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拋開“神童”情結 一般人總是會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特別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雖然孩子生來并不是一張任人擺布的白紙,但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父母常常希望通過各種手段來開發孩子的智力,發展孩子的潛能。 許多父母比較重視孩子的分數,帶有嚴重的“神童”情結,結果忽略了對孩子健康人格的構建。其實培養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說過“一個人是否能成才和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僅占20%,而另外起作用的80%卻是人格因素”。 也許我們應該嘗試以平常心對待孩子,以平常心做一個父母,讓自己快樂,也讓孩子快樂。所謂成功是別人眼里的,快樂才是自己和孩子每天都要感受到的。有一個快樂的、允許自由發展和探索的成長過程,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狠心”——讓孩子經歷磨難 很多父母總是千方百計為孩子遮風擋雨,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殊不知,這樣等于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挖了一個溫柔的陷阱,掉進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失敗和挫折的機會,不會犯錯誤也不懂得改正錯誤,自然也得不到經驗和教訓,因而永遠不會學到過硬的本領。失敗和挫折是人生的學校,它能折磨人,更能考驗人、教育人、鍛煉人,使人學到許多終生有益的東西,所以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只會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欠缺的人格,使他們沒有自我奮斗的意識,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而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其實父母狠心一些是有好處的,比如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需要父母狠心教育糾正才行,狠心也能糾正孩子的缺點。 其實,所謂狠心的父母,一是面對孩子的不足及哭鬧要堅持說“不”;二是父母針對孩子的性格弱點及時糾偏不能姑息。 父母越狠心,孩子越早適應。 “精心”——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早教期間,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寶寶一生。對兒童的心理、智力都起著關鍵性的引導作用。 父母良好的教養態度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家庭環境影響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實物的擺設。語言環境是指家庭中人與人的語言是否文明有禮,民主平等,商量諒解。家人就是孩子行為塑造的第一任教師,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學會生活,所以為人父母言傳身教尤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