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作家王朔那篇《關于知知識分子》的文章寫到:“中國的知識分子的一些‘大腕’混得跟個破落貴族似的,把自己經營的那一畝三分地想像成一個大莊園,每個新到者都就座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如果你不表示或者干脆不去,在其它地方開一塊其它的地,蓋一間自己的房子,他們就看著別扭。”實際上,現在的書法界又何嘗不是這樣?對“權威”“名家”的肉麻的吹捧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故意將書法藝術描繪得神秘莫測,艱澀詰曲,讓新來的人望而卻步。甚至抖抖索索,乃是一些“道學家”的真正目的。 讓我們翻看一下中國古代書法史,會發現古代人的心態比我們要好得多,古代的不少書法家卻恰恰認為書法乃是“小道”,沒有要耗太大的精力,更沒有必要故弄玄虛。書法到底是小道還是大道?我想這不是應該爭論的重點,關鍵是我們可以從古人對待書法的那種態度上獲得深刻的啟示。 一、北齊顏之推認為“此藝不須過精” 顏之推是北齊大儒,又是一位書法評論家。《北齊書》本傳上說他“工尺牘,兼善文字”,他先仕梁,后投奔北齊,官至黃門侍郎、平原太守。齊亡又入周,后又仕于隋。顏大概活了六十四歲,卻歷變其主而屢得器重,可以說跟他一生推崇儒學,提倡經世致用的之學有關。他留給后人的《顏氏家訓》便恪守儒家思想的立場,意在“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在《顏氏家訓》雜藝篇中他這樣寫道:“真草書跡,微須留意……吾幼承門業,加性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玩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良由無分故也。然而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韋仲將遺戒,深有以也”其意很明顯:他早年很愛書法,且下了不少功夫,但由于時間有限,書不能佳。不過收法不必要太精,稍稍了解一點即可。那么,顏氏為何認為“此藝不必太精”呢?概而言之有三: 第一、書法跟儒家教義與經世致用的大學問比起來,僅是一門小技而已。此觀點正如孔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而顏氏也將書法列于雜藝一門中。 第二、不少人因精于書藝反為聲名所累。甚至列舉韋仲將梯上題字而須發盡白的例子來告誡人們。宋明帝在《文章志》中云:“魏時起凌云閣,忘題榜,乃使韋仲將懸梯上題之,比下,須發盡白,裁余氣息,還語子弟云‘宜絕楷法’”用今天的話說即是“能者多勞”,但這也帶來了不少麻煩。王羲之、蕭子云、王褒三人的才學皆為書名所累。 第三、有不人完全以書名為博取名利的手段。這在當時也是有所指的。如《北齊王》云:“張景仁者,濟北人也。幼孤家貧,以學書為業,遂工草隸……世宗并引為賓客。” 二、東漢趙壹認為“此非所以弘道興世” 趙壹,東漢人,性情狷狂,大膽直率。《后漢書》云“身長九尺,美須豪眉,望之甚偉,而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擯。”他的《刺世疾邪賦》將矛頭直指當政權貴,針砭時弊,可見其膽魄。他對草書的責難也就可以看出他對書法的態度了。他對草書責難,原因有五: 第一、草書起源“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江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他也同顏氏一樣,以儒學經典為評判草書的最高標準。認為人們過分看重草書是“不務正業” 第二、不少人因書廢道。《非草書》中寫道“余郡士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之輩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于希孔、顏焉”趙壹認為梁孔之輩是“背經而趨俗”,不是“弘道興世”,并奉勸世人應致力于儒家經典,崇尚孔子、顏淵學說。 第三、人們習草書有乖草書尚簡的本義。“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此言直指張芝“匆匆不暇草書” 第四、他認為學書需要悟性,并非人人都能學好。“書之好丑,在心與手,可強為哉?” 第五、他將書道看作是“伎藝之細者”,“鄉邑不以此效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征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他認為對國家建設大業無用。 三、東漢蔡邕的“書畫辭賦,才之小者”論 蔡邕跟趙壹是同時代人。兩人為人、治學、及對書法的態度有不少相似之處。蔡邕一生命途多舛,大家都有所了解,在此不再贅述。他是東漢大學問家,博通經史,天文術數之學,善賦辭,精音樂,工篆隸。其對書法認識比趙壹更為深刻,如他的《九勢》,《筆論》便是書論名作。因此,他認為“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則更有說服力。其這一認識基于以下幾點: 第一、他看到了由靈帝設立,被宦官把持的鴻都門學里有一大批工尺牘鳥篆而品行低俗之士。《后漢書蔡邕傳》里記載:“初,帝好學……后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加以引召,遂至數十人。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多引無行趨勢之徒,并侍判鴻都門下,熹陳方俗閭里小事,帝甚悅之,待以不次之位。”由此能引發了他對書法的一番非議:“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事,未有其能。” 第二、蔡邕自己多才多藝,胸懷國家大計。他從儒家經訓出發,認為“君子固當志其大者。 第三、間接原因:在政治上跟鴻都門學中宦官集團的分歧。他自己傾向于太學里面的清流黨士大夫們,且最推崇太學首領郭太的為人,并親自為其撰寫過碑文。“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 四、唐太宗和孫過庭認為“書學小道” 太宗以戎馬得天下,作為一國之君,他吸取隋滅亡的教訓,提倡文藝須有益于政教。他在論書中說,:“書學小道,釋實求華,以人從欲,亂于大道,君子之恥。”太宗把書法作為一種身心調節的手段。公務之暇,偶一為之,實一樂事。實際,太宗自己是對書法有很深的感情的,也有很深的研究。只是借此告誡自己和群臣。他對王羲之書法的熱愛,可用癡迷來形容也不為過。他自己寫《晉祠銘》則首創了書法史上以行書勒碑之風.他提出的五筆執筆法,更為后世廣泛運用。唐代宗的言行,不失為明智之舉。一方面,他貶書法戲藝術為小道,另一方面也并不排斥那些對書法藝術有真正稟性的藝術家,對虞、褚、薛、歐初唐四大家的推舉便是一例。這就是既維護了書法藝術的健康的發展,又不致因盲目崇尚而耽誤經國之大業。 孫過庭對書法的評價可謂最為中肯。“然君子立身,務修其本。揚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況復溺思毫里,淪精翰這趣,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著述者糟粕,藻鑒者挹其精華。”孫氏不僅認為“書為小道”,且對溺于垂釣,迷于棋道者以標榜名節者不誚。 五、劉禹錫和柳宗元的“末藝論” 劉柳二人皆以詩文著長稱,以寫一手好字。晚年二人常以詩文唱和討論書法。他們大體上繼承了孫氏的觀點,將書法看作是“末藝”。 劉氏認為書法是“居三德(至、敏、孝)之后,而士必游之也;居數之上,而六藝之一也。他回答別人提問時說;“吾始欲求中道耳,子寧以尚之之弊規我歟?道德且不可尚,矧由道以下者哉?”其意是說,說任何事情都有有“物及必返的時候,美德至道也不例外,何況一技之書法。”因而他認為書法應在“文章之下,六博之上” 柳氏則言:“對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學者務求諸道而遺其辭。辭之傳于世者,必由于書,道假辭而明,辭假書而傳。今世因貴辭而矜書,粉澤以為工,遒密以為能,不亦外乎?吾子所言道,匪辭而書其可望于仆,亦匪辭而書,是不亦去物之道逾以遠乎?”雖如此,然柳宗元自己對書法有極深的研究和感情的。在求道不能的絕望狀態下,寄情書法以自娛。他對柳公權的書法也作過深入的研究,并十分贊賞其“心正則筆正”的觀點。 六、歐陽修和蘇軾的“可寓意而不可留意” 歐蘇二人皆為宋代著名的大文豪。歐晚年留意書學,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蘇一生經歷坎坷,過著貶謫流放的生活,書法更是他借以排遣郁悶的一劑良藥。歐認為書法可“樂其心”,蘇認為書法“可寓意而不可留意”。 歐《試筆》中有幾則學書札記:學書為樂,學書消日。其中有言:“明窗幾凈,筆硯紙墨,皆極為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余晚年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余。”“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來,漸已廢去……其愈久益深而不厭者,書也。至于學書,為于不倦時,往往可以消日。” 《試筆學書工拙》也說:“每書字,常自嫌其不佳,而見者或稱其可取。常有初不自喜,隔數日見之,頗若有可愛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計較其工拙,而區區于此遂成一役之勞,豈非人心弊于好勝邪!”這就與蘇軾的“可寓意不可留意”頗有相通之處。 蘇軾的思想熔儒、釋、道于一爐,其書法理論主要體現了崇尚自然的老莊思想,宋人“尚意”書風的端肇便出于此。 老莊要求絕對自由的思想于理念對其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他強調作書時要了無掛礙,拋開一切法度的制約,如其詩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并大膽提出了“書出無意于佳乃佳”的主張。清代石濤的“無法而法,乃為佳法”顯然也受其影響。其實蘇軾“不重法”另有一因。那便是他除了書法外,還需大量的時間來寫文章、讀書、作畫,甚至關心他的政治。而這此在他看來,比書法要重要得多,但他又不甘在書法方面無所成就,若依唐人的作楷書的規則作書,是不會有所出路的,惟一的辦法就是“另辟蹊徑”,由此觀之,蘇更是一位聰明的學習者。 “可寓意而不可留意”的主張更詳盡者可見《寶繪堂記》:“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畫。” 蘇認為對任何事物不能過于迷戀,應取其超然物外的態度。書畫最適文人“寓意”的一種方式,可以激發人的興趣,使人感到愉快同時,又不致于過于沉溺而失人之體性。 七、明黃道周直言“作書是學問中第七八乘事” 黃道周明末清初大儒,標榜名節,其堅貞不屈的正氣可與唐顏真卿媲美。他學問淵博,工書善畫,真草隸皆擅,行草書更是自創一格,對后世產生了得要影響。 黃一生志于經國大業,因而他對書法并不看重。視為小道。其《書品論》言:“作書是學問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關心,王逸少品格在茂宏,安石之間,為雅好臨池,聲實具掩,余素不喜此業……人讀書先要問他所學何學,次要問他所志何志,然后淵瀾經史,波及百氏,如寫字畫絹,乃鴻都小生孟浪所為,豈宜以此溷于長者。” 覽其言:意有三:一為書為小道。二為不宜多攻。三學要有志。 然則黃雖對書法極力詬責,他自己卻是在書法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他那邊連綿豐韻的行草作品傾倒了難以數計的后學之士。何哉?真正的思想者往往表現于“自己已站在高山之巔,而又感慨高山的渺小。” 以上介紹了近十位視書法為小道的書法家,他們對書法的態度對我們今天學習書法不無啟迪作用。 首先,他們自己本身就是善書者,對書道非常內行,有的還是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視書法為小道是建立在自己的切身感受之上的。 其次,所有視書法為小道者均有廣博的知識,往往打通了中國文化的血脈,以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來評論書藝。這也說明真正的藝家也是關心國計民生,積極入世的“凡人”,并非不識人間煙火的“假圣人”。 最后,他們并非完全否定書法的價值。大都以為作書有益娛情樂心,或可由技而進乎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