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蔭 宋王朝被滅亡之后,即是蒙古入主中原,蒙古朝孛直金鐵木真于1206年建國到1271年忽必烈登基,定國號為元朝。 本文寫“明代洪武趕散初探”,因為先有元末“十八條扁擔起義”的張士誠,然后才有宋代“洪武趕散”。 一、張士誠其人其事 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蘇北泰州(今大豐市白駒鎮)草埝有個小名九四的兒童出生了,長大后名叫張士誠。他的弟弟小名九五,長大后名叫張士德。兄弟倆因家貧經過商議便以販賣私鹽賺錢糊口,張士德挑百十斤重的鹽擔子覺得費力,而他哥哥士誠身材高大,臂力過人,挑二百斤重的鹽擔子亦不在話下。 當時地方官衙只準買賣官鹽收稅,增加財政收入,而買賣私鹽屬偷稅漏稅,因此禁止販賣私鹽,官衙內設有緝私營,營兵每天都外出巡查賣私鹽的。販賣私鹽的一旦被他們抓住就把鹽收去充公,還叫他們把私鹽擔子挑到緝私營去,如敢犯犟,就會被打得半死不活,或者關在衙門內坐牢。 有一天,張士誠兄弟倆販賣私鹽時,不料被幾名緝私營兵看到了,就叫他倆把私鹽擔子挑到緝私營去。張氏弟兄不理睬他們。緝私營兵就拿起皮鞭抽打他們。張士誠就將為首的營兵手中的皮鞭子奪過來對他說:我們張氏兄弟倆販賣私鹽是不得已混窮日子的。望你們諒解我們窮苦百姓。為首的緝私營兵說:少說費話,快把私鹽擔子挑著跟我們走!這時張士誠憤怒的舉起皮鞭子就抽打對方,還用腳將他踢倒在地踩在腳下。這時緝私營兵跪在地上只喊爺爺饒命。其他幾個營兵站在一旁也不敢動。張士誠說:起來,今天我原諒你們,但從今以后,不準你們欺壓我們窮苦的販賣私鹽的老百姓。如不然,我就饒不了你們的狗命。對方說:是!是!是!張士誠對他們說:你在我的面前是不敢放肆的,我希望你遇到其他窮苦百姓賣私鹽的,也要諒解他們,你們要睜只眼閉只眼放他們過去。是!是!小人一定做到。 張士誠回家以后,就把在路上碰到緝私營打斗的情況,告知他母親與士英小妹(父親已去世了)。小妹說:把點顏色他們看看也好。叫他們曉得我們窮人也不是好欺負的。過了一宿,第二天早飯后,張士誠對他母親和士英說:昨天晚上我睡上鋪翻來覆去睡不著,經過深思熟慮我想我們兄弟倆老在家鄉販賣私鹽混窮日子,不是辦法。我們想到南方去販賣私鹽。因為南方人比北方人富裕,錢好賺些。但因母親年紀大了,我們不放心。請士英小妹對母親多加照顧。十六歲的士英妹妹當即表示說:請大哥、二哥放心,家中母親由我照顧,但你們外出,也須多加小心。士誠說:請小妹放心,我們自己會照顧好自己的。兄弟倆說過以后就出門向草埝、白駒的親友告別,說明自己外出到南方販賣私鹽能多賺些錢回來,把日子過得好些。母親和小妹在家,請你們關心照顧。當時有十六名青年聽說士誠大哥兄弟倆到南方販賣私鹽,他們也動心了,說是在家過窮日子,不如跟張大哥外去闖,其中有個姓趙的青年,還是張士英的未婚夫。張士誠想了想就數數人數共計十八個人,人多力量大,碰到緝私營的就同他們打斗,因此答應了大家的要求,就叫他們回去準備好工具與行李,明天早飯后,在白駒鎮前面“陳氏宗祠”集中準備動身。 十八條扁擔起義闖天下 張士誠領著隊伍出發了。因為當時社會窮人多,民不聊生。“青蛙要命蛇要飽。”在家餓死,不如跟張士誠隊伍去闖天下了。因此張士誠的隊伍就日漸壯大。很快就闖到了高郵、泰州等地。張士誠駐在泰州城里整頓隊伍軍紀,約法三章:第一,遵守軍紀;第二,不準欺壓百姓;第三,不準糟蹋婦女;第四,損壞百姓家中物件,照價賠償。如有違抗者概不輕饒,嚴加處罰。對奸污婦女者,糾至刑場問罪,以儆效由。張士誠為了顯示自己隊伍的威風。特制了一面“張”字大旗,由身高力大的士兵舉著在前面引路,大旗迎風飄揚,威風凜凜的隊伍邁步前進,引起路人注足觀看。 張士誠的隊伍壯大,由于軍紀嚴明,深得民心,至正十四年在高郵稱城王,國號周,年號天佑。渡過長江攻下常熟、湖州。勢如破竹的南下取得更大的勝利。 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定都平江(蘇州),登基稱吳王。適逢蘇州久旱不雨。鄉村饑民擁進城內乞討度日,夜宿街頭巷尾。大人饑餓,小人哭啼,慘不認睹。張士誠因是鄉村貧民出生,深知貧民的痛苦,令蘇州外圍富裕之地的各縣縣令到蘇州城聚會,商討賑濟災荒之事,各縣縣令準時來到蘇州城,吳王親自接待各縣縣令,說明蘇州災民因遭災荒饑餓而痛苦,要求各縣令大發慈悲之心,為本王分憂。各縣縣令都說賑濟災民亦是他們分內之事。財務軍需大臣便同他們落實救濟糧食數字,限期用糧船運到蘇州城外各大糧庫及時賑濟災民。當災民們領到這批救濟糧后,度過了冬寒的災荒,感謝吳王的救命之恩。到了來年春天,都及時春耕播種,夏季又獲豐收。他們都口念阿彌陀佛,夸贊吳王是他們的大恩人、大救星。而居住在蘇州城內外的工商業戶與居民的困難戶同樣領到救濟糧,使關門的商店逐步開張營業,生意好轉。尤其是農村村民獲得豐收之后,經常進城購買生活必須品,使昔日冷落蕭條的蘇州城內的市場又恢復了繁華的景象。 吳王當時與眾大臣對眾多的災民作好安頓之后,不是坐享其成。心中考慮的是今后事業問題。他在這年秋后又率領一批大軍向外進軍擴張。次年降元,受封為太尉后。仍繼續擴占土地,割據范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東到海邊,所得糧稅,源源不斷的運往蘇州城內。吳王張士誠常年征戰在外,至正二十三年(1367年)秋,朱元璋率兵攻破平江城。雙方在交戰中,張士誠的隊伍被擊斃者甚多。張士誠被生俘,押到南京,朱勸降,張不從。朱元璋便下令將張士誠押到城墻上,用弓弦將張勒死。時年四十六歲(1321-1357年),當年“十八條扁擔起義”的一代豪杰以悲劇告終。但他的英名卻是永留史冊。 二、洪武趕散 朱元璋(1325年—1398年),安徽省鳳陽縣人。幼名重八,又名興宗,長大成人時,名朱元璋,字國瑞。朱幼年家貧,在地主家放過牛,做過佃工。他父母去世后,便到皇覺寺出家為僧,拜師念誦經文,并向具有武功的師傅學習拳術棍棒的武功,將近一年時間,朱武功大有進步。但他轉而一想,皇覺寺不是久留之地,朱元璋在至正十三年(1352年)春,便向寺內當家師與眾位師兄弟告別。不久,便參加了郭子興部紅巾軍。時間不長,便自立一軍。韓林兒稱帝時,朱為左副元帥。龍鳳二年(1356年)出兵攻下集慶(今江蘇南京)廢除了元代的苛政后,命諸將屯田。后又接受了軍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帝”的意見,養兵蓄銳,壯大了自己的軍力。龍鳳七年(1361年)受封吳國公,龍鳳十年(1364年)自稱呈王。在龍鳳十二年發布文告,咒罵紅巾軍為“妖”,殺害韓林兒。次年消滅了張士誠的殘余勢力。1368年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以應天(今南京)為京師。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統治,逐步統一全國。 朱元璋稱帝后,聽軍師說:蘇州城內外的仕農工商對吳王張士誠仍懷有思念之情,若長此下去,對霸王不利。他打算先將為首的抓一批將其關押或斬首問罪,以儆效尤。軍師說:“不行!為君者必須愛民,得民心者昌,穴民心者亡。”朱元璋問:那如何處置?軍師說:依臣之見,可將聞門內外一帶近干戶的居民與仕農工商遺散到長江以北(蘇北)落戶去開墾荒地。 朱元璋拍手稱贊說:這個主意甚好!把他們趕到江北去開荒種地,除去眼前隱患,本王即可穩坐江山。軍師說:事雖如此,但我們仍須用仁慈之心,對待這批遣散的百姓。我們不足把他們趕到江北去就算了事。而是按照一戶五口之家計算,近千戶人家,待測算好錢糧后,準備調動若干條船只聚集在城外大運河中待命。每戶發給足夠的紋銀與足夠的糧草,再動員他們按時上船開往蘇北揚州、泰州、高郵、宗應、興化以及鹽瀆縣(鹽城)廟灣(阜寧)、濱海等地去墾荒種地。凡是遷出戶都登記注冊,到時候不去也得去。朱元璋認為軍師的計謀甚好,同意按此計而行。這就是“洪武趕散”。筆者王氏的老祖宗,原住在蘇州閶門內,就是被“洪武趕散”趕到江北來的。 在《王氏宗譜》上記載著我們的老祖宗是蘇州人。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時,就把我們的祖先掩石公一家人趕到江北遙遠的老鹽城縣北邊離海灘不遠的荒灘上插柴草為標、圈地開荒、種植莊稼、捕魚燒鹽為生。生兒育女,繁衍子孫。當時住地叫長北灘,周圍有二三十里方圓直屬南邊建陽長建里(南宋丞相陸秀夫故里)管轄。從我們老祖宗掩石公頭一代算起,到筆者春字輩已是十七世了。阜寧縣溝墩鎮86歲的老人蔡宗旭收藏的《蔡氏宗譜》上也記載著他的老祖宗原住在蘇州閶門,在洪武二年三月十八曰被趕散到江北阜寧縣溝墩安家落戶,插草為標,燒鹽捕魚、種莊稼為生的,世代相傳到“宗”字輩了。凡是住在蘇北的,不論他是姓趙、錢、孫、李還是姓周、吳、鄭、王的……大都是被洪武皇帝趕到江北來的。但住蘇北一帶的居民中,不完全是被洪武趕散趕到江北來的,據鹽城姚宗先生收藏的《姚氏宗譜》記載,其中有一部分居民是江西南昌一帶做藥材生意而流徙到蘇北的,并在蘇北落戶安家。在鹽阜地區姚姓以開藥店為生的就很多。如昔日姚宏昌在建湖縣湖垛鎮開的藥店名“天聚堂”。鹽城新興鎮姚啟康開的姚太生大藥房,專營中藥材批發,阜寧、建湖、射陽等地的中藥房的藥材大郁足從新興鎮姚人生大藥房批購回去的。上岡鎮姚棟成開的藥店名“天福堂”。還有一家藥店“姚紹堂”,南街北頭還有兩家藥店叫“芝德堂”與“芝穗堂”,是姚氏兄弟倆開的。阜寧縣城內開的姚人壽大藥房,阜寧溝墩鎮懸壺濟世的姚紹安開的藥店名“長春堂”。但有些姚姓子女以后不是繼承父業開藥店,而是改行了。如射陽縣淮劇團編劇姚紹明的祖先就是從南昌來蘇北鹽阜區的。還有些姚姓后裔在地方上參加革命工作了。 朱元璋穩坐江山 朱元璋把住在蘇州閶門內外的仕農工商趕到蘇北去以后,免除了心頭之患后,為了緩和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會前進的政策。普查戶口、丈量土地,獎勵農民,均平賦役,興修水利,并推出屯田減輕對工匠的奴役,同時抵制豪強貪吏,對恢復和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起了促進作用。制定《大明法律》,興胡為庸、藍玉等獄,廢中書省及左右丞相,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為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在建國之初,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深得人民群眾的信仰。但他在晚年思想起了變化,對當年與他同生死、共患難一同打天下創功立業的功臣們,不是繼續論功行賞重用,卻產生了懷疑妒忌的心理,巧言令色的把許多功臣置于死地。從而使自己在歷史上留下了罵名。朱元璋享年七十一歲。臨終前傳位給孫子朱允炆,登基時名為惠帝。 本文主要是寫《明代洪武趕散故事》,至于趕散之后發生的事,不在本文交待之內,故不再贅述。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北京社科院著名史學家王春瑜、上海王春穎、《鹽城晚報》社副總編夏泓泉、以及姚宗、建湖王桂田、張萬康等同志的熱情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本文在200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六十周年前夕寫成。內容如有不當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筆者(原名王春友)時年88歲 通訊處:鹽城市解放南路八菱花園19樓2-204室 郵編:224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