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蠱惑力的詞匯:公有;他是一個偷換概念的產(chǎn)物。天地間能夠作為公有的都是大自然賜予生命的必需品。比如:太陽,月亮,空氣,雨、雪水等等。能夠公有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特點(diǎn),即是天賜之物而非地生之物。地生之物便不可以公有而只能夠私有,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人,具體說是因為人的私心。“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bǔ)之。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私欲源于人的本性,不是我們的什么信仰,道德和自律可以改變的。從來不貪的人有,從來就不想貪的人一定沒有。想貪到貪之間的距離只不過就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距離。這就是人性。縱觀人類的發(fā)展史,也不同程度的出現(xiàn)過“公有”,然而將歷史的畫面拉長,我們發(fā)現(xiàn)所謂的“公有”都是暫時的和短命的,最終無不以私有而作罷。說白了只是一次次財富的重新分配而已,而在這個財富再分配的過程中,腐敗成為幾乎不變的主題,“公有”什么時候落幕,腐敗什么時候結(jié)束。“公有”幾乎就是腐敗的代名詞。我之所以說“公有”而不說是公有,因為后者只是眾生的一廂情愿,而地上能夠劃分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公有。那些因公有而手握重權(quán)的人無疑是私有的最大受益者,即——“公有”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