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前10000年--前4000年) 氏族大約產生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是上古時期,以相同血緣關系結合的人類社會群體,成員出自共同的祖先。他們往往用一種動物或植物作為本氏族的圖騰標記。氏族社會初期,以母系血緣為紐帶,即母權制,稱母系氏族社會。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末期,逐漸過渡到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即父權制,稱父系氏族社會。 為了敘述人類歷史上重大的社會變革之需,我們有將距今五萬年至八千年劃分為介于“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之間的時段,稱之為“細石器時代”,也叫“中石器時代”。此時已經出現了氏族社會。巢皇與燧皇,昊皇與羲皇,農皇可能與以石片石器和細石器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的“細石器時代”相近。 大巢氏、燧人氏、伏羲氏、有媧氏、神農氏、共工氏、祝融氏七個名號均被中國古人列為三皇之一,只是組合不同。構木為巢,以避群害的大巢氏巢居時代;鉆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熟食時代;結繩為網,以畋以漁的伏羲氏漁牧時代;斫木為耜,揉木為耒的神農氏耕稼時代。他們處在上古距今約12000-6000年前。 遠古時代在炎黃古史傳說體系中,經盤古氏、大巢氏、燧人氏,然后依次是伏羲太皞系、神農炎帝系、軒轅黃帝系,期間有: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喬結氏、倉頡氏、軒轅氏、赫胥氏、尊蘆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東扈氏、帝鴻氏等。 巢皇與燧皇 01 弇茲 弇茲氏是中國史上有記載的最早部族,在距今約15000至13000年的昆侖山(今甘肅祁連山)。因女首領玄女創立結繩記事,而將北極星命名為織女星。后燧人氏與弇茲氏建立互為婚姻的血緣聯盟,始稱燧人弇茲合雄氏。之后一支又沿太行往東入河北,今保定徐水南莊頭遺址距今12000年,發現有陶器,當是其活動中心。 02 大巢 上古穴處,有圣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巢,鳥窩也。單從字的解釋看,巢皇大巢氏是東夷人。東夷文明最大特質就是鳥崇拜,這是判定東夷民族的重要依據。史傳大巢氏先民興起于莒地,棲居在石婁山(石牟山),即牟婁,本牟夷國。因是巢樓之制始起的地方,所以石婁山又名屋樓山或屋樓崮,在今山東莒城東20里。 03 燧人 距今萬年,燧人氏已達河南,所居之地有燧木,屈盤萬頃,云霧出于其間。有鳥若鶚,用咀啄燧木,發出火光。有圣人從中受到啟發,折下燧枝鉆木取火,后人們把這位圣人稱為燧皇。燧木取火的燧人氏族,又叫燧明國,在今河南商丘睢陽一帶,當地一直流傳有“燧人擊石取火”的神話,有燧皇陵也位于其古城西南。 04 盤瓠 盤瓠氏是燧人氏一支,當時過著半牧半農生活,是以葫蘆為主食,被眾人稱為瓠民。河西走廊的裕固、六盤山的固原,山西固關等地隱約留下了他們早期的行蹤和痕跡。后盤瓠氏東遷,還參與炎黃蚩大戰,敗而逐步南遷。苗、瑤、畬等族共奉盤瓠為始祖。因“瓠”字與“古”字音近,“盤瓠”后來成為“盤古”音轉。 05 華胥 今陜西藍田華胥鎮為古華胥國所在,距今約有八千多年,應當是伏羲氏和女媧氏的母族華胥氏的居地,藍田北三十五里有羲母陵。燧人弇茲氏崇拜太陽與火,華胥氏為其青鳥(素女)氏后裔,又叫赫胥氏,前期應當屬于光華崇拜(自然靈崇拜),后期再變成花華崇拜(植物靈崇拜),華夏的華字古作光華解,就源于華胥氏。 06 雷澤 雷澤氏是須女部落(即華夏的夏族)女王,在甘肅東南部仇夷山仇池一帶,又叫仇夷氏。燧人弇茲氏有三大分支:大鵹(玄女),少鵹(須女),青鳥(素女),合稱三柯氏。雷澤氏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黃水河發展,遷居于渾河、壺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張家口蔚縣),再遷涿鹿山,建“洛烏”城(今河北張家口涿鹿)。 昊皇與羲皇 01 太昊 太昊氏,又叫太皞氏,上古東夷部族祖先和首領。東夷是上古在中原可與華夏抗衡的部族,與華夏交往十分頻繁,并創造了商文化。東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一帶。陳,太皞之虛,在河南淮陽,今存太昊墓。周代后其后裔漸次東移,直到春秋戰國時,各支才漸被魯、齊、越等國吞并,融入華夏。 02 伏羲氏源于華胥氏,原活動于渭河流域的陳倉(今寶雞一帶),后出潼關沿黃河向東進入中原,約6500年前與今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一帶,都汶上(今山東濟寧西北)的東夷太昊氏最后融合成為中原太昊伏羲氏族,并以各自的蛇與鳥圖騰融合為龍圖騰,都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陽)。炎帝伐補,夏商有羲,當羲皇后世封國。 03 伏羲時代,專門從事觀測天文星象系統之人群,被稱為巫覡集團,女為巫,男為覡。其記錄觀測演算的結果,形成文獻,編成典藉。該集團在氏族編制上便設置為專業典籍史官,身份顯貴,世代相襲。于是把男覡集團叫有典氏,把女巫集團叫有硚氏。有典氏后又大典氏和少典氏。后炎黃皆出于少典氏與有硚氏的聯姻。 04 有媧氏就是伏羲女巫集團有硚氏,與伏羲氏世代通婚,至炎黃虞夏仍保持這種關系。皇封媧于汝水之陽,汝水源于今河南嵩縣,流經汝陽、郟縣、舞陽、汝南、新蔡至淮濱入淮河。汝作女當因女媧居地而名。太行山有女媧山和皇母山的別名。河南西華有女媧故都媧城遺址。媧皇風姓,陵稱風陵,在今山西永濟風陵渡。 05 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大庭氏原伏羲氏分支,興于太行山,數百年發展,成很有實力部落。于是走出太行山,在黃河北呂梁山南,興建村鎮,結束游獵,建立部落,定居下來。因首領叫大庭,族便為大庭氏。北京延慶古崖居原名“大庭阪”,有宮庭式建筑,位于中央山梁處,形制與半坡相同,距今約七千多年。 06 有巢氏為大巢氏后。古皇有巢氏襲伏羲之號王天下,都河南舞陽,傳七世,權臣為變而亡巢湖。巢湖名源于其所建方國古巢國,巢皇大巢氏、古皇有巢氏和堯時巢父被稱為其遠古三祖。“石樓山在瑯邪,昔有巢氏治此山南”,這個瑯邪指滁州瑯琊山,而山之南正是今安徽巢湖地區,區內凌家灘遺址為有巢氏時代晚期。 農皇
01 神農氏最初所居是一個名叫連山的云遮霧繞的大山區,在今湘粵桂交界的九嶷山區,九嶷南麓至今還有連州市、連山、連南等縣、市地名,九嶷腹地古亦為荊楚之地。族以其地而得氏,故神農氏稱為連山氏。亦曰大庭氏,烈山氏(烈山:山名,在湖北隨州市北。又名厲山﹑隨山﹑重山﹑麗山,相傳神農氏生于此)。 02 祝融氏是神農氏后代,以火施化,把火成功引入住房內,為先民創造了溫暖的家,號赤帝,后人稱其火神,被列為三皇。考古專家認為河南新鄭的大河村文化和秦王寨文化屬于祝融文化。祝融氏后裔從中原遷徒到達今河南西南和湖北西北部,是楚人直系先祖。祝融氏死后,葬衡山之陽,后人把南岳最高峰稱為祝融峰。 03 共工氏是神農氏后代,發明筑堤蓄水,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重要貢獻,關于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后人稱其水神,列為三皇。共工氏活動區域處在豫西和晉南之間的黃河兩岸,居于河洛腹地。在今河南輝縣,有共工城遺址。共工氏初盛于三皇時代,五帝時代多次與其他氏族發生戰爭,最終戰敗,被流放于幽州。 04 (炎帝)魁隗氏源于少典氏與有硚氏(任姒)。《山海經·中次六經》載:“又西十里曰廆山”,廆山,古又稱魏山(按古漢語通假規律,廆與傀,槐,塊,魁,魏,隗俱可通假),在今洛陽宜陽、新安一帶。又《山海經·中次三經》云:自青要山“又東十里,曰騩山。”騩與隗亦相通假。初國伊,繼國耆,其又稱伊耆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