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郭熙著《林泉高致》,其中提出“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透視法。后來韓拙在《山水純?nèi)分?,又補充了“闊遠”、“迷遠”、與“幽遠”,共稱“六遠”。這是中國國畫山水作品透視法的重大發(fā)展,現(xiàn)分述如下:
1).中國國畫山水作品六遠法——高遠。郭熙說:“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視法,即所謂“蟲視”透視。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典型的高遠法。畫面上一座巍崖,雄峙正中,宛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氣勢逼人。“高遠之勢突?!?,這種透視法宜于表現(xiàn)高大雄偉、氣勢磅磷的景物,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2).中國國畫山水作品六遠法——深遠。郭熙稱“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并要移動機點,繞過前面近山,才能看見山后無窮無盡的景色。落到畫面上,就出現(xiàn)山重水復,“使人望之莫窮其際,不知其為幾千萬重”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宜于表現(xiàn)幽深的意境。元代黃公望的《九峰雪霧圖》即為深遠法。圖中曲曲折折的溪澗,不知有多深多遠;重重疊疊的山峰,不知有幾千萬重,使人有“江山無盡”的感覺。
3).中國國畫山水作品六遠法——平遠。郭熙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在“平視”中所得的遠近關系。“平遠”所看到的對象,一般不甚高,多屬于山林獲澤,遠浦遙岑之類,在我們的生活中最為常見。元代倪云林是描繪平遠山水的圣手,他的畫多取材于大湖一帶的肢陀汀淆,意境顯得悠閑寧靜、坦蕩開闊。
4).中國國畫山水作品六遠法——迷遠。韓拙說:“有煙霧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渭之迷遠。”可見,“煙霧”與“野水”是,“迷遠”的條件,而“不見”則是“迷遠”的特點。王維詩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他在《山水訣》中又說:“遠景煙籠,”“深巖云鎖”都說的是“迷遠”的景色?!懊赃h”,可以產(chǎn)生空檬遼闊、神秘迷離的藝術境界,明代文征明的《風雨圖》只有船只是清楚的,四周迷蒙、恍愧,不知這片浩森的江水有多少遼闊。清代王原祁《松溪山館圖》,畫出了煙籠霧繞、莫測其深遠的境界。“迷遠”與“深,遠”的區(qū)別在于:前者遠而不見,后者遠而可見。
5).中國國畫山水作品六遠法——闊遠。韓拙認為“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绷硪环N版本的這句話說得更具體,它是“山根岸邊,水波亙望而遙,謂之闊遠”,可見這種透視的內(nèi)容是:近景是岸,中景是寬闊的水,遠景是山。這種透視法與郭熙的“平遠”沒多少差別。
6).中國國畫山水作品六遠法——幽遠。韓拙的解釋是“景色至絕,而微??~渺者”,這種透視似可以包括在他提出的“迷遠”之中,沒有多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