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劍 (溫州市人民醫院麻醉科) 來源:“醫學界雜志”微信號
在我們浙江省,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醫生找工作首先必須要求英語過六級,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么把英語提到如此高度,我們職業生涯應該沒有多大機會給老外看病。我的感覺是,如果你的英語夠好,閱讀并跟蹤你相關專業的最新進展,隨時有機會去外面學習,提高你的醫學能力,可以更好的為你的病人服務,再者,目前是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世界,包括醫學也一樣,即使是中醫院也大多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你如果有所重大發現或經驗心得,撰寫成英文文章,發至主流媒體,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樣你就是一個科學家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人各有志,不是說你英語不好就不能行醫了。但英語是一門語言,如果你掌握的好你就可以如虎添翼,為你的專業服務,對醫學更是如此。身為一名麻醉科醫生,平時接觸英文文獻的機會很多,在閱讀的過程中,也積累出一些經驗,在此與醫療同道們分享一下,共同進步。 閱讀什么樣的外文文獻? 首先是看,我們閱讀外文文獻包括兩種:英文專著,英文雜志。前者作為一個工具書,自己專業內國際最權威的還是必須配備一本,例如產科的Wiliamms obstetrics,內科的Harrison internal medicine, 外科學的Sabiston surgery,心內科的Braunwald heart disease,其他骨科的呼吸的血液的消化的都有。 麻醉最權威的就是Miller' anesthesia,還是讀大四的時候花了四百塊大洋買的,一個月的伙食費,只可惜到現在也沒有通讀一遍。很多年前開會的時候,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黃宇光教授說他們科室的年輕住院醫師每人一本Miller,而且必須有讀書筆記,讀書報告,定期科室講課……祖國的最高醫學學府就是壓力山大。 如果覺得英語不是很溜的話,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現在每個版本權威書籍出版之后,人衛出版社都會組織專家翻譯的專著,也可以買過來對照電腦原版認真閱讀。不過我倒是覺得還是看原版的好,所謂的大佬編者都是下面的研究生翻譯,然后博士校正,最后自己再看一遍,最后就定稿會了,里面的內容難免很難忠實原著。本人也曾經參加編譯過兩本書,不準意譯,只準直譯,因此非常拗口,所以那些翻譯過來的書也很少看了。 英文雜志的話我基本是本專業內的所有雜志都會定期瀏覽,一般文獻進行泛讀,對于重要的或者感興趣的論著,綜述都下載打印進行精讀,在自己電腦上面建立一個文件夾,收藏相關主題文獻,以備下次要用到的時候好隨時拿出來。另外一個就是與自己專業相關的雜志瀏覽,這個就包括綜合類雜志,NEJM,Lancet, JAMA,BMJ,CNS系列,各學科最經典雜志例如Circulation,Blood等都沒事上去看看,這些都可以作為加強自己的專業素養,拓展自己的專業視野的下酒菜,自己信奉的話就是'廣而存精,博以養專'。長期堅持肯定也很不錯。專業英語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很是不適應,堅持三個月之后就好了,順利的讀一篇文章大概需要一年左右時間,而這個也必須建立在相關領域比較熟悉的基礎上。 還有一個就是初讀者對著電腦看文獻很不適應,包括我自己,不過我現在還算可以,沒有特別的頭暈目眩的感覺。使用PDF acrobat里面的批注,電腦邊上放著筆和紙,邊看邊記,慢慢就速度快了。醫學單詞經常很有規律,常用的基礎英語單詞大概也就是五千左右,就像中國的漢字那樣,真正常用的也就是那三千個,那些孤僻字也就是特定環境或者酸秀才才會用的。 文獻,按什么順序來讀? 這里說下自己的讀文獻的順序,可能每個人的方式方法不一樣,大家可以借鑒,倒也沒必要噴我。大家在使用pubmed搜索好文獻后,可以使用abstract顯示狀態,這樣的話整個文章的摘要,主題詞以及數據庫收錄情況都可以顯示,一目了然。同時顯示的文章數目為100以上,這樣就不用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了。同時第一輪可以過濾掉60%的文章。 一篇文章中,MeSH主題詞是最精煉的部分,你看到題目之后就會知道研究的大致方向了,只有是你研究的方向或者你感興趣的才回去進一步看了。接下來是摘要部分,這個可以說是整個文章的總括,他的大部分方法和數據都可以在這里面體現,最后的結論就是文章題目的再一次體現,通過閱讀這些你可以明確是否還需要繼續閱讀下去了,這一步驟可以過濾掉另外30%的文章了,其余10%基本是我們需要進行全文閱讀的了。 閱讀文章我基本按照結果-討論-方法-前言順序進行。最先看的是結果部分,而國外文章的話基本以圖和表的形式進行表達,然后再在下面進行描述,而結果的正文部分也是對圖和表格的介紹。論著類文章包括兩大類,一個是實驗性研究,一個是臨床類研究。臨床類文章主要包括幾個表格:病例選擇流程圖,入選病人一般情況表,主要研究項目表格,最多再加個不良反應表格或者其他的相關性或死亡率折線圖。一路看下來基本就能明白文章做了些什么。 大家尤其應當關注的是數據中加了※或者#的數據,這個基本表示與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的。實驗性的文章邏輯性很強,例如很多經典的雜志CELL,JBC,JCI,NATURE MEDICINE,這些雜志基本上配有七到十個圖,每個圖中間又含有七到十個小圖。每個圖都是上面圖的研究基礎,一步步達到高潮。臨床類文章也大致如此,必備一圖二表,患者入選流程圖,患者一般資料表,主要數據表。等你不知不覺看完圖了,你就知道文章研究啥了,非常簡便。但是往往就這些圖,作者都是耗資幾十萬美金,課題組日以繼夜的工作,而且承受了很多失敗的過程。因此我們看這些文章的話,內心應當懷著對作者最崇高的敬意。 看完結果就是討論部分了,這一部分是對作者所做結果進行討論,或者說是進行被告辯護,這些課題的意義、與別人的區別,都在這里描述。這個部分也是非常難寫的部分。如果你想學習如何寫討論,那么下面就是他們的套路:第一段是對整個研究的一次概括,介紹這篇文章新的發現。第二段分別根據結果進行描述,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與前期的或者同類研究的相似點與相同點。第三部分大致說明可能出現這些情況的機制原因,有時也會以夾敘夾議形式放在第二段中。第四部分就是文章的不足點了,有點覺得搞笑的是國外這個是必須的,而且感覺你列舉的不足點越多,說明你越誠實,文章更好發。最后一段就是結論部分,和摘要的最后一句差不多,但是廢話稍微多了些。 討論部分看完之后就是資料與方法部分。實驗性研究發在好一些的雜志里基本都是以小字放在最后的。有時甚至會放在補充材料中,你只能在網上看的到,例如JCI,Nature他的方法寫的非常簡單。而有些雜志發表的文章中方法寫的非常詳細,如JEPT,FABS J,要是做實驗的話可以參照這些雜志。而臨床研究資料中,觀察數據的選取,病例的選擇,盲法,排除標準等都對你以后進行臨床試驗非常有幫助。如果這篇文章與你的研究方向非常接近,而且你可能要借鑒他的方法。 接下來是前言部分,記得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講的是如何得到idea,其實前言部分也就是這個作用,比較形象的說就是漏斗原理:一步步將問題縮小,最后到一個點上面,就是你本篇文章的主旨了,曾經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也非常的苦惱,為什么別人就可以寫這么好的一篇文章,他的idea是如何而來,因此我基本花了半年的時間,專門看別人的前言和試驗方法部分,這個就是你如何得到idea,如何證明你的idea,正如那句經典的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與前言部分相對應的就是參考文獻了,一般文章的前幾篇參考文獻都是綜述,也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來由進行描述,web of science查源就是這個原理了。最后幾篇是與本次主題相類似文章的參考文獻,我一般都會將后面比較重要的參考文獻全文找出來進行閱讀,對你所讀文章的理解也非常有用。 最后想說的是,讀書是為了實踐,為了服務患者,如果你只會讀書不用于實踐,那就是書呆子。但是在面對病人時你又如何使用你所學的知識,這個需要一個慢慢磨練的過程,非得二十年以上不可。第二就是面對這么多數據資料,而且很多都是互相矛盾的資料,你如何去選擇讀,畢竟人的精力時間有限,我們還要生活還要休息,這個就必須做到有的放矢,選擇性的閱讀。第三個必須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文獻,SCI文章有時候也是良莠不齊,一些大型的RCT研究有時候又與藥商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或者一些文章結論完全與臨床相悖,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好好甄別了。第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雖說現在有好的文獻管理軟件,我倒是覺得在看書的時候手邊能有一支筆一個本子,記錄你看到的,你想到的,日積月累,定有大成。 (本文為“醫學界雜志”微信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并標明出處。) |
|
來自: 舒HUANLIA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