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發生了一起震驚陜甘寧邊區、影響波及全中國的重大案件。 黃克功,江西南康人,1927年參加革命,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入黨。參加過井岡山斗爭和兩萬五千里長征,歷任紅軍班長、排長、連長、營政治教導員、師政治部宣傳科長、團政委。在二渡赤水的婁山關戰役中立大功。延安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第十五隊隊長、第三期第六隊隊長。 劉茜,山西定襄人,盧溝橋事變發生后,她“憤暴日侵凌,感國難嚴重”,積極響應黨的抗日號召,在黨組織的護送下,冒險通過敵人的一道道封鎖線到達延安。她先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十五隊學習。在抗大,她生氣勃勃,努力學習和工作,幾次要求上前線,被校領導譽為“年齡最小,表現最好”的學員。 劉茜到抗大第十五隊學習時,正好黃克功在第十五隊任隊長,遂與黃克功相識。兩人經過短期接觸,感情尚好,經常通信往來,逐漸戀愛。 1937年9月,陜北公學成立,抗大第十五隊全體人員撥歸陜北公學,于是,劉茜也隨隊轉入陜北公學學習。不久,黃克功被調回抗大任第六隊隊長,劉茜仍留在陜北公學。 劉茜是個年輕美貌、能歌善舞的姑娘,黃克功則是個戰功累累、身居高位的軍人,在戀愛、婚姻和家庭問題上,兩人多少都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觀點。相處久了,他們之間便在生活情趣、習慣愛好方面表現出許多不同,先是矛盾、糾葛和不協調,后來是乏味和苦惱,最后產生了難以彌合的裂縫。 1937年,延安陜北公學不到20歲的女生劉茜一夜未歸。校方接到報告后,立即派人四處尋找,在延河岸邊一塊大石頭旁邊找到了她的尸體。她身中兩槍,已經死亡。 延安保衛處接到報案后,發了通報,很快就由下面反映上來兩條重大線索。一條是劉茜同宿舍的同學反映,出事前那天晚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大隊大隊長黃克功前去找她談話,約她到延河岸邊散步談心;另一線索,就是黃克功的警衛員舉報自己的首長形跡可疑。 領導同志立即找黃克功談話。黃克功承認劉茜是自己所殺,并提出接受依法判處。 經抗大副校長羅瑞卿同志向中央領導報告批準,高等軍事法院便依法把故意殺人嫌疑人黃克功逮捕收監,準備依法審判。 黃克功案件交給了人民公審。來自各學校、部隊和機關的萬余人按指定地點靜靜地坐著。陜甘寧高等法院經審判后宣布了判處黃克功死刑并立即執行的判決。在黃克功走到會場邊時,工作人員送來毛主席的親筆信并向公審大會宣讀。 信中有這樣的話:“共產黨與紅軍,對于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當此國家危急革命緊張之時,黃克功卑鄙無恥殘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處死,是他自己的行為決定的。一切共產黨員,一切紅軍指戰員,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黃克功為前車之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