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亦平 1392年,高麗王朝三軍都制使李成桂(1335~1408)推翻了親蒙古帝國的高麗王朝第三十四代國王純宗(1389~1392),建立了李氏政權。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者向明朝稱臣。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取“朝日鮮明”之意,賜國號“朝鮮”,史稱“朝鮮王朝”。朝鮮王朝傳位二十六代,歷時500余年,直到1897年才改國號“大韓”。
![]()
李成桂(資料圖 圖源網絡) 隨著明朝重建以儒家為主、以佛教和道教為輔的東亞文明秩序,朝鮮太祖實行“禁淫祀”政策,昭格殿成為國家的唯一之道觀。 高麗末期至朝鮮李氏王朝初期,朝鮮半島差不多與中國同時在政治上實現了王朝的更替,并從思想上開啟了儒學一統天下大門。明王朝的創立者朱元璋打敗了蒙古統領的元朝,使漢人重新回歸到中國政治統治的中心,這不僅意味著漢人對蒙古人的政治上勝利,也意味著漢人得以重建以儒家為主、以佛教和道教為輔的東亞文明秩序。 太祖李成桂深信符箓派道教的齋醮科儀所具有鎮護國家、祈福禳災的功能。他在即位之前,就在咸興附近設祭壇拜太白金星,希望得到上天的保佑,即位之后,馬上又利用符箓派道教來積極開展祭祀活動,但出于治理國家的需要,太祖又聽從了禮曹典書趙璞等上書“禁淫祀”的建議。為了更好地開道教祭祀活動,于是太祖下令將高麗王朝所置的福源宮、九曜堂、大清觀等道教醮祭場所合并為一,只留下松都昭格殿作為國家的唯一之道觀。 朝鮮王朝營造昭格殿為唯一道觀,客觀上限制了道教在民間的傳播。 朝鮮王朝承高麗遺制奉行道教,但兩個王朝對道教的奉行方式稍有不同:高麗王朝崇尚佛教,把它定為“國教”加以崇奉,在廣建佛教寺塔的同時,對道教也抱有寬容與支持的態度。朝鮮王朝雖然以昭格殿來開展國家祭祀活動,但獨此一家而廢止了其它道觀醮所,實際上也就限制了道教在朝鮮民間社會的廣泛傳播。
![]()
韓劇《巡夜人日志》講的就是昭格署的故事(資料圖 圖源網絡) 據《李朝實錄》記載,太祖二年(1393)將國都由開城遷往漢陽(今首爾),冬十一月,以無水且霧為由,遣左承旨崔迤醮太一神于昭格殿以祈時令調和。 太祖四年(1395)令鄭道傳在漢陽高麗故宮遺跡的基礎上,戡察風水,興建新王朝的宮殿,取《詩經》中“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的詩句,稱景福宮。景福宮作為朝鮮王朝的正宮,位于漢陽北部,也叫“北闕”。 太祖五年(1396)丙子春正月初十,“以都城開基致祭白岳及五方之神,已巳發左右道丁未二百營昭格殿。”又征發200名勞工在漢陽修建為舉行祭天儀式而設置的皇家道觀——昭格殿。 太祖六年(1397)罷太一殿合于昭格殿。初建的昭格殿為醮祭老子及星辰之場所,共有四殿:三清殿、太一殿、直宿殿和十一曜殿。昭格殿中的三清殿里供奉著道教的三清神——上清、太清、玉清,因此其所在處又稱三清洞,具有濃厚的道教信仰色彩。 昭格殿為王公大臣在京祭祀之處,摩尼山塹城壇則是戶外祭天之處。 從《東文選》中收錄的道場文、青詞和齋詞看,高麗王朝的皇家祭禮主要在昭格殿、福源宮、神格殿、乾德殿進行。在風霜雨雪等災異到來時,通過祈求道教神靈的保佑,以免除災異,風調雨順。
![]()
摩尼山塹城壇(資料圖 圖源網絡) 如果說,昭格殿等是王公大臣在京城的祭祀之處,故遵循道教為帝王祈福消災的金箓齋,那么,摩尼山塹城壇則是戶外祭天之處,從祭祀對象及儀式來看,則是道教齋醮科儀與朝鮮民族的天神信仰之結合。韓國學者李鐘殷《昭格署相關歷史資料的檢討》、劉炳來《對朝鮮昭格署的淵源與位置研究》等文曾對昭格署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但對其中的道教因素還有待于深入挖掘。昭格殿作為朝鮮王朝的道教宮觀,是負責皇家朝廷進行三清祀典活動的機構,也負責管理摩利山塹城醮的祭祀活動,后于太宗時改稱為昭格署。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朝鮮王朝的皇家道觀昭格署考論》一文整理、節選發布,作者孫亦平,選自《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4年第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