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香亭》第七回描寫:“早見雷海清身穿繡披風,頭戴逍遙巾,閉著一雙眼睛,一個清秀童子扶著出來,倚著柱子立定。” 逍遙巾即飄飄巾,又稱飄巾、飄搖巾,是明代后期非常流行的士人男子首服,《胡氏雜抄·姚氏記事編》中說:“明季服色……又有一等士大夫子弟,戴飄飄巾,即前后披一片者。”“前后披一片”指的是飄飄巾的造型,巾的頂部前后皆制成斜坡狀,各綴一大小相等的方形片,質地輕軟,巾后還垂有飄帶一對,行動或有風吹來時,巾片與飄帶可以飄動,故名“飄飄巾”。制作考究的還在飄巾前片上裝飾如意云紋等圖案,甚至綴上玉花、玉片一類飾件。飄飄巾以黑色為主,也可用青色,材質則相當豐富,如《客座贅語》記載:“巾之上或綴以玉結子、玉花瓶,側綴以二大玉環。而純陽、九華、逍遙、華陽等巾,前后益兩版,風至則飛揚。齊縫皆緣以皮金,其質或以帽羅、緯羅、漆紗,紗之外又有馬尾紗、龍鱗紗。其色間有用天青、天藍者。至以馬尾織為巾,又有瓦楞、單絲、雙絲之異。于是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極矣。”
因飄飄巾具有動感,尤其受到年輕士子的喜愛,在明清小說中多有描寫。進入清代,因剃發易服的原因,明代男子的頭巾大都廢而不用,只在戲曲舞臺上被部分延續,飄飄巾就是其中之一。李漁在《閑情偶寄》里談到方巾和飄巾在不同年齡的角色身上體現出的特點:“方巾與有帶飄巾同為儒者之服,飄巾儒雅風流,方巾老成持重,以之分別老少,可稱得宜。”由于飄巾前后兩片相接,側看似橋梁,所以后來在戲曲行頭里稱為“橋梁巾”,又因演《玉簪記》時為潘必正所戴,也叫做“必正巾”。
披風是明代男女皆可穿著的對襟式外套,明人認為從宋元的褙子發展而來,《三才圖會》所繪“褙子”插圖就是披風的樣式,圖下文字說明指出:“即今之披風。” 披風的形制為對襟,直領,領的長度約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兩側開衩,前后分開不相連屬。衣襟綴有系帶一對用以系結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紐扣進行扣系的。《朱氏舜水談綺》提到了披風的制作:“(披風)造衣帛及色與道服同,但披風對衿而無鑲邊……膺有紐扣,用玉作花樣,或用小帶亦可。”《遵生八箋》更提到一種用小葫蘆做成的披風紐扣:“(盆種小葫蘆)形僅寸許,擇其周正者,止留一枚垂掛可觀,霜后收干佩帶,用為披風鈕子。”
披風通常作為秋冬裝,穿在其他外衣之上,用于御寒保暖,冬裝披風內可絮棉或用各種動物皮毛作為襯里。《醒世恒言》中描寫:“休得凍了,越加不好,教丫鬟尋過一領披風與他穿起。”女性一般在披風里穿豎領長襖和馬面裙,男子則多穿道袍。到明末,女性披風還出現了豎領款式,并一直延續到清代、民國。戲曲里使用的男女披風大體繼承明代樣式,省稱為“披”,后來訛作“帔”(念pī)。 另外,今人也常把披風和斗篷弄混,斗篷是披在身上的無袖外套,形如覆斗,可遮擋雨雪,如《紅樓夢》:“鴛鴦拿巾兜與大斗篷來……(賈母)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披風則是帶袖的大衣,兩者區別明顯。
|
|
來自: 特木哉 > 《古代雜史—擷芳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