量才適用,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使人各得其所,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培養孩子,也應該是這個道理。要根據孩子的不同特點,選擇培養、發展的方向;假如不針對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盲目地趕時髦,不僅會給孩子制造痛苦,甚至會毀掉孩子的前程。 聯想到今天有些父母,在對孩子發展方向的選擇上,有不小的盲目性。 比如,報考升學志愿,不少是家長做主,孩子只好唯父母之命是聽,實際上孩子并不喜歡,中途轉學、轉系科的屢見不鮮。 有的家長見別人家的孩子學繪畫,也讓自己家的孩子學繪畫;見別人家的孩子學鋼琴,也趕緊花重金購買一架鋼琴。不管孩子是不是有那個興趣和條件。有點兒“傻子過年看鄰居”的意思。 有記者在某少年宮特長班做過現場調查,問那些孩子喜歡不喜歡。不少孩子的回答出人意料,說:“根本不喜歡。是媽媽非要讓我學!” 有一位學鋼琴的孩子說:“我看到黑白相間的東西,就惡心!可媽媽非讓我學這個破玩藝兒!” 有一位媽媽自己小時候特別想學彈鋼琴,但由于條件限制,未能如愿以嘗,一直耿耿于懷。有了兒子以后,就自作主張購買了鋼琴,可兒子卻不喜歡學鋼琴。家長省吃儉用,東挪西借,好不容易才湊夠錢買的鋼琴,孩子卻不喜歡,家長哪能饒得了! 媽媽把兒子摁在鋼琴凳上,手持雞毛撣子,彈不好就揍。由于練習的時間太長,兒子實在不能堅持,媽媽就學古人“頭懸梁,錐刺股”,把兒子的手和頭發用繩子吊起來,防止偷工減料、消極怠工。兒子實在無法忍受,竟然把自己的手筋用刀割斷。問他是不是很痛苦,孩子說:“割斷手筋只疼痛一時,要不然我得痛苦一生!” 常言說:“強扭的瓜不甜。”“強按牛頭不喝水。”違逆孩子的意愿,強制孩子做根本不想做的事,一定是以失敗告終。 “以兒童為本”,從實際出發。 要培養教育好孩子,必須首先弄清楚一個問題:培養、教育孩子究竟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家長,還是為了孩子? 在封建家長制盛行的年代,家長無視子女的個性和意愿,就是為了子承父業、光宗耀祖、顯耀門楣,使許多有志、有為青少年為了家族的利益而犧牲了個人的追求和前途。 魯迅先生早在九十多年前,就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就尖銳地指出:“本位應在幼者,卻反在長者;置重應在將來,卻反在過去。”那時做父母的,“他們的誤點,便在長者本位與利己思想……尤其墮落的,是因此責望報嘗,以為幼者的全部,理該做長者的犧牲。” 應當說,今天的父母培養教育孩子,為子承父業、光宗耀祖、顯耀門楣的已經很稀少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 但在孩子發展方向的選擇和培養上,并不是完全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而從家長的意愿出發,或在“補償心理”支配下,主觀地確定培養和發展方向的,并不在少數。其結果,可想而知。 九十年前,魯迅先生就提出,要像歐美家庭那樣,以幼者為本位,對子女一是理解,二是指導,三是解放,“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讓他們“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以兒童為本”,應當是現代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不能“以家長為本”,把培養、教育子女的目的定在為家長臉面增光添彩上。 講臺決定勝局 在歷史大幕開啟之后,人們常常關注舞臺中央上演的有關國家興衰演變的政治、經濟或軍事大戲。事實上,一些不大起眼的文化細節,有時候卻牽引或預示著歷史大戲的走向和結局,這大體便是古人說的一葉知秋。 1806年,拿破侖打敗了德意志帝國最大的兩個邦國:奧地利和普魯士。陷入絕望和痛苦的德國人被迫開始反思。哲學家費希特在街頭的一次演講中說:“我們要進行的是一場精神斗爭,只有通過精神斗爭,我們才有可能從德國四分五裂的狀態和低落的精神狀態中走出來。” 怎樣才能提升國民的精神狀態?德國上下幾乎一致的選擇是大辦教育。當財政拮據拿不出錢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親自同一些大學教授討論解決辦法。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于是,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侖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時,柏林洪堡大學誕生了。國王拿出了最后一點家底,并把豪華的王子宮殿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如今,柏林洪堡大學主樓的長廊里掛著許多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都是在各個領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諾貝爾獎得主。這是讓很多國家羨慕卻難以企及的一個數字。 普魯士在19世紀中期,便有了普及小學教育的硬性的制度規定。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躬行的義務。學生們上學幾乎是免費的,少量的學雜費可以用實物來支付,如果孩子不上學或無故曠課,家長則必須支付罰金。到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讓人驚異的是,其偏遠鄉村一所小學所保存下來的一張1820年講授自然課使用的掛圖上面,便已畫上了當時中國人和非洲人生活的場景,甚至還有中國長城的模樣。 1903年,一位在德國工作10年的美國商務代辦感嘆:“這個帝國最大的資本是它的智力。”德國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引領者(另一個引領者是美國)。到1910年,德意志工業總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 德國崛起過程中,最有象征意義的事件發生在1871年。那一年,德國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強國;那一年,德國在普法戰爭中取得了勝利;那一年,德國實現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國家統一;那一年,連敗三國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鏡廳接受加冕,成為德意志皇帝。 德國從1806年被法國打敗到1871年打敗法國,不過是65年的時間。指揮德法之戰的德國元帥毛奇回顧往事,感慨地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普魯士的勝局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唐朝的這則故事發人深省,若不是母親提點,他極可能成為一代巨貪 大河報-歷史 唐朝監察御史李畬的母親深明大義,清白正派,寡居的李母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教育他做一個好人,當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 有一次,御史衙門派人給李家送祿米,過去當官不但有現金的俸祿,還要補充一些糧米充當工資獎金。 李母把這些送祿米的人打發走后,發現祿米憑空多出來三石,于是就問兒子是咋回事兒。 李畬不無得意地向母親解釋,這是官場的潛規則: 給御史發放祿米的時候,掌管分配糧食的官吏手下留情,盛米的斛都是上尖的,從不刮平,因此會多出來一些糧食。 李母又問,是否需要付車費給送祿米的人。 李畬面露喜色,告訴母親,給堂堂御史送祿米,根本不需支付車腳錢。 李母聞聽此言,勃然大怒,把兒子狠狠訓斥一通。 李母訓完兒子,讓他把多出來的祿米送回官府糧倉,同時如數支付車腳錢。 李畬聽了母親的訓斥,十分愧悔,于是按照母親的吩咐一一照辦,同時李畬對分配祿米的官吏依律問罪。 看到李畬如此清廉,其他御史無不一臉愧色,貪腐之風,大為收斂。 正因為有了深明大義的母親,李畬才不至于一念之差,淪為可恥的貪官,此后正直為官,贏得了清正廉潔的一世英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