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痰濕在頭部 痰濕。痰濕無處不到,痰濕走到哪里,都會致病,很多病其實都是由它所引起的。“頑痰生百病”,“怪病多痰濕”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胖人瘦人皆可有痰濕,比如頭暈頭重,腦梗,嗜睡,哮喘,肝病,胃病,四肢冰冷,腿腳疼痛,這些都是常見病,太多的難以治愈的病癥都是由痰濕引起。 那么痰濕如果走在了頭部,會怎樣作祟,引起病癥呢?常見的如腦梗塞、頭暈頭重、嗜睡和脫發都是常見疾病,脫發宗老特別告訴我們可以用簡單易行的梳頭方法來防治和緩解痰濕在頭的病癥。 什么樣的人容易有痰濕? 痰濕全身無處不到,在頭會有頭暈,嗜睡,腦梗,脫發,在皮膚就成為濕疹,在關節就成為風濕關節病,在腳部就成為腳氣,在胸有胸悶氣短,在胃腸有腸鳴腹瀉,甚至于不孕、肥胖等等,無一不與痰濕有關。 那么痰濕是什么?津停為濕 濕聚為水 積水成飲 飲凝成痰 脾氣與痰濕的關系:怒則氣上 氣有余便是火 肝火上炎 或水不涵木 肝火上炎絕大部分是實證,此人易脾氣急,愛發火,水不涵木絕大部分是虛證,是腎虛,腎水不能潤肝火,肝火就上炎,會有心煩易燥。 有痰濕的人,如出現了頭重如蒙、頭麻如裹戴帽、頭暈頭沉和頭腦不清楚,這類可能是腦中風的先兆,任其發展就要以發生腦中風,可用下方:佩蘭10克,菖蒲10克,白芷12克 ![]() 省頭草又名叫佩蘭,佩蘭白芷芳香化濕化濁,開竅醒腦解膩,菖蒲可以清心醒腦,提神,這個方子可泡水喝或稍煮后泡水喝,年輕人勞累后或空調房呆時間長后有頭痛頭暈不適時均要泡水飲,也可以把佩蘭白芷做成香包掛胸前 痰濕患者體征:體型偏胖、腹部突出、易困倦 有痰濕的人,最開始有頭暈頭沉,進而發展到困倦嗜睡。困倦是痰濕之人的典型癥狀。 有濕的人,易面部出油、頭油多,易脫發,治本:內應用健脾祛濕助運化,茯苓粉一勺內服,輕者一小勺,重者多點;治標:外可用下方:⑴側柏葉一把,煮水洗頭皮5-6天用一次,不能天天用,否則會使頭發過于干燥而黃脆,根據情況可8-10天或一月一次,⑵淘米水放2-3天發酵后洗頭,即去頭油又烏發。 另頭皮多可用香柏波,配制方法如下: ![]()
如何預防頭部痰濕的發生?可用下方:生山楂10克 茺蔚子5克 紅花3-5克 決明子3-5克 山楂消肉食解膩活血,茺蔚子(益父母草籽)活血,祛頭部瘀血,決明子降壓平肝明目潤便,上藥共煮水喝或泡水喝。 根據現代中醫研究,活血化瘀藥都或多或少降血脂作用,所以前三藥都有降脂化瘀作用,如大便稀,就去掉決明子,如大便正?;蚋稍飫t可用之,大便特干燥的量可再加大些。 (2)痰濕在脾 中醫有句話叫做“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宗修英宗老告訴我們脾主運化,身體中的水濕主要是靠脾的運化功能輸散到全身,如果脾出現了問題,痰濕就容易困住脾陽,各種疾病也會隨之而來。宗文匯大夫告訴我們,痰濕在脾輕則引起口干、口黏、困倦、沉重等癥狀,而嚴重的能引起胃癌、腸癌等消化系統的癌癥。如何判別自己是不是有痰濕困脾的問題呢,宗大夫告訴大家可以通過看舌象來了解,舌體胖大、有齒痕而且舌苔厚膩,是痰濕困脾的典型舌象。而宗老也給我們帶來了健脾祛濕的小方。有痰濕者口干而喜飲,飲多少不能解渴仍口干。用滋陰藥和祛火藥均不能緩解口干渴。張仲景認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濕困胃者,輕者會有口甜 口黏 口干 納差 鬧肚子 渾身困倦 乏力,重者會有消化系統的癌癥 如何檢查自己是否痰濕困脾? 大便溏瀉或干燥,舌體胖大,舌邊為齒痕舌,苔厚膩,如無舌體胖大,僅有苔特別厚膩,表明無脾虛而僅是濕困住了脾,如果有三者(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 ,苔厚膩),那就是脾虛濕困 舌質是看舌肉部分,反映內臟功能的強弱,舌齒痕就反映的是人的虛象,如脾虛、腎氣虛、肺氣虛都可以出現舌體胖大、舌齒痕,舌苔是反映內在邪氣的輕重和性質,比如說舌苔厚膩表示有痰濕而且有濕滯在里頭,舌苔白或黃表示寒或熱。給一個常用的健脾化濕的方子:桂枝6克 茯苓12克 白術10克 木香6克 炙甘草6克 ![]() ![]() 桂枝茯苓白術健脾化濕,木香理氣,中醫說治濕不理氣非治也,要想化濕必用理氣藥。上方針對寒性者適用,但如果對有內火的如伴有大便干、小便黃、口干、舌苔黃的應去掉桂枝 (3)痰濕在肺:水與肺關系: ![]() 肺為貯痰之器的意思是,水谷精微由脾運化,輸入到肺,再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轉輸到身體其他部位。因為擔任著這個重要的角色,也會經常出現痰濕阻肺的情況,身體中的有形之痰就會貯存在肺里。久而久之,可能會導致肺膿瘍,甚至肺癌等嚴重的疾病。由于肺、脾、腎都是主管水濕的臟器,有些疾病很可能是因為痰濕同時困住了它們其中的兩個臟器,甚至是三個而引起的。這種時候,一個方子用到底的辦法就不管用了。為此,宗老歸納總結了兩套方子交替治療:急癥時咳嗽氣喘則治其標,橘紅炙麻黃桔梗蘇子治咳嗽氣喘,麻黃治喘,橘紅化痰,益智仁治腎,合用化痰肅肺益腎。待病情緩解期間就治其本,給予健脾燥濕和胃。橘紅是橘子皮去掉內層的白膜后的部分,性質偏溫具有發散作用透散寒氣化痰濕止咳嗽,對受涼外感后的咳嗽白痰者,用橘紅泡水喝,當有了微汗、關節輕松時就棄之,而陳皮則具有解膩健脾和胃化濕 痰濕易出現在三部位,腎,肺,脾,主水在腎,治水在脾,調水在肺。白痰和稀痰為風寒所致,黃痰和稠痰為風熱所致,可能是外感風邪或痰濕阻肺等;血痰見于支氣管擴張,肺熱入血中醫叫熱破血型,血痰或腥臭痰要注意肺膿腫和肺癌的可能。 除了方子以外,宗大夫告訴大家一個日常生活中自我鍛煉的小動作。源自于八段錦中的第八式背后七顛。意思是讓大家平時可以有意的把腳跟抬起來,微微顫動,或者踮著腳走路。這樣可以起到顫動全身、內臟、關節等的作用,有助于幫助內臟蠕動,從而達到祛濕的效果。 ![]() (4)痰濕在四肢 痰濕在四肢陽氣不足,就會出現(冷寒痛)四肢不溫手腳冰冷,還有一個典型癥狀是四肢沉重,可以有疼痛如老寒腿等寒可以引起很多病,寒多從足下生。人上部屬陽下部屬陰,濕是陰邪,濕不獨生它往往和寒-寒濕,和風-風濕,和熱-濕熱, ![]() ![]() ![]() ![]() ![]() ![]() 要散寒化濕通絡止痛,要祛風祛濕,利濕 基本小方子:桂枝溫經通絡,可以散寒,防風 如果寒重的,桂枝可增加到11-15克,如易上火的則應少用點, 痰濕在四肢手足不溫的每天各按左右陽池5分鐘
![]() ![]() (5)痰濕在皮膚 痰濕在皮膚往往表現為風濕熱A(風—癢,濕—滲液,熱—紅),濕熱相搏在皮膚表現為濕熱,治療皮膚濕疹:龜苓膏作為清利濕熱的保健用藥。如果單獨用土茯苓,用量為10-30克,煮水喝,也可以頭煎二煎喝,第三煎用來洗或泡病變皮膚,還可以碾成面直接灑在有滲液的皮膚上 ![]() (六)總結: 外在濕熱表現為皮膚紅,可能摸著有熱感,分泌物黃的粘稠的,濕熱往往又和風結合在一起,而風導致癢;內在濕熱表現在眼眵,口干舌燥,喉嚨發干,想喝水,大便比較干燥不通暢,小便黃少 有沒有全身通用的祛痰濕的方子,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宗老的很多方是在二陳湯方子上加減而來的,針對現代人的生活病,如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可試用 下方: ![]() ![]()
這是基本方前三味是健脾化濕,佩蘭是去上焦濕熱,如果上焦濕熱,佩蘭要加量,如果小便黃而少,說明下焦有濕熱,車前草可加到30克,再加點清利下焦的藥。痰濕在頭加活血化瘀藥,中焦濕熱就可能用前半部分,叫健脾化濕理氣化痰,痰濕在關節,我們就會加疏風散寒理氣藥。如果自己覺得消化不好,常頭暈暈的,困倦,老想睡覺,尿黃尿不暢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