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寧波北侖春曉街道的官方公眾號發了篇文章,迅速火爆朋友圈。文中簡要講述了前小學教師、鳳山村“80后”小伙子周裕君,依靠網絡,去年用一臺舊年糕機“搗”出了500萬元的年銷售額。 很多人都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12日,記者去北侖找到了周裕君,一探究竟。 從數學老師到“賣年糕的” 周裕君今年31歲,微胖,戴副黑框眼鏡,背個雙肩包,自稱是“賣年糕的”。用了短短3年多時間,周裕君將自家的淘寶店做到了5顆皇冠,第一年銷售額60萬元,第二年200萬元,去年是500萬元,今年他的目標是1000萬元。 在沒有賣年糕之前,周裕君是北侖當地一所小學的數學老師。他出生在山村,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從小的夢想便是教書育人。 從老師到賣年糕的,周裕君稱自己的角色轉換是傳承守護祖業。他的外公從1979年開始做年糕,幾年前,將接力棒交到了他的父母手中。 在他的童年記憶里,很多年前常有來鎮上看戲的大爺大媽,到外公的年糕坊吃上一個熱騰騰的年糕團,2角一個。即便后來戲不演了,每年還是有很多人來。 聽說當老師的兒子要接手賣年糕,父母是不太樂意的。他的父親說:賣年糕發不了財,大學生賣年糕說出去不太好聽。母親說: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穩定一點就好了。他提出給他一年時間試試,父母勉強同意了。 生意是“聊”出來的 周裕君的淘寶店第一單成交后,周裕君說那晚他沒有睡好,因為掙了整整20元,“當時我覺得,活著就是為了守住買家聯系我時叮咚的一聲。” 按照周裕君的說法,創業之初,他的生意差不多是聊出來的。有時能跟客戶在網上一聊三四個小時,聊的不僅僅是年糕,還有生活和理想,“聊家庭,聊社會時事,聊孩子教育,拉近雙方距離,讓他們感受到我的真誠。” 周裕君的年糕店真正迎來轉機是在《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之后,當中有一集講的是寧波年糕。之后,很多人慕名來尋。 考慮到光賣白年糕太單一,他又相繼開發了多種口味的年糕,有芝麻、紫薯、艾草、桂花等。 生意越來越好,周裕君后來寫過一段文字描述那段時光:“每天早上6點起來接單,凌晨2點左右睡覺,無數個夜里我都是笑瞇瞇睡著的,睡眠嚴重不足,卻讓我幸福得不知疲倦,這樣的狀態,好似考進哈佛大學的青年……” 最重要的是誠信 在周裕君看來,世上會做年糕的人很多,能否勝出關鍵在于品質和安全,套用當下流行的詞叫“走心”。 每年夏天是年糕銷售的淡季,周裕君承諾,年糕中不放任何添加劑,這導致運輸過程中年糕經常會發霉,他應對的方法是繼續發貨,直到對方滿意為止。他笑言:“會發霉的年糕才是好年糕。” |
|
來自: 昵稱2184335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