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文史之鄉(xiāng)”美譽的陜西省韓城縣徐村,居住著許多姓同或姓馮的大家。兩千年來他們遵奉“馮同一家”,“馮同不分”,“馮同不婚”遺訓(xùn)。每逢清明時節(jié),他們便懷著虔誠敬佩之情,成群結(jié)隊地來到“漢太史遺祠”,為先祖司馬遷祭祀掃墓。這是為什么呢?這得從兩千余年以前的“李陵事件”說起。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夏天,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lǐng)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lǐng)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jīng)過八晝夜的戰(zhàn)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后援,結(jié)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然后投降,正全身心地撰寫史記的司馬遷為其說情,因此遇上了飛來橫禍而被判宮刑(又稱“腐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事后,我們再想想,其實除了伴君如伴虎的名言再次得到驗證外,我們還應(yīng)該可以感受到作為知識分子的天真。因為在此之前,漢武帝才盛贊李陵忠誠,但是一轉(zhuǎn)身,一場戰(zhàn)役就將他的忠君推向了敵方陣營,皇帝的老臉往哪擱?司馬遷本著義字當先的原則去觸龍鱗,哎,下場怎么會好? 當然說回來,此刑摧殘人體,又極大地侮辱人格,作為知識分子的司馬遷無法直視自己的后半生。悲痛欲絕甚至想到了自殺。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為了完成先父的遺愿,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在困厄潦倒之中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學(xué)巨著《史記》。因《史記》對史實據(jù)實實錄,在稱贊漢武帝功德的同時,也斥責(zé)了漢武帝“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對此勃然大怒,將《史記》手稿付之一炬。 司馬遷育有二子一女:長子司馬臨,字與仲;次子司馬觀,字何求;女兒司馬英。據(jù)傳說,悲痛中的司馬遷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隨清娛)為了保住《史記》副稿,免遭滿門抄斬之禍,便讓兩個兒子身藏《史記》副稿,逃回故鄉(xiāng)韓城。司馬遷族人怕株連九族,連夜由族長司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議,決定改姓和遷居。長門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次門在“司”字旁加一豎,改姓“同”,逃往荒無人煙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為“續(xù)村”,表示“高門之續(xù)”;后又擔(dān)心被官家識破,取同音字為“徐村”。“徐”、“續(xù)”同音,又有“余村雙人”(或說僅余二人)寓意,暗指司馬遷有兩子,即長子司馬臨,次子司馬觀,以表明司馬氏家族后繼有人。司馬遷父子都是西漢太史官,后裔逃匿“徐村”后,為祭祀祖宗司馬遷,合族興建了“漢太史遺祠”。從此,司馬遷的后代便分別姓“馮”和“同”了。(文我愛咖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