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醫學之道》讀書筆記

     家鄉一品 2015-05-17
    說明:引文出處簡稱:
    第1—2:指《陸廣莘醫論集要---中醫學之道》一書,第2頁;
    第2—3:指《國醫大師陸廣莘》一書,第3頁。
    原書“”引號里的內容,原書有出處的,第一次引用時標明,有的沒有標明出處。


    兩本書集中了陸老自1956---2011年間的百多篇論文、講稿、書信、訪談。我重點學習其中涉及醫理論.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中醫理論和辨證論治的部分,根據我的理解,整理成小標題與同行交流,理解錯誤在所難免,歡迎批評。


    一,道?
    論文集以中醫學之道命名,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1—1:《中醫學的學術思想》圖解:其中的一部分
                      觀           升→
               中醫  技術方法    中醫 理論模型
                     控            ←降      實踐觀念
                                            
                                ↖  ↗
                                   道

    這里,道包括兩方面內容:學與術。學相當于“理論”,術相當于“方法”。
    學:包括中醫理論模型和實踐觀念。
    術:包括“觀”,中醫診斷技術和方法;控,中醫治療技術和方法。
    學與術的關系:在診斷治療技術和方法的實踐中,總結提升為理論模型和實踐觀念,為升。理論模型和實踐觀念,用來指導具體診斷和治療技術方法,為降。


    1--1:“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中醫學術思想(III)是中醫學者(II)在同中醫學對象和目的這個本(I)的相互作用中、經歷實踐認識循環往復積累的歷史發展的精神產品。中醫學對象和目的這個本,決定了中醫學理論方法之道,也決定了中醫學者之所以為中醫。
    “學者術之體,術者學之用”。中醫理論模型和實踐觀念,決定中醫觀控技術方法的選擇。
    方法要服從和服務于對象,手段要服從和服務于目的。


    1—80:“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是關于對象本質的觀點或理論模型,“道”是指導認識和實踐的思路和方法。
    針對中醫學的對象和目的,的,理論和方法,就是中醫學之道。包括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的內容。
    用波普爾“三個世界”的觀點來說:中醫研究的對象實際,是世界I;對它進行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是專業中醫,是世界II;兩者相互作用,歷史發展的精神產品,是世界III,也就是中醫理論和方法。I和II是客觀實體,III是精神產品。


    內封:
    中醫學之道:
    養生治病必求于本為主旨的生生之道,
    是辨證論治的發現和發展人的生生之氣,
    是聚毒藥以供醫事轉化利用為生生之具,
    是通變合和謀求實現天人合德生生之效
    健康生態的實踐智慧學。


    它要求:
    1,從實際出發:
    究天人之際以明乎物我之相分。
    2,實事求是:
    通健病之變以識環境利害藥毒。
    3,有的放矢:
    循生生之道發現發展人的生生之氣。
    4,講求實效:
    用生生之具謀求天人合德生生之效。


    這里,陸老把中醫學之道,歸納為四個方面的內容和四個要求。

    結論
    往大了說,中醫學之道,就是中醫學的理論和方法。
    用幾個字高度概括就是:生生之道!為人的健康服務的理論和方法。
    陸老書,主要是研究中醫理論和方法本身的學問,中醫理論方法學?


    對我來說,困難在于,這兩本書,并不是系統論述中醫學理論和方法的內容,而是研究中醫學理論和方法本身的學問,我把它叫做中醫“理論學”和“方法學”。很多內容是針對高層的中醫研究而言,不是針對基層具體醫生的臨床實用。而我主要是想學習陸老所理解的辨證論治及其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或者說,陸老對辨證論治的理論解釋和臨床思路的表述,與主流教材有何不同?對自己的臨床實用有何價值?從百多篇論文中,憑自己的揣摩,這是很困難的事,然而這正是我想知道的東西!
    更正:在上一個帖子里,我解釋陸老的《陰陽自和,升降出入》圖,說到:不知何故,陸老不提易經,不提老子。昨天,匯集陸老書中論陰陽的內容,看到一處提到老子,幾處提到易經!看來陸老是受題目篇幅所限,并非有意回避?這是我讀書不細的問題。

    先學陸老基本概念,后學復雜概念,最后探討思想體系。

    二,陰陽
    對于陰陽,我曾經改李白詩:陰陽難,難于上青天!青天,宇航員上去了;陰陽,醫學界爭論不休!我也是一腦袋漿糊,要說信,真信;要舉例,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拿出來,看得見、摸的著、測得出,現在不可能,將來不可能,永遠不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形而上”吧?

    這讓我想起早年看過的《封神演義》,說到姜子牙擺攤算卦時,有一句:只談玄妙一團理,不說尋常半句虛。玄,抽象而不具體;妙,奇妙,辯證的而不是機械的;一團,而不是一堆,有動象而不是靜止;理,道理,關系,用陸老的話說,是“相互作用”,不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有形之物。但不是“虛”,虛無、虛構、胡說,而是實實在在的“理”,是客觀實在的規律,萬事萬物的高度抽象!

    引用前一段時間在網上看到的“管曉梅”的一段文字: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肉眼所欺騙的,因為肉眼看到的只是結果。有一個法師修行,苦于修不出來,有一天念經,突然發現一只蒼蠅。古人沒有玻璃,是窗戶紙,因為有光蒼蠅就不斷的去撞,可是怎么也出不去,可能是最后灰心了,就往黑的地方飛,結果一飛飛出去了,那邊是門,結果在以為是黑暗的地方找到了光明。法師一下開悟了,寫了首詩:為愛尋光紙上鉆,不能透處幾多般,忽然尋著來時路,始覺生平被眼瞞?!?/strong>

    我覺得這倒不失為認識“玄妙一團理”的一種途徑。或者叫做“悟”,或者叫做用“慧眼”,而不是用“肉眼”,才能“看見”陰陽之“道”!
    其實,不僅是陰陽問題,中醫學的很多概念,都當做如是觀!我覺得這就是中醫理論和臨床思維的特色吧?也是接受現代科學知識教育和形成西醫思維定勢者,難以在骨子里真正相信中醫理論的緣故吧?

    第1—77:“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我們不能追溯到比這個相互作用更遠的地方,因為正是在它背后沒有什么要認識的了”。

    這是陸老引用的恩格斯(?)的一段話。陸老說:“生之本,本于陰陽。陰陽自和,相互作用的終極原因論”。 我的理解,相互作用“背后”沒有東西需要認識了,而“陰陽之道”正是具體事物“背后”的東西,即相互作用的道理?

    陰陽,是陸老中醫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既然是基本的、核心的概念,從中單獨選擇只論述陰陽的部分,是困難的。
    陸老論陰陽,立足點是生命系統,并非泛泛而論。

    1,是中國哲學的世界觀或世界模型。
    第2—143:比如說韓國在國旗上有一個陰陽圖,可以掛為國旗。中國人看陰陽是不科學的,是迷信。你懂得陰陽嗎?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說不科學是因為不懂。用物質科學的實體論理解陰陽肯定不懂!那些物理學家們犯的錯誤就在這個地方。   為什么韓國人有這個勇氣呢?因為陰陽是我們傳過去的。------中國人對自己民族的東西不尊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次上,故常失其本。事實上,是我們丟了我們的這個本。


    物質科學的實體論---相對應,陰陽自和理論,是(生命)有機發展自然觀。
    故常失其本---第2—40:  1913年毛-澤-東(20歲)在筆記里記載,“中西醫道各有所長,中言氣脈,西言實驗,然言氣脈者,理太微妙,常人難識,故失之于虛。言實驗者,專求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這是非常中肯的評價。但解放后,他認為中醫只能用現代科學方法來研究,也是對現代科學方法的迷信。

    2,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第1—234: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本”于陰陽而又“道”法陰陽
    。
    本于陰陽是世界觀,法于陰陽是方法論。
    第1—202:陰陽學說成為我國傳統科學方法論的基礎,形成科學方法論的元理論。

    3,是指導中醫學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1---170:陰陽學說有人說是中醫的理論基礎,從1962年起說是說理工具。梁啟超說陰陽五行說為兩千年來迷信之大本營。余云岫說:“陰陽五行、三部九候之謬,足以廢舊醫理論而有余;治病必求本、用藥如用兵二語,足以廢舊醫治療而有余;研究中藥、試用成方,足以發揚國產藥物而有余?!睆U醫存藥論首先廢的就是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陰陽,但陰陽學說是中醫的精華。陰陽是什么?是不是越是微觀層次就越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生命現象是由無生命的化學物質形成的,但不能用那些無生命的物質成分來說明生命現象。李政道博士講,生命是宏觀的,但20世紀的文明是微觀的,用宏觀層次的規律不能解釋微觀現象,用微觀層次的規律也不能解釋宏觀現象。兩個層次之間的差異是由自組織機制造成的,對陰陽學說的研究需要自組織理論。
    第1-19:用近代西方醫學觀點看中醫,認為中醫對病因病理不甚了了,怎么能說是治病必求于本呢?何況這個“本”還是陰陽五行,由此判定中醫理論不科學。于是有人提出臟腑學說才是中醫理論核心(1962),似乎與西醫一樣,中醫理論也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知識基礎上的,借此想避開人們對陰陽五行的攻擊。
    第1—110:1962年強調臟腑學說為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把陰陽五行置于說理工具地位。
    第1—216:指導中醫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中國哲學的有機論自然觀,是關于陰陽自和升降出入穩態演化的元理論。

    4,陰陽自和
    第1—118:“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上)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兩點論?!暗勒?,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保ā额惤洝罚?br> 第1—234:春秋時代鄭國的史伯指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他說:“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相互作用的自組性創生;“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生成演化發展)真正的終極原因”,是“以他平他”的和而不同的差異性的結合和統一。猶如氫和氧生成水,是在高一級的整體層次上體現新事物,是整合的突現了整體的本質;水包容了氫和氧,水又超越了氫和氧。------陰陽如何生物?其前提是:“必陰自為陰,陽自為陽,而后兩者合,物乃生焉”。
    第1—207:中國的哲學強調“和為貴”,貴在“和實生物”;“天之大德曰生”,世界上最可寶貴的是生生不息,之所以生生不已,就在于“和”。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中國哲學的世界模型或世界觀;宋代楊萬里說:“天地之道,本乎陰陽,夫陰陽之道安在哉?在乎生物而已,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這也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陰陽之道在乎生物,這個事物發生發展的基本模型,就是“陰陽沖氣以為和”。
    和為貴,結合、組合、綜合、融合等等之所以偉大,因為它代表世界的本性;是綜合創造了世界,事物的新生、發展、進化、飛躍,都是新的綜合的結果。百余種元素的復雜組合構筑了大千世界,20來種氨基酸的不同組合形成數以萬計的各種蛋白質,并由此出發逐步組合進化發展到高級的人類。是綜合形成了新事物的個性,綜合推動了進化,是綜合形成世界的多樣性,形成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無限宇宙。
    和之所以可貴,綜合之所以偉大,就在于組織起來能產生組合效應,形成新的力量;復雜的東西是由簡單的東西組合起來的,高級的東西是由低級的東西在進化中重新組合的結果,因此高層次的事物一定包含低層次的運動形式。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合二為一;正因為客觀上是合二為一時,才有可能從主觀上“一分為二”地去進行認識。但是合二為一的“一”,它包含“二”和大于“二”;沖氣以為和,陰陽對立面的結合而成為高一級的統一整體,整體大于局部和新于局部,“和”包含陰陽而大于高于和新于陰陽,具有新事物的物質。所以,從低層次的局部的質,并不能完全推導出組合起來整體的新質,恰如我們并不能從氫和氧的質完全地推導出水的性質特征來。分析至上主義認為只有分析的方法才是唯一科學的方法,認為“認識一般地不能有更多的作為了”,只有分析到最低層次才能揭露事物內在的本質。恩格斯對此早就進行過批評,指出它抹殺了不同層次不同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瘜W家用一塊肉做“實驗”,發現了氮、碳等等,“但是這些抽象物質已經不再是肉了”。(黑格爾)
    和實生物,即結合統一可以創新,這個新生事物是陰陽自和的穩態;它包含陰陽,又不抹殺陰陽雙方各自的特征和區別。結合或統一,正是在陰陽雙方各自特點充分發展基礎上的相輔相成,是各自特點的互補。那種把“和”、結合、綜合、統一等等,理解為要消滅組成內部一切差異和特點的觀點;把集合理解為只能求同,把統一理解為必須使對方與己方一樣,是形而上學的。
    第1---170:“陰陽自和”是中醫的自組織理論。所謂“自和”,有三個層次:一是自組織,二是自調節,三是自穩態。要認清“生化”與“自和”的關系。陰陽是一個目標動力系統,陰陽的生生化化達到和保持穩態目標。陰代表了以負反饋為主、以穩態為目標的自組織調節,陽代表了以正反饋為特征、以適應為目的的自組織調節。陰陽自和就是機體通過這種自組織調節機制達到和保持穩態目標。

    5,是養生和治病必求的本---自控穩態模型。
    第1—141:養生知本的本:------是關于人體保持健康的道理,并用它來作為具體識別環境利害的價值標準?!安礻庩栔?,辯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本于陰陽,指的是:(1)實踐目標,人的健康是一種陰陽自和的穩態。(2)保持健康的動力,是陰陽自穩調節機制。(3)價值標準,只有察人體陰陽之宜與不宜,才能具體識別環境萬物的利與不利。------“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故“生之本,本于陰陽”。
    治病必求于本:“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指的是:(1)實踐目標:陰陽自和整體穩態目標模式。(2)向健康轉化的動力機制:人體陰陽自穩調節。(3)價值標準:根據目標模式和動力機制具體區分毒和藥的科學根據。醫生的診斷和治療要以病人正氣作為依靠對象和識別毒和藥的科學根據,以病(人)為本,正(氣)為本,如此則“標本相得,邪氣乃服”。治病的目的是:“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即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并不要求邪的徹底消滅。
    第1—202:因此在防病保健上要注意物質能量和信息出入交換的節奏,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生之本,本于陰陽,此壽命之本也;------”。這個氣,就是人體正氣:“人之所藉以生者,氣也;氣者何?陰陽是也。夫陰和陽,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攝與否,吉兇于是乎岐之”!陰陽和而平,即陰陽的對立統一和平衡:“和實生物”,“和”,就是對立物共處于統一體中的“合二為一”;平,就是對立面處于統一體中構成總體的平衡狀態;“平則為正”,陰陽平和就是正氣,“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治病求本,本于陰陽,陰陽標志著一種狀態和維持此種狀態的能力。人體陰陽正氣,即人體這個系統的穩態和維持此種穩態的雙因素調節,簡稱自穩調節。
    陰陽學說是我國傳統科學中的自控穩態模型,這個模型認為:陰陽對立統一和平衡,是一切系統自己產生和發展,自己控制和調節,自己運動和維持穩態的源泉,是一切系統自己存在和保持自身質的規定性的根本原因。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彼哉f:“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天地之道”,是客觀世界天地萬物發生發展變化以至消亡的根本規律?!靶味险咧^之道”,這是從許許多多“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具體變化中概括出來的共同規律,主觀的辯證法思想就是從此而來,所以說是“神明之府”。由此陰陽學說成為我國傳統科學方法論的基礎,形成科學方法論的元理論。元就是系統------。
    第1—75:內部包括的陰陽,標志為對立的雙因素調節。陽主動、陰主靜,陽主調動、陰主節制,成為最基本的調節模型。陽升陰降,升包含著從低層次的東西經過結合上升為高層次的東西,降包含著從高層次的東西降解為低層次的東西;升降調節共處于統一體中不斷地取得協調,從而實現整體的穩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體現為它們之間的互根和可以互相轉化的依據,也標志為陰陽層次的無限可分,以及各層次都包含有各自的雙因素調節。陰陽之間的反S曲線,標志陰陽雙因素調節構成的自振蕩節律,它在不同個體不同層次表現不同波長的振蕩周期;它可以將外部刺激的漲落變化加以吸收緩沖,從而保持整體的穩態。貫穿直徑的中線,代表著個體的一條;量變質變相統一、連續性和階段性相統一的不可逆生命航程線。在正常的生活期間,反S曲線的自振蕩圍繞這條中線往復運動,其均值接近這條中線,由此構成整體生命的穩態和動態的統一。


    陽主調動,陰主節制,穩態是節制的目標,適應是調動的目的;穩態,對內,適應,對外,二者對立統一。這是從一個系統模型來說,可以表示一個人的整體,也可以表示組成人的各層次,某一具體臟腑功能,乃至一個細胞的對“內”保持穩態,對“外”實現適應?!白浴狈€態、“自”適應的“自”,就是陰陽自和的“自”。陰陽自和,既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更是養生與治病所要認識和追求的目標。
    和,則生;不和,則??;離,則死。中醫學之道,是生生之道,生于陰陽,死于陰陽,陰陽之道也!

    五臟陰陽,對于系統的自組織、自穩定、自調節、自適應,是以物質能量信息流,也即氣血津液流,或者簡稱“血氣陰陽”的生成和分布調節為手段的,又涉及內部的升降和對外的出入,這里盡量避開不選讀。因為陰陽是陸老思想的基本和核心概念,只有對所有基本概念都有所了解,才能勾畫出陰陽概念的基本輪廓,這里只能是先見個面而已。

    《陰陽自和,升降出入》模式圖,先繪圖,后照相,沒有傳上來,也影響讀者直觀的理解。陸老陰陽概念與教材的表述顯然有別,見仁見智,自有不同。
    三,五行
    書中直接使用“五行”一詞的地方不多。

    第2—3:1956年秋中醫界開始了五行理論的學術爭鳴。章先生鼓勵我發表意見。我提出:從歷史考察其源流有別的發生學研究和出身論,不足為憑;從解剖實體論的成分論出發,也不足為憑。理論的功能是指導實踐,或只是實體的實證;評價理論的價值,應以其對實踐指導的貢獻度來衡量。一種理論,如果能夠幫助人們開拓視野,啟發思路,從多角度看問題,有什么不好?近代以來苛求于中醫理論的,無非是實證主義的把一切還原為感官要素的所謂物質基礎。章先生囑我馬上寫成短文發表。

    第2—175:(學生李海玉寫的《大師風采》部分):1956年關于五行存廢問題的討論,次公先生鼓勵他發表意見,文章發表在上?!缎轮嗅t藥》,在文章中他這樣寫道:“第一,歷史地探討本源,只是評價理論的一個方面,依當時歷史時代條件,可認為有時代進步意義,但在今天并不能引申為應予發揚的精華,反之也不能因源流有別而下否定結論。第二,五行配五臟,用本世紀初的解剖知識,因其對機體內部功能聯系的整體性缺乏正確理解,不能因此否定五行學說。第三,理論的主要功能是指導實踐,評價其價值只能視其指導實踐的貢獻程度來衡量。”此時,他的學術見解卓越之處已見鋒芒


    本段文字,可見陸老是肯定五行的。肯定五行學說具有“開拓視野,啟發思路,從多角度看問題”的理論意義。不能用實證主義的解剖知識來看待五行配五臟,否定其“機體內部功能聯系的整體性”的真實內涵和臨床指導價值。同時,也指出五行學說“并不能引申為應予發揚的精華”。例如,在上一個帖子里,陸老曾說到“陰陽學說是中醫的精華”,似乎就有意不說五行是精華。為此,陸老既使用五行配五臟,又加以發揮改造,予以他本人學術觀的新的詮釋。

    第1—121:中醫的自穩調節觀,認為“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亢,即不平衡,對機體的生生化化不利。因為“物體相對靜止的可能性,暫時的平衡狀態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自然辯證法》)同時也就是健康的主要標志?!靶爸鶞悺钡呐R床表現,“其氣必虛”的所以發病,其本質是因為內環境亞穩狀態的破壞?!胺蜿幒完?,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攝與否,吉兇于是乎岐之!”(《醫經溯洄集》)而“亢則害,承乃制之道,蓋無往而不然也;故求之于人,則五臟更相平也?!保ā夺t經溯洄集》)人體自穩調節是由陰陽五臟之間互相制化的關系實現的。五臟的職能是“藏精氣”,藏,有管理控制之義,精氣,可理解為調節機能。五臟就是五行,因此說: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陰陽五行。
    人體內外環境的不平衡是經常存在的,因此才有平衡的必要;由于人體陰陽五臟自穩調節的存在,于是才有平衡的可能?!扒曳蛉酥畾庖玻桃嘤锌憾灾普摺?,(《醫經溯洄集》)這種人體陰陽五臟自穩調節,不斷地克服著不斷出現的亢,即亢和制的統一,構成人體運動和平衡的活的統一;也就是表現為“外列盛衰”的亞穩狀態,成為健康的基礎。當亢和制的對立統一,轉化為邪實正虛的對立統一,就成疾病。這種由亢向邪氣盛的轉化,是由于制向精氣奪轉化的結果


    本段文字,是論述自穩調節觀,不是論述五行的。但是,從中可以看出,陸老對五行的觀點之一:“五臟就是五行”!
    五臟就是五行,意即五行學說在人體的運用,“就是五臟”。而五臟無疑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概念。 “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陰陽五行”, 即五行與陰陽,共同構成中醫理論的核心概念。所以書中,在論述人體整體層次的調節機制時,都是陰陽五臟、五臟陰陽并稱。
    “亢則害,承乃制”??汉Τ兄?,是五行學說的基本原理,在這里,陸老賦予自穩調節觀的現代語言解釋?!叭梭w陰陽五臟自穩調節,不斷地克服著不斷出現的亢,即亢與制的統一”???,體現為運動;制,體現為平衡;二者相互制約,構成人體運動和平衡的“活”的統一。這是“亞穩狀態”,即相對的穩定狀態,不表現為疾病,只表現為“外列盛衰”,健康狀態的,非疾病狀態的“寒熱虛實”。當常態的亢,轉化為邪氣盛則實的狀態;常態的制,轉化為精氣奪則虛的狀態,就是疾病狀態,就是“生化大病”。疾病狀態,也是亢與制的對立統一狀態,由“亞穩”轉化為“失穩”狀態的結果。
    先不學自穩問題,但可以看出,陸老使用的“亢害承制”,顯然來自五行學說。

    第1—281:辯癥的知其虛實之變:---第五步必先五勝,求五臟間的相互作用。---“變”,指傳變時序,包括五臟傳變,六經傳變,---。
    第2—112:---故“陰陽”實為調節功能概念。五臟各有陰陽,構成調節網絡。


    “必先五勝”的病機分析,“五臟傳變”的傳變模型,都是研究五臟之間相互關系的。書中不提“相生相克”,似乎有意避免,把人體內部高度復雜的調節機制,誤解為簡單機械公式化的弊病。
    陸老使用“互相制化的關系”,“五臟陰陽網絡調節”等術語,表述五臟之間的復雜聯系。這樣才能不割斷歷史,以便繼承、使用和發揚,五行配五臟理論承載著的,來自幾千年臨床實踐的,已知功能聯系的,養生治病的精華。

    第2—124:把中醫的基礎理論概念、陰陽五行概念都按著病因、病位來編排,這是一種誤導。

    這是批評教材,按疾病醫學觀對待陰陽五行理論!
    四,藏象
    第2—33:中醫學是哲學、醫學、臨床經驗的統一體,其基本特點是重視人體各種器官和功能之間的關系,而不重視這些器官和功能的實體是什么,而西醫正相反。這點對理解中醫非常重要。但只說中醫是總體觀、西醫是還原論是不準確的,中醫以總體觀為中心,也有五臟六腑等類似還原論的東西;西醫以還原論為主,也力求能從總體上把握人體。從關系入手研究人體這個復雜體系正是中醫的精粹科學內涵
    。

    臟腑概念來自早期粗略的解剖,但是從不同于西醫的醫學觀和方法論角度發展起來的,兩種不同的醫學觀和方法論,導致二者對解剖概念的認識與理解不同。中醫注重的是功能系統概念,是研究功能關系的概念體系。

    第1—148:“每一門科學都要以思想和概念的形式來表述自己對象”,中醫基礎理論就是表述中醫學對象的理論模型。中醫辨證判斷的概念要素,構成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這主要來自對人體臨床實踐長期觀察的理論概括,運用的是從病理認識生理的功能---模型方法,是通過辨證論治實踐形成了中醫的藏象學說。
    第1—266:“欲知其內,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丹溪心法》),這就是由外知內,唯象的研究方法,通過氣、血、津液流通變化的外在表現,由象知臟,以推論內在陰陽臟腑的功能狀態。
    第1—194:中國的傳統醫學應用系統論的方法,把人體用黑箱方法研究它的整體性,從人體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中研究它的主體性
    。

    以長期臨床實踐經驗為主,包括早期粗略的解剖知識和日常生活體驗為材料,經過哲學、醫學、社會學的理論思維加工,形成系統的功能概念體系。其基本方法是,觀其外應,以知內藏的由外測內法,類似于現代的黑箱方法。不是從人體解剖的臟腑實體進行研究,而是從沒有打開的人體這一“黑箱”的外部,分析其輸入和輸出關系來認識內部結構與功能關系。用唯象的研究方法,建立起外在的“象”與內在的“藏”之間的規律性聯系,從而構建起用來指導養生治病的理論模型。

    第1—172:人作為自組織系統,更為重要的是其自組織機制、自穩調節機制、防衛反應機制。適應和穩態是怎樣實現的?這是生理學的重大問題,中醫學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研究的。藏象問題,“藏”藏于內,“象”現于外,視其外應,以知內藏。“五臟”不是實體,有人把五臟解釋成“生長化收藏”。它是體內自組織、自調節、防衛反應的五個功能調節系統。

    “五臟”不是實體,是共識。有人把五臟解釋成“生長化收藏”,看陸老的陰陽自和模式圖里,分別在四個方位和中間,標示了生長化收藏各一字,推測陸老是贊同這種解釋的,書中沒有進一步的解說?
    五個功能調節系統與生長化收藏是什么關系?在臨床辨證論治中如何體現?

    第1—34:“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是由表入里地從視其外應的出入信息中,去發現這個出入信息的主體中介的“內藏”,即養生治病必求于本的形成;人體正氣的“正”的理論模型和病人正氣的“癥”的理論模型。“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粗工守形,上工守神”;“觀其脈證,知犯何逆”;“視其外應,以治內藏”,都是從認到識,從診到斷的理論模型建構

    這是從診斷學角度來表述,象,是外在的客觀證據;藏,是內在的理論模型。生理模型,叫做“正”;正氣有病的病態模型,叫做“癥”。

    第1—96:---但共同的根本的模式是:通過“整體邊界屏障”實現內外環境物、能、信的流通交換,通過“氣血津液流”在體內實現自組適應和主體性的抗病反應,通過“五臟陰陽網絡”調節實現身心(形神)和諧的整體自穩態,通過“經絡系統”實現體表內臟相關調節體現為整體邊界的全息效應,通過“心神命門相關”實現理欲的統一協調,從而體現為“生長壯老已”時間不可逆的生命演化過程。
    神-----五臟陰陽網絡的穩態演化調節。
    氣-----氣血津液流通的自組適應抗病。
    形-----整體邊界屏障的主體全息效應。


    象,外在可見,是客觀存在的生理或病理表現;藏,內在不可見(打開人體或器官也看不見),是主觀思維的精神產品,理論模型。
    整體邊界,包括體表皮膚、感官表面,以及所有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的表面粘膜。
    象,表現在形的邊界、界面。藏,是機體內在的五臟陰陽網絡調節機制。中介,是氣血津液流。由外測內,由象知藏,以氣血津液流通變化(通過經絡系統)這一中介來實現的。

    運動性疲勞的病機在肝:肝為將軍之官,疲極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而喜條達。大運動量訓練導致:肝旺→肝郁→肝虛。(“夫人之運動者,皆筋力之所為?!保?br> 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腎主骨藏精。
    諸暴強直,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勞倦傷脾,脾虛則怠惰無力,食少腹脹。
    肝旺擾心,致虛煩不得眠。
    肝郁犯肺,氣道不暢,腠理不固。
    肝虛盜腎,陰虛火旺,腰脛無力。
    大運動量訓練,肝為將軍之官,疲極之本是首要的應答的功能系統。運動性疲勞的恢復首先要把“肝旺”及時平息下來,且把“疏肝解郁”作為基本措施,最后把“肝虛盜腎”的柔肝養肝滋腎益精作為基礎性和預防性對策。把握和、通、穩
    。

    這段引文,可見陸老的藏象內容與教材大致相同。

    第1—223:我們選擇肝和脾兩個課題領域,是基于適應與穩態是如何實現的,是生命科學的主題。  肝為將軍之官,司對外適應和防衛,脾通過轉味而入出,運化津液的自組自穩。在病態情況發動的抗病反應,肝是風郁瘀,脾是痰濕水,由此建立了肝血風(郁)瘀和脾精痰濕兩大課題領域。   借助坎農的穩態學說和塞里的應激學說。提供實驗技術方法的可操作性,為中醫基礎醫學的研究,發展中醫實驗科學探索了一條以中醫理論為出發點和歸宿的研究思路。它不囿于臨床研究某一證型的化驗檢測研究,屬于旁開一寸更上一層的基礎研究思路

    這段引文,是看陸老對于藏象現代研究的理解和常用概念的表述。
    五,對象--目的--方法
    這里說的對象、目的、方法,是指中醫學總體來說的。

    第1—1:方法要服從和服務于對象,手段要服從和服務于目的。

    方法,側重于思路;手段,側重于措施;都是針對對象,追求目的的?對象是客觀實在,手段也是客觀實在。方法是思路,目的是意向,都是主觀思維。
    對對象和目的不同認識,產生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手段。不同時代,不同醫家,都有各自的方法學特點。
    郝萬山說,中醫是個體化治療;陸老更進一步,說“它的診療思想是極端個體化的”。所以對具體醫生來說,可能都有自己比較習慣的方法。方法有多種多樣,能夠更好地反映客觀實在的主觀思維,就是比較正確的方法。對具體醫生來說,這必須是醫生自己比較熟練的,已經能夠掌握的,能夠針對具體對象,能夠達成意向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中醫的生存權利,就在于這個“效”字
    我不能說陸老的方法,就是當代最正確的方法,陸老只是當代中醫“百家之一”!但這是我要學習的方法。

    第1—78:醫學,是一門研究人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關于健康和疾病及其互相轉化規律和動力的科學。防止發生由健康向疾病轉化,是預防醫學的內容;幫助實現由疾病向健康轉化,是臨床醫學的任務;回答上述轉化過程的規律和動力,從而能動地指導防治實踐,是理論醫學的職能。由此,醫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人體的疾病和健康互相轉化的過程。
    第1—116:要防病,就要研究發病的原因,包括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即關于發病的根據及其相應的條件。要治病,還要研究實現愈病的原因,也包括內因和外因;臨床醫學所要研究的,也正是關于實現愈病轉化的內部根據及其相應的條件。因此,臨床診斷的主要任務,應當去找出這個實現愈病轉化的內部根據;臨床治療學,則是循此根據,選擇相應的條件作為治療手段,以促成其實現由疾病向健康的轉化

    對象:人體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健康和疾病的互相轉化過程。
    三個特點:一是,著眼于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不僅是人體;二是,強調健康與疾病而不僅限于疾??;三是,注重轉化過程,而不僅是相對靜止的病因病理病灶。
    兩個要求:中醫學要回答,由疾病向健康轉化的規律和動力;具體醫生,要掌握具體病人向健康轉化的動力機制和具體防治條件的選擇。

    第1—164:中醫學的“對象領域”是:“天人之際的健病之變”,即人在與其環境相互作用中健康和疾病互相轉化的過程。不局限于疾病實體。
    中醫學的“實踐領域”是:“上醫,醫未病之病”,以養生醫學為先;“中醫,醫欲病之病”,以預防醫學為重;“下醫,醫已病之病”,以治療醫學為下。不局限于只以疾病為對象的“下醫”。
    中醫學診斷認識和養生治病實踐的“目標對象”,是“養生莫若知本和治病必求于本”;區別于只是以疾病為對象的“識病求本或辨病求本”。
    中醫學養生治病的“目標追求”是人的健康。
    中醫學關于健康的“目標模式”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自我穩定的生態平衡,并不要求必須是“邪”的徹底消失。認為這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更沒有好處。
    中醫學關于疾病的“理論模型”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虛實之變,即正虛、邪實、傳變三要素。是“五臟發動,因傷脈色”的由自穩調節發動的原有機能亢進的主體性抗病反應的時態特征。這是“治病求本”的本,區別于“識病求本”的關于疾病本質診斷認識的病因病理病位?!爸尾∏蟊尽钡脑\斷認識所要發現的是“治病”的依靠對象、服務對象和發展對象,因為這是人體抗病愈病的內在動力。而“識病求本”診斷認識要求則是去發現消極疾病觀的疾病的本質,作為“治病”的直接對抗對象和補充對象


    陸老為了區別概念范疇,把西醫的疾病觀,表述為:識病求本或辨病求本。
    引用這段文字,是為了明確中醫學總體的研究對象和追求目標。引出陸老的基本方法------模型方法,作為下面重點學習的內容。
    模型方法,重點學習三個方面:正的模型,癥的模型,辨證論治模型。

    六,方法問題
    為了更好地理解陸老方法論思想,這里摘要祝世訥 編《中醫學方法論研究》1985年版的一段文字:
    中國醫學作為醫藥學偉大寶庫,不僅有科學的理論,而且有科學的方法。------
    方法,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斗爭中,用以達到目的的手段或方式。它包括物質性的與非物質性的手段,特別是指規范人們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正確的途徑、方式、法則。在科學活動中,方法的地位和作用有似生產活動中的工具。黑格爾說:“在探索的認識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觀方面的某種手段,主觀方面通過這個手段和客體發生關系------”。毛-澤-東同志把它比喻為“橋”和“船”,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和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能是瞎說一頓?!惫ぞ摺?、船有優劣之分,方法也有正確與不正確、科學與不科學之分。------
    揭示中醫學方法的特點,闡明其優勢,是中醫學方法論研究的重要任務。目前研究已經指出,中醫學方法的突出特點,可概括為一個“辯”字,一個“統”字。“辯”,即辯證觀和在辯證觀指導下的辯證思維;“統”,即系統觀和在系統觀指導下的系統調節。同時,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支配中醫考察和控制疾病全過程的“軟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中醫學方法的科學性是深刻的,現代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許多方法論原則,差不多都可以在那里找到某種雛形。特別是,科學正從“分析時代”向“系統時代”轉變,醫學正向辯證思維“復歸”,在未來醫學發展中,中醫學方法占有巨大優勢。關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已有許多原則性的論證,其具體內容的闡明,還有待進一步展開和深化。
    分析中醫學方法論的歷史局限性,提出中醫學方法當前面臨的問題,探討中醫學方法今后發展的方向和道路,也是中醫學方法論的重要任務。目前的研究認為,中醫學的方法雖然合理,但不充分。------因而,各種方法仍保留著較樸素的形式,直觀性多而客觀化不足,定性多而定量不足,思辨多而實證不足,描述多而揭示不足。已有的各種方法都沒有發展到現代水平,特別是不夠精確和嚴格,其有效性受到限制。

    第1—206:西德學者M. Pokert(波克特)為慶祝李約瑟80壽辰而寫的題為《中西科學結合的艱巨任務:以中醫的現代解釋為例》一文,對我國中醫學研究和中西醫結合工作有所批評:認為“中國學者在證實中國科學并不比西方科學落后這一點上,在把中國科學遺產結合到世界科學中去,幾十年來未能取得進展;由于迄今缺乏相應的方法學概念,而使中醫學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從內部腐蝕下來。犯下這種罪行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國的醫務人員,他們追求時髦,用西方的術語,胡亂消滅和模糊中醫的信息,從來沒有為確定其科學傳統的地位而進行方法學的研究;從19世紀以來,沒有作出決定性的努力,按照中醫的本來面目,評價并確立中醫的價值。中國的學者應該覺醒,認識到不應不加批判地接受和使用西方殖民主義者傳教士塞給他們的方法學,要認識西方醫學的基本危機,西方醫學已進入方法學的死胡同。傳統中醫卻是超越西醫范圍的、內容豐富而最有條理和最有成效的一套醫學科學,但迄今只有很少一部分治療潛力被發掘;如果中國是個在科學思想上落后和沒有傳統的國家,中西醫結合就沒有可能。應當使中國學者掌握認識論,使現代科學方法適應中醫的認識論,但迄今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連一點苗頭也沒有”。

    第1—130:武見太郎(1979)指出:“個體化原則是中醫學的一個重大支干,并且機能性的調整,即所謂自體調整,很可能是中醫學的基礎,即中醫學以人體的自體調整為對象,而個體化又滲透于自體調整之中”。他認為:“認識人體的方法論之所以有幾種,這猶如哲學也有好幾種一樣,所以說什么由于醫學是科學,只能有一個的觀點是有問題的,對這個問題需要重新認識”。澤瀉久敬(1984)認為:“把西洋醫學認定為醫學,而否定漢方醫學的獨特性,只有西洋醫學作為醫學,這是正確的嗎?這是進一步從根本上對西洋文明本身提出的質問”
    。

    這樣大段的引文,是想說,據我個人的理解,陸老使用了現代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觀點和語言,對中醫古老傳統概念體系進行理解和表述,也就是陌生的“洋味”和新鮮的“土氣”的結合。下面要學習的主要方法------模型方法,都與此有關。

    六,“正”的理論模型

    模型方法
    第1—275:“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保ā蹲匀晦q證法》)假說、理論、模型、規律以至整個科學,都是對客觀實在的一種反映,而且是在某種程度上簡化了它所表示的實在。列寧指出:“規律==現象的靜止的反映”,“規律把握住靜止的東西------因此,規律、任何規律都是狹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由于假說、理論、模型、規律和科學,都只是簡化地近似地反映客觀實在,所以就需要不斷加以充實、發展和完善。只要理論模型忠實地表現客觀實在的一個側面,就是一個有用的模型。在科學實踐中,人們使用理論模型對客觀實在的行為進行預測。如果預測的結果說明這個理論模型還有缺點,就應對它修正補充,甚至再尋求一個更好的模型。這樣,理論模型的認識方法程序成為科學方法論的核心,因為理論模型一經建立,就決定著實踐方向和目標追求,決定實踐方法的選擇。

    這段引文說明,模型方法是科學方法論的“核心”。模型方法,不僅是中醫學,也是西醫學方法。西醫是疾病醫學模型、生物醫學模型,以及后來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型。
    中醫以人的健康與疾病相互轉化為對象,健康狀態是“正”模型,疾病狀態是“癥”模型。

    醫學是“人”學,正的模型是“人”的,從人出發,把人這一整體層次,看做一個系統。
    中醫理論模型,主要是功能態的,不能像物質結構模型那樣理解和要求。物質結構模型,盡管是簡化了的模式圖,畢竟是以看得見、測得出的物質結構為基礎。而功能之間的聯系,是相互作用,是體現于事物,超越于事物,“形而上”的東西。

    圖解
    書中沒有明確指出的,“正”的模型圖解。我認為把《陰陽自和穩態模型》和《陰陽自和,升降出入》兩個圖解結合,可以看做“正”模型。
    中心,是一個“陰陽圖”。
    整體邊界
    以陰陽圖的圓圈線為整體邊界,即系統邊界。
    界內是陰陽
    表示互根、自和。比較傳統圖,多一個陽升陰降,多五個方位的生長化收藏。
    界外是出入
    一邊入,一邊出,都是“氣”,包括:物質、能量、信息。
    演化發展
    在陰陽圖外,自下而上是一條軸線,下方:生命航程線;上方:生長壯老已。
    一條直線指向圖外圈,指示:整體邊界;
    一條直線指向圈內反S曲線,指示:自振蕩節律。

    形氣神
    前言---13:人體正氣的“正”,是形氣神三者的統一:
    “形者生之舍也”,是整體邊界屏障功能和界面全息效應,它以“和為貴”;“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氣者生之充也”,是主體開放的流通自組織演化。它以“通則順”,“氣止則化絕”。
    “神者生之制也”,是對流通自組演化過程的穩態適應性目標調節。它以穩為健,“神去則機息
    ”。

    形者生之舍也
    形,有形可見的實體;生,生命;舍,住舍;形體是生命的住舍。形體,有邊界,沒有邊界哪有形?邊界以外是“天”,邊界以內是“人”,這是中醫人天關系的天人之際、交界、界面。
    以一個單細胞生命來說,界面是細胞膜,例如雞蛋的蛋殼。從人來說,體表的皮膚,感官的表面,包括所有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表面粘膜。
    生命系統以界面為屏障,防止有害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侵入,避免自身物質能量的流散。根據自身“主體性”需要,有選擇地控制物能信的出入度。所以“界面”雖然位于形體的外圍、周邊,但是以物能信為載體通過經絡系統,與“神機”密切關聯,表現出界面與內在關系的“全息效應”。
    例如,“貪涼”與“飲冷”后,機體發動的生理性內、外界面,體表、呼吸道、消化道表面,表現出的抗寒反應。
    形,也就是“器”,生命的容器。和為貴,以形體的完整性為基礎。“容器”離散,生命自然停止。

    氣者生之充也
    氣,概括了物質能量信息流。
    生命的形、器里充滿了氣。個體生命除了與生俱來的氣,依賴于外界物質能量信息流的輸入輸出的流通,生命才能得以生存、發展。
    入出
    從外界輸入生命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流,不是給什么要什么,而是人體這一“主體”,依據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加以選擇的結果,這體現了生命的“主體性”。
    出,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例如,黃牛拉屎排出的完整的玉米粒。雖然是攝入體內的食物,但基本沒有被消化利用,排出體外。吸入呼吸道的灰塵,雖然與分泌物混合而排出體外,其實還是沒有進入“界面”的東西。
    第二,經過代謝后排出的所謂廢物,包括對健康有利的熱能散發,是主體通過界面主動排出界外的“出”的內容。
    第三,人體對外的所有做功,唱歌、跳舞、勞動、生殖-----,都是出的內容。
    升降:
    對升降的理解,我仍然是一鍋粥,試解如下。
    概括物質能量信息代謝過程:
    被主動攝入體內的“氣”---物質能量信息,必須經過進一步選擇、消化、吸收。然后依據自身需要,加以改造、利用,用來更新結構、重組物質、發揮功能、傳遞信息---,這個過程叫做“升”。
    經過主體改造利用過的物質,分解、降解為低一層次的物質,降低了原有功能、信息的過程,叫做“降”。類似于物質的合成與分解代謝,伴隨著功能和信息作用的降低,喪失,而不僅限于物質。
    概括臟腑氣機方向?
    心火降,腎水升;肝氣升,肺氣降;脾氣升,胃氣降;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根據陸老圖解,陽升陰降。這與看到過的“陰升陽降”的圖解不同,如何理解?
    據理,陽主動而升,陰主靜而降。但是,心火屬陽而降,腎水屬陰而升;胃腑屬陽而降,脾臟屬陰而升?

    出入,指系統與外界的流通、交換過程,物質能量信息流的輸入和輸出;升降,指物質能量信息流在系統內部的生長化收藏過程。而升降出入,都是服從和服務于整體生存、發展的目的需要,受陰陽自穩調節這個“神”機的支配,維持著“形”和“神”的正常和統一。
    氣,物質能量信息流的輸入輸出停止,“氣止則化絕”,所以說,以通為順,包括內外流通,內部各層次之間,一層次各“單元”之間的通。氣的流通,又有程序與次序的問題,所謂“常守”。

    神者生之制也
    神,“神機”,是生命功能主體的陰陽自穩調節機制。
    我理解,神,至少分低級和高級兩個層次。

    從一個單細胞生命來說,神機,位于細胞內部,通過對氣,即物質能量信息流的調節,通過與界面相關的全息效應,保證整個細胞這一系統,對內實現穩態,對外實現適應,都是神機的作用、功能。

    在地球上出現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生命的進化,用了長達20億年之久。可見即使兩個細胞,要實現兩細胞生命之間的“同步”、協調、分工、統一,是何等的艱難。而發展到生物進化高峰的“人”,其協調機制,將是難以想象的復雜!

    但是上述兩者的神機,仍然可以看做是“低級中樞”,因為人從站起來以前,就不僅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還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人,之所以叫做人,較之于動物,又有另一個“高級中樞”,精神意識的神機。因此,人類,不以“形”勝,不以“氣”勝,沒有老虎的尖牙利爪,沒有鯨魚的龐大身軀,沒有鳥兒靈巧的翅膀----,人以“神”,兩個級別神機的協調統一,統治了地球!

    神機,以穩,穩態,對內實現整體穩態為基本要求。必要地“穩”態,是物質分化,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液態穩床,相對的恒溫,睡眠覺醒節律,穩定的物質能量信息流的程序化與有序化等等,都是陰陽自穩調節機制所進行的,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的目標自控。
    對內的穩態與對外的適應,以五臟陰陽網絡調節機制這個神機為中心,對“氣”、氣血津液流、物質能量信息流的調節來實現的。

    形、氣、神,三者的統一,是生命的,也是人體的基本模型。三者之中,氣“根于外”,物質能量信息流來源于外界,“氣止則化絕”。神“根于中”,是系統內在的五臟陰陽自穩調節機制,“神去則機息”。形、氣、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生命的三個不同層次。生命以形為容“器”,“神氣”為特征。

    以上是個人的理解,前面關于陰陽、五行、藏象部分的內容都是對“正”模型不同側面的表述。再摘要原文如下:

    第1—29:生命的特征,與其說它包括了許多層次,不如說它只包括了一個層次,即整個機體這一層次。
    ** 生命有多個層次,中醫主要著眼于人的整體層次。

    第1—10:人首先是物質的人,人體結構是由各種復雜物質構成的。人又是生物的人,在主體性開放中依靠從外界攝取物質能量來源,進行自組織生成演化以維持生命和健康。
    第1—143:醫學對象的人是一個自控系統,不能簡單地看成受控系統。
    第1—203:元就是系統,就是研究對象,把元看作人體這一層次,則元的外周標志為人體與環境的內外界面,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通過界面輸入于系統,人體內物質能量和信息通過界面擴散于環境,這是一事物與他事物相互作用的作用面
    。

    第1---259:人體正氣的理論模型?!吧駳庑巍苯y一的人的自我健康能力。
    第1—30:指導中醫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生命哲學的有機發展觀:
    1,“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2,“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升降出入,陰陽自和”,是一種個體生命的主體性開放自組演化的穩態適應調節的目標動力系統和“神轉不回”時間不可逆的生命演化過程。這個主體性開放自組織演化的生命系統,由形—氣—神三要素組成:
    “形者,生之舍也”;“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氣者,生之充也”;“氣止則化絕”。
    “神者,生之制也”;“神去則機息”。
    指出:人,“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因此生命的本質在神和氣,在于“氣化流行”的流通自組演化和“神機”的穩態適應調節。指出:“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健康的關鍵在于穩態適應性調節的“神機”
    。
    ** “氣化流行”的流通自組演化,是“氣機”;五臟陰陽的穩態適應調節,是“神機”。
    生命系統,是三者的統一。形,是生命的容器;氣,是生命的內容;神,是生命之“主”。
    依賴于陰陽自和這個根“本”動力,進行自組織、自調節、自穩態、自適應。共同體現了生命系統的獨立性、整體性、主體性。沿著生命航程線,向維持個體和群體生存繁衍的目標前進,即生生之道。只有具備“自”和“主”,才成其為“生”!以區別于非生命的物質、能量、信息載體。

    前言—9:“形者生之舍也”的整體邊界屏障,從這里區分開:內和外,人和環境,自我和非我,即“形而內”的是人的自我的“生化之宇”,“形而外”的是環境非我的利害藥毒,即從根本上區分了人與天,自我與非我,生命和物質。人的整體邊界屏障功能控制著出入交換的開放度,頂住外部非我的壓力,保證著人的自我完整性,從而使形而內的生化之宇的整體層次,能夠在與形而外非我的利害藥毒的相互作用中,保持主體性的地位和個體性的特征。整體邊界形成之日,也就是系統發生之時;相反地邊界的消亡意味系統的離散;“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是生命本質的“主體開放流通自組演化調節”內容的喪失。
    中醫對整體邊界屏障功能的重視,提出了腠理、大表、藩籬等概念。認為疾病是環境非我的“客氣中人”,以內陷直中之為逆;故對外感病主張透邪出表的給出路政策,不主張長驅直入地關門打狗式的直接對抗。在長期針灸推拿實踐中發現,作用于體表可影響內藏,作用于局部可影響遠隔部位乃至整體,由此作出經絡腧穴等重大發現。
    第1—75:王冰注:“器者,謂天地及諸身也”,即大至宇宙,小到各種個體,都是開放系統,故稱:“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通過內外出入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構成一事物與他事物的相互作用,通過內部升降的物質能量信息流,實現各部分之間的流通,得以不斷地進行生生化化,實現對自身有序結構的自組織和更新,因此說:“器者,生化之宇”。
    整體性邊界區分了內外,邊界又是一事物與他事物相互作用的作用面,環境的刺激作用于此,系統的反應表現于此,成為我們得以認識其個體特征的邊界。例如細胞則以其細胞膜為其整體性邊界:“有機體是經過多少萬年的進化才分化出來的,外膜已和內部區別開來,并具有遺傳下來的一定結構”。醫學的對象是完整的人,著眼于機體的整體性,因為“無論是骨、血、軟骨、肌肉、纖維質等的機械組合,或是各元素的化學組合,都不能造成一個動物”。標志人體整體性的邊界是體表的皮膚黏膜和感官,以及與外相通的腔道的黏膜面,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等等。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流由此輸入體內,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流由此輸出,環境的刺激作用于此,人體的各種反應表現于此。臨床上通過表現于此的各種反應來進行觀察和作出判斷,也是通過這些界面輸入刺激以進行治療的。這是中醫學的主要方法
    。
    ** 整體邊界屏障,是生命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里,是藏象的“象”的表現部位,也是診斷治療的對象,“證”的觀控所在。

    第1—58:---它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最基本的是:物質能量信息流不斷從環境輸入和向環境輸出,生命體正是由于一種穩定的物質能量信息流才得以存在和發展。
    **氣,一要流通,二要穩定。

    第1—53:“正”,是中醫學的健康模型,這是一種“精神安乎形”的心身相關自穩態;“正氣存內”,意味維持著這種整體和諧的自穩態,“正氣”----指維持自穩態的調節能力,簡稱自穩調節。最基本的自穩調節是陰陽自和;“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第1—177:主體性開放流通自組演化需要按程序和有次序地進行,需要有“陰陽”穩態適應性的目標調節?!吧袢t機息”是生命自組織演化的程序和次序紊亂。因而認為人“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形體猶存而生命終結,故生命和健康取決“神氣”的流通自組織演化的穩態適應性調節,這就是人的生生之氣的自我健康能力
    。
    **陰陽自穩調節機制,即神機;而“安乎形”的“精神”,我看做高級神機?

    第1—68:在正氣和邪氣關系上,無論是健康和疾病,都是正邪相爭過程。健康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不是因為沒有邪;是由于“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而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病安從來”,所以是正氣為本,邪氣為標。
    第1—105:正氣是指人體自身所具有的自我健康能力;邪是指致病因素。健康的時候不是沒有邪,只是邪不能干擾破壞正氣所維持的穩態。醫生治好病意味著醫生是標,病人是本,標本相得,邪氣乃服。邪氣只是服了,而不是沒了。也即是醫生通過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使人體的抵抗力與致病因素作用力相對平衡,達到健康的目的
    。
    ** 健康狀態,不是只有正沒有邪。外界的寒熱、飲食、聲光,體內的代謝產物,多余熱能、水分,----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在必要的時間、必要的地方,只要是生存需要的東西,都是正的內涵;反之則為邪。沒有邪,也就無所謂正。
    所以“正”,不是具體的物質能量信息,而是一種狀態,一種維持著“邪不侵正”的健康狀態。維持這種狀態的能力,叫做“正氣”。正氣,同樣是形氣神的統一,并不限于某種具體的物能信。
    維持某一具體臟腑功能狀態的能力,就是該臟腑的正氣,這是服從和服務于整體層次的低一級層次的“正氣”。它在整體中的地位,決定于其對于整體層次正氣的貢獻度。
    陰陽調節,在體內的層次又是無限可分的,但最終必須服從和服務于整體層次,否則為“邪”。

    第1—82:五藏陰陽是中醫的自穩態及其調節模型,氣血津液是物質能量信息流模型,兩個方面共同組成流通和調節的統一,構成中醫正氣存內的“正”的動力機制和目標模式,這是關于防病保健的動力機制,是養生莫若知本的“本”,是治病求本的關于治療追求目標模式這個“本”
    ** 本==正==正氣==陰陽==五臟陰陽自穩調節動力==人的自我健康能力。

    第1—33:從知病到知不病,從病態反應中去發現其隱藏的生理功能,即從病理中去發現生理。
    《素問-玉機真臟論》中提問:“脾善惡,可得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正常生理功能平時不易被發現,在病態反應中才顯露出隱藏的不易發現的生理功能。例如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為將軍之官,肺與大腸相表里等。這是因為:“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六微旨大論》)。病態反應是生理功能的放大和亢進,本質上是主體性開放自組織調節系統的功能目的性行為,是“五臟發動,因傷脈色”(《脈要精微論》)的主體性抗病性反應。由此,王履正確地指出:“夫充于身者,一氣而已,及其所用,所病而言之,于是乎始有異名耳。故平則為正,亢則為邪。陽氣,則因其以養人而名之;以及過動而極,亦即陽氣亢極而成火耳”。又稱:“陽雖人身正氣,既郁則為邪矣”。
    于是:
    平則為正,亢則為邪;穩乃健。
    通則為正,郁則為邪;通乃順。
    和則為正,不和為邪;和為貴。
    由此:
    邪實,是正虛的外在表現;
    正虛,是邪實的內部根據
    。
    ** 與病態對照以明確常態,中醫生理來自病理。

    第1—125:人體心身相關的自穩態調節,是生命科學的尖端,李約瑟(1977)在國際科學史會上指出了:“誰知道心身相關概念的未來進展,將在醫學中需要怎樣進一步發展呢?在這方面,中國傳統科學的思想復合體,可能會在科學發展面臨決定性階段的時刻發揮大于人們所承認的作用”。
    ** 現代科學的佐證,用來說明中醫方法論的現代和未來價值。

    第1—224:氣機的本質界定,解決自組織自適應機制問題。
    神機的本質界定,解決自穩態調節分級層次的網絡問題。
    神經網絡—內分泌網絡—免疫網絡—代謝網絡和膜學研究及其間的因子(遞質激素)網絡研究進展
    。
    ** 陸老認為,中醫研究應該明確的“氣機”與“神機”概念的現代科學內涵。不是從西醫角度出發的用現代科學手段來“研究中醫”,而是從中醫學術主體出發的“中醫研究”!超越包容現代科學與西醫成果,吸收、消化、改造為符合中醫醫道、醫理、醫術的內容,為中醫自身的繼承、發揚、光大作出貢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麻豆宅男|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 日本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国产精品自拍午夜福利|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蜜臀AV |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色猫咪av在线网址| 亚洲一二区制服无码中字|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男男| 久久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亚洲欧洲精品专线| 欧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男|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性欧美VIDEOFREE高清大喷水| 国产精品一亚洲AV日韩AV欧| 欧美视频专区一二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av有码|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老司机精品成人无码AV| 色窝窝免费播放视频在线|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国产| 欧美大胆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禁呦| 亚洲精品国产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