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讀書之年5月10本自然書單 文 | 商凝瑤 讀書之年書單是活頁推出的連續性閱讀分享,每月一期,本期分文學、藝術、歷史、傳記、商業、自然、童書等七類,本期,小頁精選了3-5月份出版的自然新書。 這是一本不需要花費太長時間去閱讀的書,整本的文字都在說: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親手開辟一座庭院,栽種一百五十多種香草。夏日天靜晝長,聽得到薄荷、羅勒、迷迭香、薰衣草……勃勃生長的聲音;秋之七草隨風搖曳的時節,用古法調制花草茶,制作手工皂,釀造梅子酒。閑時在薄霧籠罩的清晨漫步田園深處,于暮色四合的河畔觀賞流螢點點。播種、澆水、勞作、收獲。就這樣,度過一生。 雜草是某種類型的植物還是一種人類的思維?它們是生物品種還是文化的產物?它們為何存在?如果沒有它們,世界將會怎樣? 英國博物學作家理查德·梅比講述了在人類與自然的抗爭過程中,四處流浪的雜草是如何被定義、被詮釋、被限制和被不公平地對待,又是如何沖破文明的邊界并影響人類對自然的看法。理查德·梅比一方面為自然界不被待見的植物辯護,一方面從歷史、小說、詩歌、戲劇和民間故事中鉤沉雜草與人類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文明背后的野性從未走遠,一部立足英國本土的雜草變遷史,卻勾勒出全球化視野中一幅包羅萬象的野生植物遷徙和狂歡的圖景。 不同于人們常見的有關保護野生動物和鳥類的書籍,這本書講述了許多作者親眼所見的鳥類故事,細致入微地描寫了鳥類的家庭生活、喜怒哀樂,以及它們對付天敵、營救同伴、保護雛鳥的智慧和勇氣。 作者在書中表達了:美麗、輕靈的鳥類有著向往自由的靈魂,有著與我們人類一樣豐富、復雜和精彩的內心世界。本書選擇的十位護鳥之人,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中有的人并非專業攝影家,也并非是鳥類或生態專家,但他們奮力拼搏尋找一份希望,就是為了能夠抓住一切讓鳥兒生存的機會,讓這個世界更美麗。 螢火蟲在作家筆下,是一個很常用的意象,杜牧在《七夕》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古詩文中隨處可見螢(螢火蟲)字。可見文人對螢之愛。 付新華教授是中國螢火蟲研究第一人,這本書是他十三年來的研究結晶,有故事,有情懷,有詩意,帶你走進夢幻般的螢火蟲世界。作者回憶了自己初見螢火蟲的悸動,在天臺山、西雙版納、海南等風景優美的地方尋找、考察螢火蟲的美好經歷,以及十三年來不減絲毫熱情的螢火蟲研究之旅。既是記錄,也是懷念。透過這些樸實的文字和美麗的圖片,可以看到作者對螢火蟲,這些故鄉、童年中閃爍的微光的摯愛與懷念,以及對螢火蟲正在消失的現狀的憂慮。 從古埃及人的收藏到16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探索之旅,再到18世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大發現,本書講述了人類對植物的美麗以及其經濟價值的癡迷的故事,告訴我們植物是如何在各個地域傳播的,以及植物的大發現帶給整個世界和人們的生活以巨大的影響。 跟隨本書在植物史的世界里徜徉,我們可以看到改變了世界植物景觀的植物學先驅們的故事。書中精選了100多張珍貴的圖譜,以及植物學歷史上極富盛名的先驅們的珍貴手稿復制品。 這本書可能被忽略的一個點是它的副標題:我們為什么沒有進化成人。 人類棲息于地球上,與猿猴同屬靈長類。但是我們表現得更像自然界中暴富的乞丐,不僅六親不認,而且要盡量撇清自己與其他動物的關系。我們把一切污垢都歸于獸性,卻把所有光環都歸于人性。本書以生動活潑的問答手法,分別對猿猴的進化與分類、身體與健康、美食與生活、性愛與繁殖、行為與文化、社會與交往、智能與心理七個方面給出了系統的科學描述。 每一種動物,都在生命的大戲中扮演著輕重不同的角色;它們的故事,不了解就顯得神秘,共享后便成為生命中最深刻的快樂。 《動物生活史》通過觀察動物的日常生活,并研究它們各自是怎樣解決食、色、地盤、種族四大永久性問題,以揭示生物界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進程。作者認為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劇場,每一個生物體都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雖然這一出生命大戲已演出上萬年,但會一直演下去。 對于人類來說,自從我們的祖先選擇從樹上來到平坦的地面生活,便意味著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祖先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后演化成人類這一群體,占有了這個世界的“支配地位”,人類也開始將自己與其他生物區分看待起來。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是進化路途中和人類最為相似的兩種動物,從他們的群體關系、家族構成、性格甚至兩性關系中,可以窺見我們自己。德瓦爾先生的《黑猩猩的政治》是對黑猩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后寫作而成的學術著作,而本書則是進一步加入了他對倭黑猩猩的研究,寫成的一部幽默風趣的科普書籍。 郁金香作為荷蘭的國花,同時也被譽為“世界花后”。它原是生長在帕米爾高原的野花,卻在 17 世紀荷蘭的黃金時期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有人因此致富,但更多人在1637年的價格崩盤中散盡財富。 本書講的就是世界上最受人追捧的花朵及其掀起的非凡熱潮的故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歐貝瑞為電視劇《飛寶》(Flipper)馴養海豚,親身參與建立一個價值數十億的海豚表演觀光產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獵捕海豚的大本營:一個座落于日本漁業小鎮太地町的神秘海灣。在那里,每一個獵捕季有數千只海豚被屠殺和販賣,鮮血染紅了整片水域。 為了制止這種獵捕行為,歐貝瑞帶領了一個行動小組,成員包括潛水專家、前陸戰隊隊員、好萊塢電影道具專家、生物學家等,冒險深入太地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然后將紀錄片的內容結集出版《海豚灣》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