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文化之觀潮詩文一、詞 浪淘沙·錢塘觀潮 清 查慎行 龕赭露脽尻,對束江皋。云垂海立涌金鰲。隔岸越山渾不見,水比山高。 萬馬走單槽,鱷徙龍逃。當初誰賦廣陵濤?強弩三千輸筆力,直是人豪! 長相思·春日登鎮海塔觀潮 清 郭沈將英(女) 蜃氣浮空,霓光映彩,石塘捍海迢遙。軒窗曲折,鈴鐸丁當,浮屠高接云霄。絕頂升猱,看門開龕赭,滾滾銀濤,目蕩復神搖。倚欄干,吼聽蒲牢。 正一線雷轟,千尋雪滾,飛來鯨浪岧峣。何須論朒朏,到中秋、翹首迎潮?興鼓今朝,登臨處長天深泬寥。喜狂瀾春間,勢更滔滔。 蝶戀花·觀潮 近代 王國維 辛苦錢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趨東海。終古越山 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氣。 說與江潮應不至,潮落潮生,幾換人間世。千載荒臺麋鹿死,靈胥抱憤終何是! 虞美人·夜潮 近代 王國維 杜鵑千里啼春晚,故園春心斷。海門空闊月皚皚,依舊素車白馬夜潮來。 山川城郭應非故,恩怨須臾誤。人間孤憤最難平,消得幾回潮落又潮生。 二、文 縣治南即海,海之上即塘,距城百步而近,東抵海鹽,西抵浙江,延袤百里。塘西南數十里有赭山,與龕山相對,峙為海門。潮水所逕,始猶廣衍,繼入隘口,橫流至此束不得肆,輙怒而東返。東五十里又有石墩山,與赭山相望,若兩拳然。潮返為此山所障,仍鼓怒而西,東西蕩擊,數十里間,狂瀾駕風,若萬馬馳驟,銀山雪屋,排空而下,此枚乘《七發》之喻所由作也。 海色晝如空,夜如合,春如進,冬如歸,夏秋如驕;日海平,雪海深,雨海悲,風海怒,月海樂。 (明談遷《海昌外志》) 庚子七月,蒙恩歸里,到家十余日,即輿疾至城西五里,東望尖山,有兩潮頭,一在尖山之南,一在尖山之北,相距頗遠,似乎諸山隔斷其間,漸西一二十里,則見北潮有白浪迤邐而南,方及南潮,則南潮頭趨而與北相合,仍為一潮頭,奔騰過西,至城尚未分為二也,其長水則皆自南而北矣。八月初于城外看潮,則但見兩潮頭南潮已西,北潮稍后,竟分為二,不能復合,土人名為二潮頭,竟不復見有所為急水者,但北潮之勢甚于南潮,意即急水之變而為潮者。九月間,又舁疾至尖山觀潮起處,則南潮已去西南甚遠,而尖山復微起白浪,過西漸高,約至二十里亭,潮頭不復過西,競自南而北直薄塘垠,其后遠不能復見。十月初,乃復至二十里亭,則見南潮先行,至城東數里,忽又分一潮頭奔騰至北,競反而趨東,而北潮頭方自東來,至二十里亭,兩潮相搏,勢若奔雷,樁木漂流,竟為從未見聞之事矣。夫尖山在城巽地,迤北并無斷缺,七月中所見隔斷者,則中有淤沙之故也。 (清陳詵《海寧縣海潮議一》) 海濱之地莫不有潮,浙江潮為最奇。康熙辛巳二月,觀于杭之候潮門,潮頭自海門踴躍奔迅而來,地為之震。后一年四月,又于海寧觀潮,殷如雷,白如雪,橫亙如匹練,從南北徐徐而西,入龕赭兩山之間,即所謂海門也。始知海門外之潮與海門內之潮,其大小遲疾不侔矣。 (清朱襄《觀潮說》) 我州(海寧州)之潮,即浙江之潮也,所謂銀山雪屋,吞天沃日,有千軍萬馬之聲,頃刻而數百里。群推浙江之潮甲于天下,皆因他處之潮,海自海而江自江,故其勢殺。若我州之潮,海自東來,經東南大洋,入尖山口而一束,其勢遠且猛;江自西來,前揚波,后重水,出龕赭海門而一束,其勢隘且急;兩潮會于城南,沖激奔射。然江終不敵海,海遂挾江以上,直抵嚴灘而至。此正合江水逆流,海水上潮,乃似神而非者三之一也。土人習焉不察,有頭潮二潮之分,南潮北潮之別,豈知頭潮南潮之即江潮,二潮北潮之即海潮也哉。 (清周春《海潮說》) 三、詩 滄海寒潮(海昌八景之一) 明 蘇平 怒挾長風過海門,須臾新漲沒沙痕; 鯨波吼夜千兵合,雪浪翻空萬馬奔。 信候有期當子午,震雷余響撼乾坤; 興來便欲乘槎去,擬向扶桑一問津。 春日海上觀潮 明 胡奎 海門青一點,遙指午潮生; 拍岸春衫濕,連云遠黛平。 龍銜銀闕舞,鰲戴雪山行; 香燼天妃殿,還聞靜夜聲。 登海昌城樓望海 明 高啟 百川浩皆東,元氣流不息; 混茫自太古,于此見容德。 鴻鵠去不窮,魚龍變不測; 朝登茲樓望,動蕩豁胸臆。 始知滄海大,外絡九州域; 日出水底宮,煙生島中國。 常時烈風興,海若不受職; 長堤此宵潰,瀕勞負薪塞。 有地不可居,澒洞風塵黑; 安得擊水游,圖南附鵬翼。 南城樓觀海 明 許相卿 坐瞰重溟八千尺,悵望蓬丘桃已核; 飄飄直欲凌紫煙,何物虛名論赫奕? 指揮如意按悲歌,徙倚女墻扶瘦腋; 咄哉世事翻更覆,老矣夕郎元尚白。 習池峴首今蒿萊,轉眼茲游雪鴻跡; 林缺長虹浙河瞑,鳥外殘陽越山夕。 童冠薰風笑詠歸,三年病懷聊一適; 掀髯清硝動海堧,豪宕從來曾此客。 觀 潮 清 弘歷 鎮海塔旁白石臺,觀潮端不負斯來; 塔山潮信須臾至,羅剎江流為倒廻。 八月望后至海寧州觀潮 清 阮元 錢塘江潮秋最巨,未抵鹽官十之五。 我來鹽官塘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 江水忽凝不敢在,海口哆張反而吐。 潮不推行直上飛,水不平流自僵臥。 海若憑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 馬銜高坐咬鼉舞,撥箭倒發錢王弩。 須臾直撼塘根去,搖動千人萬人股。 如卷黑去旋風雨,如騁陣馬斗貔虎; 如陰陽炭海底煮,如決瓠子不能御。 三千水擊徙滄溟,十二城隳倒天柱。 氣欲平吞于越天,勢將一洗余杭土。 吁嗟乎! 地缺難得媧皇補,大功未畢悲神禹。 此是東南不足處,豈為區區文與伍。 滄海桑田隔一堤,魚龍黧首相鄰處。 我皇功德及環瀛,親筑長防侔安堵。 全用金錢疊作塘,不使蒼生沐咸鹵。 邇來龕赭漲橫沙,卻指尖山作門戶。 雁齒已椿十萬行,魚鱗巨石三層礎。 王充《論》前有古跡,枚乘《發》后無奇 吁嗟乎, 此塘此潮共千古,詞人心樂帝心苦。 登鎮海塔觀潮 清 李榕 與客臨孤塔,春濤帶雨來; 橫空一鳥過,近岸數帆開。 風急喧鈴舌,潮平走蟄雷; 諸峰形縹緲,或恐是蓬萊。 清 蔣學堅 遙瞻一淺海門開,頃刻千軍萬馬來; 白浪狂掀高似嶺,黃沙亂卷響于雷。 帆檣隱隱明殘照,履舄紛紛破濕苔; 薄暮亞歐人盡散,塘邊但剩塔崔嵬。 觀潮 近代 朱起風 濁浪如山萬里來,混茫一氣海天開; 古來不少難平事,只有胥濤作怒雷! 海寧觀潮 現代 鄭曉滄 八月江頭卷怒潮,奔騰萬馬逞天驕; 千峰銀嶺驚方過,萬丈黃流看已遙。 解纜艨艟破浪去,忘機鷗鳥逐波飄; 宵深海靜游人散,跨上鐵牛吹短簫。 觀潮 一九五七年 現代 毛澤東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海水測量站觀潮浪 現代 鐘敬文 轟雷噴雪暮連朝,壯觀教人膽氣豪; 忽憶少年江海夢,錢塘日下看秋潮。 錢塘江觀潮 現代 趙樸初 天邊忽地起輕雷,日耀銀戈戰陣開; 二十萬人爭一瞬,群龍騰躍怒潮來。 海寧探潮 現代 殷 白 一 一別故鄉去,長憶浙江潮; 白浪吞大海,青風吐松濤。 動若天地醒,信如日月昭; 萬里長征路,天涯共一條。 二 壯哉天際水,萬世海寧潮; 奔騰溯今古,浩淼問死生。 滔滔慈母淚,悠悠祖國魂; 歸來補舊甲,還去新長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