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薔 今年的香港拍場,明清書法作品成為一個亮點,成交的火爆遠超市場預期。嚴復的《楷書八言聯》以115萬港元成交,超出估價的30倍;楊家瑜藏曾國藩《行書七言聯》以69萬港元成交,超出估價34倍;張之洞《行書》以46萬港元成交,超出估價46倍。保利香港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上拍的董其昌《臨<淳化閣帖>》冊頁則以1300萬港元落槌。 古代書法尤其是明清書法,自去年開始提升,給徘徊調整的藝術品市場帶來一抹亮色。 從“小驚喜”到“定海神針” 中國書畫板塊一直是中國藝術拍賣市場的重中之重,一直占有65%以上的交易份額。中國書畫又分為近現代書畫和古代書畫兩大板塊,近現代書畫作品存量較大,占七成以上市場,古代書畫由于真偽鑒定難度較大、存世稀少,一直是高端藏家的專屬。 不溫不火的2014春拍整體表現差強人意,但中國古代書法給拍場帶來了些許小驚喜。 在北京保利推出的“中國古代書法”專場,清代伊秉綬的隸書橫幅《遂性草堂》估價僅有80萬元,成交價最終卻高達2300萬元。 北京匡時推出的“暢懷———中國書法夜場”,46件拍品總成交1.1億元,成交率高達89%。 到了秋拍季,整個拍賣市場遭遇寒流,明清書法作品卻呈現回暖趨勢。在北京保利古畫夜場拍賣上,經《石渠寶笈》著錄的乾隆帝御筆手卷《白塔山記》以1億元起拍,1.01億元落槌,加上傭金成交價達到1.1615億元,成為當年內陸拍賣市場上唯一過億元的作品,創造2014年全球中國書畫拍賣價格最高紀錄。加上康熙《御筆行書“賦政于外”》1242萬元、文徵明的《行書自書詩卷》1150萬元,數件高價成交的古代書法拍品,成為秋拍最大亮點。其中尤以嘉德推出的“王鐸的筆底毫端”專場,總成交8200多萬,成交率高達95%。以王鐸為代表的明清書法已經成為持續低迷的藝術拍場的“定海神針”。 “重畫輕書”,中國藝術品市場這一傳統概念在2014年被徹底顛覆。面對明清書法“低估價,高成交”現象,不少業內人士感嘆,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和拍賣公司的推廣,明清書法作品的價值正在被重新發掘。 “王鐸很忙” 2014秋,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王鐸“很忙”。 嘉德、保利、匡時、香港佳士得、北京榮寶,多家一線拍賣行相繼推出王鐸書法專場或專題拍賣。 在香港佳士得2014秋拍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估價在350萬到450萬港元的王鐸《行書五言詩》備受關注,以1444萬港元成交。 中國嘉德推出的王鐸精品書畫專場“王鐸的筆底毫端”,20件流傳有序的佳作,最終19件作品成交,其總成交額達到了8214萬元,其中,王鐸寫給好友今礎的八幅扇面全部以估價8至9倍的價格成交。其間拍出2127.5萬元高價的王鐸行書臨《汝帖·顏真卿與李太保帖》估價600萬至800萬。這幅書法被評為:“凝神研玩,如野鶴凌霄,時翹雙翼;如駿馬馳坂,迅下四蹄,乍見之而駭其出乎法外,熟玩之而服其范于矩中。” 在北京保利秋拍的古代書法專場,王鐸的《致戴明說札》從270萬元起拍,經過多輪競爭,最終以1863萬元成交。 此季秋拍,榮寶拍賣還特別舉辦了“王鐸書法的考鑒與研究—王鐸佳書賞鑒消夏會”,延請國內專家對這批詩文稿進行研究解讀,深入挖掘背后的創作背景和文化意義。北京榮寶“王鐸詩文稿墨跡專場”共計19件作品上拍,為王鐸晚歲10多年間創作的詩文,總成交1225.3萬元,成交率接近90%。其中的《七言律詩二十首》以120萬元起拍,最終以207萬元成交。 中國書法史上有“先王后王”之說。“先王”即王羲之,“后王”即王鐸。 王鐸(1592—1652年)是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 王鐸在明末書壇上便與董其昌齊名,時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敏而好古”,大膽創新,開創一代書風。與董其昌的嚴謹秀逸之風相異,王鐸追求雄強、激烈的風格和對動蕩的內心生活的表現,尤長于行草。 王鐸的行草具有獨特的漲墨效果。墨分五色,濃淡干濕枯,漲墨筆法通過用筆的輕重緩疾,表現出“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豐富質感。 王鐸身逢亂世,宦海沉浮,做過明清兩朝的禮部尚書。1645年清軍迫臨南京,王鐸與娶了名妓柳如是的錢謙益等文武官員出城降清。從降清到去世的8年,王鐸被明代遺民所鄙視,極度煎熬和痛苦,被后世人稱“頂著貳臣的萬重壓力,和著鮮血和淚水創立奇崛的書法風格。” 在“書品即人品”的時代,他的書法也曾遭遇冷落。隨著時光的淘淥,王鐸的書法拂塵生輝。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認為王鐸書法勝于董其昌。吳昌碩贊其書法:“文安健筆蟠蛟璃,有明書法推第一”,沙孟海評王鐸云:“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啟功言曰:“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佳書不如孬畫 中國古代文人的書畫藝術創作追求一直是“金石字畫”的順序,書法歷來廣受重視。在藝術品收藏領域,“書畫同源”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拍賣市場上書畫并未平起平坐。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書法作品的市場價格一直低位徘徊,盡管近年來屢有天價古代書法拍品出現,但與繪畫價格相比,并沒能改變“好字不如爛畫”的尷尬局面,拍品數量和專場場次也遠遠少于繪畫作品,很多拍賣公司都是把書畫放在同一個專場,書法只是繪畫的陪襯。 業內人士分析,除審美傾向外,很多人認為書法作品的收藏門檻高于繪畫作品,需要更高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儲備方能理解和欣賞,這是造成書法市場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評估古代書法的收藏價值?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史學者趙力認為,時代、名家、名跡、流傳有序可以作為收藏的四個要素。業界認為,首先要看書法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其次要全面衡量每一件作品,即使同一位書法家的力作,質量也可能參差不齊。但古代書法作品的具體價位,很大程度上由書法家在當今社會的名氣決定,比如清中期劉墉的書法作品可能就比王文治、梁同書的關注度高,因為劉羅鍋的名氣大。 目前宋、元時期藏于民間的書法作品已是鳳毛麟角,但明清書法作品還處在價格洼地,其中千萬級的作品是特例,大多數仍屬“位高價卑”,像清代的趙之謙、何紹基、翁方剛、成親王、翁同龢等名家的作品,價格區間在十萬元至幾十萬元,相當于當代二流畫家的作品價格,但古代書法家畢竟是受到歷史和學術上的洗禮,經過歷史的檢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