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無關于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而是因為我是我,我是流動的,我是變化的,我是活在當下的,我是真實的。

陪伴你不是因為我是好人 有一天,在電話中和好友聊了一陣,好友突然跟我說:“你真好,聽我說這么多,陪我這么久”。 我回答:“不,我沒有好,聽你說,或陪伴你不是因為我是好人,而是因為此刻的我想要聽你說,陪伴你”。 她說:“為什么這么說?” 我又回答:“如果我是為了做好人來滿足你,那么我不是出于真心,我只是想符合我要做好人的規則,或是滿足我認為自己是好人的期待。但此刻我的陪伴,是因為我在此刻真心關心你,也真心想關心你。但也許下一次,我無法關心你,也關心不了妳,那么我會真實的告訴你,我真的做不到,無法在那一刻關心你”。 “這無關于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而是因為我是我,我是流動的,我是變化的,我是活在當下的,我是真實的。” 朋友于是理解的說:“確實是如此,要因為真心想關懷而陪伴,而不是為了要當好人而不得已的陪伴。”
我們從小被下的金箍咒 我們長久以來,從小到大,總是要經歷被人丟來許多情緒與傷害,當我們無法接,沒有能力接,我們便會經歷被責怪:自私、只顧自己、沒有用、養你做什么…. 于是,我們習慣性的產生愧疚、自責與自我批判,強逼自己不要感受自己,壓制自己的感受能力,然后要求自己應該要去符合那些將不屬于我們的情緒丟向我們的那些人,好避免再有愧疚、自責、沖突的不舒服情緒。我們以為,只要當個好人,就不會被指為壞人,也不會再被批評生命沒有對他人有所貢獻與幫助。 我們因此被制約,要為了別人的需要而活,要為了別人的舒服而活,要為了不要讓別人不高興而努力。 只要他人說一句:你不是好人、你怎么這么壞、你怎么只顧你自己、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就像被下了金箍咒,動彈不得,必須屈服。 如此,你雖然可以避免被攻擊,也可以避免被標簽,避免被隔離與排擠,但你因此活得越來越麻木,越來越不認識自己。你選擇與自己遠離,遺棄自己,把自己視為沒有感受的軀殼,失去對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自己想法的認同,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走向哪里。 為了拿“好人”的獎牌,你付出不少代價,卻仍是在收到一句“你不好”的評論時,一切前功盡棄,你仍然被打回你“不是好人”的煉獄中,反復的折磨著自己,為什么一切如幻影般的消逝的無影無蹤。 你假設,只要自己當了人家口中的好人,就有人會愛你、肯定你,但你沒有看見的是,你想要交換的東西,那些別人的在乎與肯定,不是你可以控制得來的。 請還給自己自由,也還給別人自由 還給自己可以自由選擇付出與否的權利,也還給別人可以自由選擇回應與否的權利。 當你可以接受“拒絕”也是一種權利時,你才能有了能力拒絕,也給別人拒絕的權利。不把別人的拒絕視為傷害,也不把自己的拒絕視為傷害。 停止夸大別人的偉大,也停止夸大自己的偉大;停止漠視別人的主體,也停止漠視自己的主體。 在這世上,人都是一樣,有無助、有脆弱、有失落、有恐懼、有各式各樣的困境與壓力。停止想象你要拯救誰離開黑暗,也停止想象誰該拯救你離開黑暗。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那片黑暗,都有自己內在真實的處境。 我們能做的,是相互扶持,真心關懷一時片刻,但過了這一片刻,你仍是你,我仍是我。你替代不了我的生命,我也替代不了你的生命。 我們仍是各自生命旅途的天路客。
海靈格:好人只有很少的愛 在德國,伯特。海靈格先生問一位女士:“你是好人嗎?” 女士回答說:“我覺得我是好人。” 海靈格:“好人只有很少的愛。” 這句話令我覺得很意外,其實我也一直認為常常幫助人的“好人”應該要有很多的愛心才能做得到。所以好人的愛應該是多的。后來,讀了海靈格先生的一些作品以后,我才開始明白。 一個有很多愛的人,通常會先是一個自愛的人 在人的系統里,愛是先起源于個人和家庭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因為愛而結合,也因為愛而有了后裔。孩子一生下來,天生就深愛父母。一個有很多愛的人,通常會先是一個自愛的人。然后他也會是深愛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兒女的人。為了自己和家人,往往會做許多事情來保護,或是帶給自己和家人好處。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會把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成員看得比其他人重要。對比之下,與常常犧牲自己,犧牲家人而去幫助別人的好人比較,他因此沒有達到“好人”的標準。 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不是要有大愛才可以做到的嗎? 如果我們仔細的想想,犧牲自己去成全大我的人,一生人能夠犧牲幾次呢?------答案是一次。
而他是否真的就成全了大我呢?我們可以從以下的例子來思考: 1.在一個村里面,住了一千個村民。其中有一百位有著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信念。有一天黃河泛濫,洪水沖進了村里,有許多人掉到洪水里。這一百人馬上跳到水里去救人,不管自己多么疲倦,仍然堅持繼續救人,結果一百位都淹死了。洪水終于過去了。這時候這個村里所剩下來的都是一些什么人?答案是,另外九百位自私自利的人。這個村有因為那一百位的犧牲而好起來嗎?下一次,村里再有什么災害的時候,還有誰會挺身而出呢?可見犧牲了小我并不能就成全了大我。 反過來,當洪水來的時候,那一百位可以先想:“在不犧牲自己的情況下,怎樣可以同樣救起被淹在水里的人呢?”。拋輪胎下去?用繩索?多人手拉手?當洪水過去了,而一百位還在,這條村的風氣又會有什么變化呢?下次再有災害,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2.我們為了家里的父母,伴侶,孩子。常常不愛惜自己,沒日沒夜的工作,只希望家人可以過得好一點。孩子可以進一間好一點的學校。自己再怎么辛苦都愿意。我們愿意為家人而犧牲的背后是希望家人更好。想一想,如果有一天,我們累垮了,生病了,甚至是犧牲了。家人真的會更好嗎?很可能我的生病,去世,馬上就使家人面臨困境了。 所以,在愛惜自己的情況下,找到不用犧牲自己而同時又讓家人過得更好的平衡點,我們和家人才會真正的過得好。 愛的智慧:平衡自我犧牲和助人 社會上好人的標準是樂于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的人。一個樂于犧牲自己的人,也會樂于犧牲自己的家人去幫助別人。常常幫助別人的人,絕大部分并不是因為愛對方,而是為了成就自己的信念價值觀,證明自己是樂于助人的人而去幫助別人。所以,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一些人不斷的去幫助人,甚至讓接受幫助的人因此停止了成長或產生了依賴。 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人,是一位偉大的人。一個不犧牲自己而又同時成全了大我的人,我們稱之為有智慧的人。偉大的人一生中可能只能偉大一次。有智慧的人卻能一生之久,不斷的成全大我。 真正的大愛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同時達到:我好,你好,世界好的效果。所以,一個有愛的人也同時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生命,只是為大家的無息的服務,好人 有一個女人,大家都夸她煮菜很好吃,于是,每次聚餐的時候大家在打麻將嘮家常的時候,她在準備餐點。 有一個職員,領導覺得他很能干,于是,在公司組織大家旅游的時候,他留守,因為領導覺得,如果在大家都出門的時候,突然有了什么工作,只有他有能力獨自完成。 有一個音樂創作人,他的作品捧紅了幾個歌手,于是,老板在推新人的時候讓他為新人創作一首歌,并告訴他,這個新人紅不紅全看你了。 有一個學生,成績一直排名年級第一,于是其他同學休息的時候玩耍的時候享受青春的時候,他一直埋首在書本里面。 有一個人,大家都說他樂于助人,于是,別人有做不完的工作、搬不動的貨物、還不上的錢、沒空照顧的花草寵物都會找到他,他除了自己的生活之外,又負擔了各種人的各種生活。 有一個人,大家都說他是個好的傾訴對象,于是,大家失業了失戀了、跟朋友吵架了、丟錢了都會找他傾訴,他每次都停下手邊的工作,聽大家的困擾,挖空心思給予對方勸解安慰。
某刻,未達到別人的期待,好人→壞人
如果那個一直煮菜的女人有一天因為某種原因沒有為大家準備餐點,大家應該會說:她什么時候變的這么自私懶惰,大家不是也是看她做菜好吃才讓她做的嘛,自己有點本事就不知道北了。 如果那個能力很強的職員有一天只是做了自己份內的工作,經理應該會說:這樣的員工真是沒有集體榮譽感,經常分配工作給他是看得起他,幫同事分擔一點又不會死。 如果那個創作人的歌碰巧沒有捧紅那個新人,老板應該會說:這個人對工作太不負責了,明知道是公司砸重金的新人,卻不用盡全力創作,擺明了是讓公司的錢打水漂。 如果那個學生不小心有次考到了第二名,老師應該會說:這樣的學生應該沒什么潛力能挖掘了,這么努力學卻退步了,以后也應該沒什么機會繼續進步了。 如果那個樂于助人的人有天拒絕了幫別人把煤氣罐抬上樓,那個人應該會對鄰居說:人都是會變啊,這社會真是越來越冷漠了。 如果那個知心大姐某次拒絕了傾聽一個人的怨念,或許那個人會說:世界上又不是就剩你一個人了,又不是非和你聊天,干嘛裝出一副不愛理人的樣子,我已經很慘了,真是一點同情心都沒有的人。
做自己,我只想照顧好自己,就足以 或許你這樣怨念過誰,或許你曾經遭遇過這種怨念。 《我的青春誰做主》中的高齊說過一句話:好人都是被架上去的,一旦架上去就下不來了,所以就只能一直當好人。 當好人很累,而且一旦有天覺得疲倦,很可能就會馬上從一個好人變成大家口中的壞人。 就像一個人堅強久了,偶爾受傷的時候也不會有人安慰。 就像一個人自己做了很多決定,偶爾拿不定主意的時候也沒人會給個可借鑒的建議。 就像一個人很大度,所以大家對他開的玩笑也越來越狠,越來越離譜。 …… 我不要做個好人,我想要好好的保護自己。請記得,我不是個好人。
文章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