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文學家桑子女士 楊林琦 盛世詩詞盛,今朝更繁榮。但五千年的文明詩國,而今使用的聲韻尚未統一,是值得詩友們共同探索的。我不自量力提一點個人的看法。我認為應有切合實際的正確態度對待文化遺產,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完全否定,也不可墨守成規完全繼承;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得了一所大宅子,“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這都是不可取的。應占有,挑選,創新。 格律詩詞這種文學藝術樣式是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語言精煉,短小精悍,寓意精深,句式整齊,音韻優美;吟誦起來抑揚頓挫,音律鏗鏘,朗朗上口。它那優秀的形式和內涵應當繼承。如講究平仄、押韻、對仗,固定的字數、句數,注重意境美,應當繼承。對于其中聲韻的運用,不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字的發音和字義都有很大變化。如果我們不革新發展,吟誦起來就不是順口,而是咬口了。因此聲韻重新整理編撰很有必要。 縱觀歷朝歷代對聲韻的要求來看,都有所發展變化。就拿“平水韻”來說,它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的。“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是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其實隋朝時就已講究聲韻,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206韻,唐代時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合用,所以唐朝的《切韻》實際簡化為193韻。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韻。但《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于瑣細,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就把同用的韻合并成107韻,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韻。“平水韻”雖然是南宋時才出現的,但它反映了唐宋時代人們作詩用韻的實際發音狀況,應是一部經典的韻書。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并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后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從以上情況看,隋朝時206韻,到唐朝時簡化為193韻,到南宋時的“平水韻”已合并成106韻,但它反映的是唐宋時期的字的讀音。到了清朝時的《佩文韻府》雖然繼承了《平水韻》的106個韻部,但其中有些字因讀音不同,肯定有所變化發展。因《平水韻》書已佚,無從查考,我只有推測。這說明對聲韻的運用歷朝歷代都有所變化。現時代字音變化更大,對聲韻的運用應該有所更大的變化革新。1965年出版的《詩韻新編》是在“平水韻”的基礎上結合漢語拼音,編為18韻部,保留了入聲,這應是一本新舊韻過渡的韻書。這說明聲韻改革早已就有。現在普通話已全國普及,普通話中沒有入聲,所以中華詩詞學會又編了《中華新韻》14韻部,這完全是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繁榮現代文化的需要。將來語音有變化,我想仍然有新的韻書出現,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現時代早已在全國推行普通話,并有了漢語拼音,人們更懂得音韻了,小學生都知道什么是“韻”。所謂押韻是指韻母相同或相近,《中華新韻》叫“同身同韻”。對“平水韻”來說,如果用漢語拼音來衡量,那簡直是亂得很。如“東與冬”(dōng)、“中與鐘”(zōng),拼音聲調完全相同,卻分屬“一東、二冬”;“融、容、榮”(róng),拼音聲調完全相同,卻分屬“一東、二冬、八庚”;“移與衣”(yí、yī)、“為與微”(wéi、wīi)拼音相同,只是聲調不同,卻分屬“四支、五微”;“佳jiā、柴chaī、皆jiē”韻母并不相同,卻同屬“九佳”;“杯bēi、才cái”韻母并不相同,卻同屬“十灰”。像這種情況“平水韻”中很多很多,原因大概唐宋時的讀音與現在不同所致,也許當時是同韻的。因此現在寫詩填詞對聲韻的運用重新規范很有必要。 我曾在課堂上講杜甫《春望》一詩時: 就有學生問道:“老師,深shēn、心xīn、金jīn的韻母相近尚可押韻,簪zān的韻母不同啊,怎能押韻。”我還要解釋一番,唐朝時“簪”的讀音與我們現在的讀音不同,與前面三字的韻母大概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唐朝時“簪”究竟怎么讀,我也讀不來,我們不能說杜甫用錯了,時代不同,語音有變化啊。“平水韻”中這四字同屬“十二侵”,是同韻的。又有學生說:“‘恨別’的‘別bié’是平聲啊,你說那里應是仄聲,不對呀。”我又解釋說:“‘別’在唐朝時是入聲字,平水韻中入聲屬仄聲。” 再說“平水韻”的“一東、二冬”、“三江、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四寒、十五刪、十三覃”等等,它們中許多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為什么要分得那么瑣細?也許當時它們的讀音差別較大,只是到今天,才相同或相近罷了。因此現在將它們的同韻各個合并使用,不是更簡潔方便些嗎?唐代人都知道相近的韻可以合用,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更應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相近的韻再合用,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因此對“平水韻”而言,應吸取其精華,將其中讀音與現代不同的字重新組合規范,編輯更簡潔的新韻書,以便年輕一代使用起來更方便,才能繁榮格律詩詞創作,也才能吸引年輕一代將格律詩詞發揚光大。 中華詩詞學會《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中指出:“為促進聲韻改革和推行新聲韻,很有必要組織學者、專家盡快編出新韻書。”因此經過集體討論,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 韻部劃分的標準:同身同韻。韻部劃分用《漢語拼音》注音,韻母可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韻母開頭的部分i、u、ü,稱為韻頭;韻頭后面的元音部分是韻母發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稱為韻腹;韻腹后面的輔音部分,即n、ng,稱為韻尾。韻腹和韻尾全稱韻身。有的韻母沒有韻頭,只有韻身。有的韻母沒有韻尾,韻腹即是韻身。顯然,韻身相同的字,發音取同一收勢,讀起來是和諧統一的,因而是押韻的。 但是有人說:“格律詩是古人創造的形式,就應當用平水韻,用新韻就不是格律詩了。只有用平水韻才顯得古色古香。”依此說法,散文也是古人創造的,古人寫的是文言文,難道我們現在寫散文也要寫成文言文嗎?否則就不是散文嗎?古人是用繁體字,現在為什么要用簡化字?古人用雕版印刷,現在為什么要用激光照排印刷?古人用毛筆,現在除了練書法外,寫文章為什么要用硬筆?還不是時代進步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要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啊!古代男人穿長袍,現在除了戲臺上有人穿之外,現實生活中還有人穿嗎?那可是古色古香啊!夏天古人消暑是用蒲扇,那也是古色古香,今人為什么要用空調?何況現在的字音、字形、詞語、詞義與古時相比,不少的字詞都有所變化,特別是普通話中已經沒有了入聲,為什么寫格律詩詞的聲韻不能革新發展?非要死摳教條要用“平水韻”呢? 我在用《中華新韻》寫詩時曾不把“杰、學、國”等舊韻中的入聲字作為平聲韻腳來押韻,甚至音節位置也盡量避免用這一類型的入聲字,以免用慣平水韻的人讀起來不習慣。難道用慣平水韻的人寫詩,就不考慮一下習慣講普通話的人的欣賞和感受嗎?我這樣寫是因處在新舊韻交替時期,為了照顧新舊韻兩類人便于吟誦罷了。我們要想讓格律詩詞傳承發展,靠的就是年輕一代,希望在他們身上。普及他們的格律知識,才能繁榮格律詩詞創作,才能將格律詩詞創作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他們只懂漢語拼音,讓他們再學繁瑣的入聲字,就有一定的難度,一些人可能就不想寫了。這也擾亂了普通話的推廣普及,也不利于格律詩詞的創作普及,不利于格律詩詞的發揚光大,這不是發揚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而是阻礙了中華格律詩詞的傳承發展。所以我認為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還是用《中華新韻》為好,以便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創作格律詩詞。與時俱進嘛,免得給后人留下話柄。 |
|
來自: 昵稱22346171 >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