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u/1413398827
這是一個在投資界流傳甚廣的故事,由于A股市場存在重復演繹類似故事的可能性,所以值得溫習一下。
匯豐銀行到1977年已有112年歷史,經營保守、穩健,是巨型賺錢機器。
分析者設計了一個模擬的投資方案:假定投資者從1977年開始定投匯豐銀行股票,方法是每月儲蓄1000港幣,一年共計投入1.2萬港幣,不計成本按月定期買入匯豐股票,就像定期供保險一樣,并將收到股息全部當時買入匯豐股票。那么到2006年末,30年共計投入36萬港幣,累計持有121212股匯豐股票,按較高價2007年4月140港幣計算,市值達到16969680港幣(1696萬港幣),投資收益為47倍(4614%);按較低價2009年4月40多港元估計,市值達到581.8萬港幣,投資收益為16倍。
匯豐銀行這臺巨型賺錢機器不僅運轉了很久,而且運轉得很快。在上述30年間純利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0.1%,每股派息年均復合增速為16.9%,僅有3年出現純利倒退。
匯豐銀行是香港經濟的“大象”,最近40年內純利占香港GDP的比重不斷上升:1977年稅后純利是6.14億港幣,占當時香港GDP的0.83%;1987年,稅后純利是35.93億港幣,占當時香港GDP的0.914%;1997年,稅后純利是425.5億港幣,占當時香港GDP的3.11%;2007年,稅后純利是1475億港幣(190億美元),占香港GDP的9.12%。
分析者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假設時光回流到1977年,當時香港股市自1974年最低位置已經上漲了3年,匯豐銀行作為一家“老公司”,純利也已經達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作為幾乎完全的本地銀行,稅后盈利達到了GDP的0.83%。估值也并不便宜,這樣的百年老店,還能繼續成長嗎?如果按照這個GDP比例,相當于告訴你目前中國大陸某家銀行2008年稅后純利達到2490億人民幣,你還能對它有多大期望?實際上最大的工商銀行這年的純利也僅為1108.41億人民幣。由此可見,A股市場的“大象”其實還不夠大。
由馬來西亞華商鄭鴻標創辦的大眾銀行于創辦次年(1967年)在馬來西亞股票市場掛牌上市。假定1967年有投資者以1000令吉買進1000股大眾銀行股票,之后無論股價多高皆不售出,只是領取紅股,認購附加股。那么,經過42年,到2010年3月1日,大眾銀行股價為11.04令吉,此時他將持有13.54萬股大眾銀行股票,總市值為149萬令吉。此外,他在這期間收到的總股息達63.3萬令吉。因此,股票市值加上股息的總收益達212.3萬令吉,超過初始投入的2000倍,42年的年均復利達20%。
對于大眾銀行這條美味的大魚,以上所說的是從魚頭吃到魚尾的吃法。42年的投資周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相當于18歲開始成人的時候種下果樹,到60歲退休才收獲果實。似乎需要兩代人薪火相傳才能做到。
吃不到全魚,也可以吃其中的一段。1998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此前大眾銀行股價位于高點。假設投資者在
1996年股價高點時買進1000股收藏10年,在收取五次紅股及認購一次附加股之后,可擁有1950股,市值1.8萬令吉,10年可獲得投資額的4倍收益;如果把歷年收到股息計算在內,收益率可超過5倍。如果是在金融風暴股價大跌期間入市,將獲得十年十倍的投資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