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的鱘鰉魚 魏正一 大家對于長江里的中華鱘都已耳熟能詳,黑龍江里的鱘鰉魚卻鮮為人知。鱘鰉魚與中華鱘同為史前魚類的孑遺物種,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其瀕危程度和國際影響亦與中華鱘相近。在國內8種鱘科魚中,黑龍江里的鱘鰉魚是最有現實生產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近十多年來,黑龍江省有關部門在鱘鰉魚的保護、科研、人工繁殖和放流等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初識鰉魚 1961年,我從蘭州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黑龍江省博物館工作。我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到黑龍江邊的遜克縣征集一條大鰉魚。實際上,館領導已與縣政府聯系好了,這次征集是無償調撥,我的任務只是去將它運回而已。 時值隆冬,黑龍江邊朔風勁吹、冰凍三尺,正是征集大型魚類標本的最佳季節。我來到遜克縣的供銷社大院內,只見地上并排擺放著七八條長短不一的鰉魚,每條重一百至數百公斤不等。鰉魚長相奇特,頭尖尖的,鼻子下邊的嘴巴又寬又大,尾巴上葉長、下葉短;體長一至三四米,呈紡錘形,有點像魚雷;背部褐色,腹部灰白色;身上沒有鱗片,只在背脊處和身體兩側有五列菱形的硬骨板。鰉魚是一種底棲肉食性魚類,喜歡在沙質和鵝卵石底的江河中活動。它們不洄游人海,只在黑龍江及其支流或遠或近的地方游動,冬季留在江中深水處。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剛生完小孩的產婦吃“鰉魚鼻子”可以催奶的記載,這個“偏方”在民間一直沿用至今,所以許多鰉魚一出水,鼻子就被漁民割走了,這里擺放的鰉魚也有部分的鼻子保存得不完整。我挑選了一條體型稍大,而且保存得十分完整的鰉魚,在它身上緩慢地反復澆了許多清水。水迅速結成了冰,這條鰉魚就像被裝進了冰柜,新鮮而完整地運到了哈爾濱。不久之后,這條鰉魚的皮被做成了標本。當時恰逢春節前夕,館里的每位職工不僅都分得了幾斤鰉魚肉,還在食堂里用鰉魚肉打了牙祭。鰉魚肉非常肥厚,不膩不腥,一根刺也沒有,白色的軟骨也很酥軟,鮮香的味道令人終生難忘。 鱘鰉魚是黑龍江漁民對鱘魚和鰉魚這兩種魚的統稱。它們都屬于鱘形目、鱘科( Acipen-seridae),是淡水魚類中體型最大、壽命最長的魚。從魚類的進化史來看,鱘魚和鰉魚屬于較古老的類型。在大約2.5億年以前的石炭紀至二疊紀時期,軟骨、硬鱗、歪尾的魚類曾在地球上大量存在,但后來大多絕滅了。鱘魚和鰉魚是由延續到中生代的一族——軟骨硬鱗魚逐漸分化出來的。到距今6000多萬年前的古近紀時,其形態特征已與現生的種類極為相似。鱘魚和鰉魚將古老魚類的許多特征保存下來,所以人們稱其為“活化石”。 鱘魚和鰉魚的外貌形態極其相似。在自然界中,這兩種魚可以雜交并產生健康的后代,可見其親緣關系之近。上世紀60年代,黑龍江省水產研究所開展的人工繁殖鱘鰉魚試驗獲得成功。該所還進行了鱘鰉魚人工雜交試驗,培育出形態介于兩者之間的雜交子一代。目前全世界已知鱘魚屬有16種,而鰉魚屬僅有歐洲鰉和達氏鰉(Huso douricus)兩種,其中產于黑龍江的是史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也稱施氏鱘)和達氏鰉。在分類特征上,鰉屬的鰓膜互連且游離;鱘屬的鰓膜連鰓峽,分離。黑龍江漁民區別鱘魚和鰉魚的主要方法就是看魚嘴:鰉魚的嘴唇光滑圓潤;而鱘魚的嘴唇有花瓣狀的褶皺,口前方生有幾個瘤狀突起,因而又得俗名“七粒浮子”。 有人曾解剖一條250公斤重的鰉魚,發現其胃囊里有總重達十幾公斤的小型魚類以及兩條半米多長的大馬哈魚,可見鰉魚是以魚為食的底棲兇猛魚類。成年鰉魚每條體重幾百公斤,最重可達1 000公斤,壽命可達50年以上。鱘魚也是底棲魚類,以水生昆蟲的幼蟲、底棲生物及小型魚類為食。大的個體重一百多公斤,壽命為二三十年,最長可達40年。兩種魚的產卵期都在5~6月份。它們僅分布于黑龍江及其支流,松花江、烏蘇里江,但以黑龍江中游為多。前人曾認為在松花江中上游沒有史氏鱘分布,但近幾年的報道證實,史氏鱘在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匯入松花江干流的地方有個體活動。 史料記載 古人對鱘鰉魚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如秦王魚、秦皇魚、鱏(音xun)鰉魚等等。《金史·地理志》中有“會寧府貢秦王魚”的記載(會寧是女真語,為都城的意思。當時金國的都城叫上京會寧府,位于今哈爾濱市中心東南23公里處的阿城),說明至遲在元代,黑龍江產出的鱘鰉魚就成為邊疆少數民族獻給中原王朝的貢品。 據1921年出版的《依蘭縣志》記載,“鱘鰉魚,滿名阿真。嘴長無鱗,脊背兩脅,有三道骨甲,皮厚無刺,大者八尺以上,前請為貢品。小者為鱘魚(土名七里浮子),形狀與鰉魚無異……”《呼蘭府志》中載鱏鰉魚“肉白多脂,骨柔而脆,為飲食上品,巨者二三丈,重千數百斤”。清代光緒年間由富魁纂修的《三姓志》(依蘭縣的舊稱為“三姓”)中談到,每年要向朝廷進貢長八尺以上的鰉魚二尾,重六斤以上的島魚二十五尾,每年開江后,派俸官一員,帶兵丁到松花江捕打,足數后先圈養起來,于小雪起圈,再經省進貢。 古代松花江里的鱘鰉魚很多。據《雙城縣志》第七卷“物產志”記載,元朝時,劉哈拉巴圖被皇帝指派到肇州(今肇東縣的古城“八里城”所在地)當宣慰史,上任后一天就得到九條各重千斤的大魚。他立即派人赴京獻給皇帝。因為松花江和黑龍江里的其他魚類都沒有重達幾百斤一條的,據此可推斷,當時松花江里的鱘鰉魚個體既大、數量也多。 為了保證能在除夕之前將新鮮的大鰉魚送到京城并進貢給皇帝,以供正月初一祭祀和食用,松花江邊的少數民族想出了許多飼養鰉魚的方法。考古工作者在松花江邊的肇源縣境內發現了兩處“鰉魚圈”遺址,這是當年漁民飼養鰉魚的設施。漁民把捕到的活鰉魚放進筑在江邊的魚圈中,魚圈設有入水口和出水口,以保持活水流動,不僅可以使鰉魚長時間不死,而且還能等小鰉魚長大,至少要等到鰉魚長至五六百斤重時才出圈。當時圈旁的壩上還建有看守房,指派專人日夜看守,這就保證了可以隨時提供鮮活的大鰉魚,以備不時之需。 漁民們在松花江上捕鰉魚的壯觀景象常令中原來的官員和流放人員贊賞不已。清代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九年巡視東北時,作過一首七言詩《松花江捕魚》,其中寫道:“就中鰉魚稱最大,度以尋丈長髻軒,波里頹如玉山倒,擲叉百中誠何難”。顯然他對鰉魚之大贊賞有加,但認為叉鰉魚“誠何難”卻大謬不然。因為鰉魚在被捕時已被“套上籠頭”,如若沒有籠頭,往往尾巴一甩就會弄得人仰船翻。 乾隆皇帝另有一首《詠鱏鰉魚》的詩也很有趣:“有目鰥而小,無鱗巨且修。鼻如矜翕戟,頭似戴兜鍪。一雀安能嚙,半豚底用投。伯牙鼓琴處,出聽集澄流。”把鱘鰉魚那又長又大、眼睛很小、尖鼻子(含吻部)一張一合的樣子描繪得神形兼備、惟妙惟肖。 同治元年,張光藻(被流放到齊齊哈爾的前天津知府)也有一首贊賞松花江漁民捕鰉技巧的詩:“鱏鰉魚本號秦皇,網罟難施力最強。卻羨漁師叉法巧,能教躍出水中央。” 在清代,鱘鰉魚常年被用來進貢、做美味菜肴,民間也用其作單方治病,《本草綱目》中稱鱘魚“性味甘平、人手太陽厥陰經、主血淋,可煮汁飲之。益氣、補虛、令人肥健”。當時民間還將魚肚熬成膠(名叫刮鰾),用以“貼紙補字,刀刮用之,勝糨糊。遠騎臀無膚者,攤布貼之,勝膏藥”。這種膠還用來制作“金鐘、焦葉、書函諸式”手工藝品,價格很高,有錢人買來饋贈親友。清代西清所著《黑龍江外記》中,對當時捕鰉的方法、鰉魚的價格變化以及鰉魚的用途等有較詳細的記載。 捕鰉種種 1978年,我到黑龍江邊的嘉蔭縣發掘恐龍化石。產地靠近黑龍江一條小支流的入江處,名叫魚亮子。黑龍江流域的河汊里有很多“魚亮子”,是早先漁民在不太寬的河面上攔腰截斷水流、埋上木樁、立上箔條,用以截堵順流而下的洄游魚群的設施。這個“魚亮子”當時正是用來儲存活鰉魚的。剛巧看到漁民拖上來一條鰉魚,我趕緊舉起照相機,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 照片上的鰉魚在興奮的孩子手里顯得極為馴順而無奈。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問:這么大的鰉魚是怎么捕到的?何為“套上籠頭”?原來,這條鰉魚是漁民用叉魚法捕到的。具體做法是:二人乘小船前往,一人劃船,一人站在船頭持叉瞭望,看到鰉魚掀起的水花,便立即劃船過去,持叉人對準鰉魚擲叉。叉的手柄處連著長繩,叉中鰉魚后就放繩,讓它逃跑。小船則遠遠地跟在后頭,等鰉魚精疲力竭時再悄悄上前,猛敲鰉魚的鼻骨。鼻子是鰉魚的要害之處,一旦被敲破,鰉魚就全身無力,變得很溫順。這時漁民就趁機將繩子穿進鰉魚的鰓和嘴里,這就叫“套上籠頭”。套上籠頭的鰉魚被拖到魚亮子里后可以馴養。夏天的黑龍江邊也很熱,魚亮子里的鰉魚都要等有買家時再宰殺,否則提前宰殺的魚肉會變質發臭的。 叉魚法由來已久,黑龍江省的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內都發現過骨制的魚鏢和骨槍頭等文物。這種方法沿用了幾千年,基本原理是一樣的,擲叉(槍)放繩再收繩。這種方法叉到的都是大魚,對魚類資源損傷不大。 上世紀以來,黑龍江漁民常用滾鉤法捕捉鰉魚。他們在一根根結實的長繩上拴許多粗而尖利的鐵鉤,然后將其置于江底。鱘鰉魚通常沿江底游動,一旦碰上鐵鉤就痛得亂竄,越竄碰到的鐵鉤越多,最終導致鐵鉤扎滿全身,很難逃脫厄運。即使僥幸逃脫也是皮開肉綻,很難自愈。這種方法對鱘鰉魚資源破壞較大。 上世紀后半葉,人們普遍使用輕巧而結實的尼龍絲網,而且網眼越做越小,大魚小魚都不放過,因此導致鱘鰉魚資源越來越少。 全身珍貴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鱘鰉魚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它全身沒有廢棄物。從食用的角度看,其頭部的軟骨可與燕窩媲美,鰭可制成“魚翅”’,鰾可制成“魚肚”,它的胃和腸均是高級宴席上的名菜。鱘鰉魚肉厚脂少,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達18%,屬于低脂肪、高蛋白質肉類,含有比其他魚類高3—5倍的不飽和脂肪酸和葉酸。尤其是鱘鰉魚卵,其蛋白質含量高達26.2%,加工成的魚籽醬被譽為“黑珍珠”、“黑色黃金”,為售價昂貴而又供不應求的高檔食品。從藥用的方面看,鱘鰉魚頭部和脊椎的軟骨含有硫酸軟骨素,其抗癌強化免疫效果勝于鯊魚軟骨粉;鱘鰉魚的鰾還是一味名貴的中藥,具有滋陰壯陽的功能,可治療腎虛、遺精、吐血等癥;鱘鰉魚的脊索是工業用的高級魚膠;其皮堪與鱷皮媲美,制成的皮鞋、皮大衣、箱包和高級工藝品,既美觀又耐用。從科學研究的方面看,鱘鰉魚作為珍貴的“活化石”,在魚類的演化以及古地理、古環境變遷研究等方面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價值。 悲慘命運 自然資源是越值錢越難保護,這似乎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鱘鰉魚及其魚籽一直是黑龍江省的重要出口產品。1987年鱘鰉魚的產量為452噸,出口魚籽26噸。到1998年,其產量已降至130噸,出口魚籽不足7噸。2000年3月24日,光明日報《東北兩江鱘鰉魚告急》文中指出:“鱘鰉魚已處于瀕危邊緣……利益驅動使越界捕魚、禁漁期捕魚和無證捕魚屢禁不止。”過度捕撈使鱘鰉魚產量越來越少,現存的個體也越來越小。2001年黑龍江省水產研究所的調查評估報告表明,黑龍江撫遠江段100多公里范圍內,野生鱘鰉魚的數量僅為870尾,“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再過十幾年,作為淡水魚中的珍稀物種的鱘鰉魚將在黑龍江滅絕”。 除了過度捕撈,水質污染也是鱘鰉魚大量減少的原因之一。上世紀60年代以后,松花江逐漸遭到了嚴重的污染。最嚴重時,僅第二松花江就有大小工業污染源1200多個,每天流入的污水達360萬噸,占枯水期流量的1/3以上。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等大城市的污水大多不經過處理就直接排人松花江,有些江段中魚類幾乎絕跡。 三江平原上不科學的土地開發也是導致鱘鰉魚大量減少的另一個原因。50多年來,因大搞排澇泄洪工程,濕地面積迅速減少,公路的修建又使沼澤水域被割裂得支離破碎,湖泊泡沼和河流水網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些都對鱘鰉魚的生長繁殖造成了不良影響。 撫遠縣曾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鱘鰉魚之鄉”,但因過度捕撈和環境惡化,如今這里不僅鱘鰉魚已經瀕臨滅絕,而且其他魚也很少了。到2003年,漁船往往空載而歸。當地以捕魚為生的赫哲族人不得不學著種地,轉向農業、林業和養殖業。 鱘鰉魚性成熟晚,雌性鱘魚的性成熟期為9—10年,雌性鰉魚為16—17年;其生殖周期也長,一般為2—4年,而且稚魚成活率低,一旦資源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1998年4月1日生效的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全世界野生鱘、鰉魚認定為瀕危動物,列入《瀕危野生動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中,相當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對鱘鰉魚的保護工作意義重大。 絕處逢生 大自然的“報復”警醒了人們,各級政府和人民開始關注鱘鰉魚的生態恢復,采取了節能減排,減少污水排放以及治理環境污染、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減少森林采伐等措施,松花江的水質因而有了較大的改善。 為了保護和繁育黑龍江中的鱘鰉魚,1994年我國與俄羅斯聯邦政府簽訂了《中俄關于黑龍江、烏蘇里江邊境水域合作開展漁業資源保護、調整和增殖的議定書》(簡稱《中俄兩江議定書》),并規定,兩國就其執行情況每年會談兩次。此外,黑龍江省制定了《黑龍江省鱘鰉魚管理辦法》,確立了建立保護區、強制休漁、降低鱘鰉魚捕撈量等一系列保護措施。每年的魚類繁殖期,即6月11日至7月15日和10月1日至lO月20日,被劃定為禁捕期,這期間全流域禁漁。此外還規定,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及肇興碼頭10公里江段為長年禁漁區;2002年開始封河育魚,壓縮捕撈船只的數量。 人們在加強執法管理、限制捕撈量,使鱘鰉魚得以休養生息的同時,還大力進行鱘鰉魚苗的人工培育與放流。1988年在同江市的黑龍江邊建立了第一個勤得利史氏鱘養殖放流試驗站,1989年首次進行了鱘鰉魚人工放流;2001年開始,又陸續在黑龍江邊建立了蘿北鱘鰉魚試驗站、省特產魚類研究所中試基地、撫遠縣鱘鰉魚放流站、同江市鱘鰉魚放流站。現在人工鱘鰉魚繁殖基地內的年孵化能力已達數億尾,黑龍江省已成為全國鱘鰉魚苗的輸出基地,產出的鱘鰉魚苗遠銷到北京、湖北、江蘇、廣東等十幾個省市。 從2001年開始,黑龍江鱘鰉魚棲息的各江段每年都舉行放流儀式,每年都在幾個地點投放幾萬尾至幾十萬尾鱘鰉魚苗。例如,2005年7月9日,在鱘鰉魚主要柄息地撫遠、同江、蘿北江段,同時投放了50萬尾鱘鰉魚幼魚。經過近十年的增殖、放流,撫遠、同江段的鱘鰉魚資源已呈恢復性增長趨勢。因而從2008年起,有關部門將放流地點總體上移1000公里,2008年和2009年的放流主會場設在黑河,2010年更上移到漠河。自2003年以來,在黑龍江同江、撫遠等多個江段,每年都能捕到帶有人工增殖放流標記的鱘鰉魚,至少數百尾之多。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還組織和鼓勵鱘鰉魚的網箱養殖。撫遠縣于1999年成立了鱘鰉魚繁育養殖公司,先后投資1300多萬元,在臨近干流、適于鱘鰉魚生長的黑龍江支流大力加湖湖面上,開發2.85萬畝水面,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鱘鰉魚網箱養殖基地,建有孵化車間1200平方米、苗種培育車間2400平方米、鱘鰉魚親魚儲備池1200平方米。并在2萬平方米水面設置了500個網箱。2002年開始了實驗性鱘鰉魚網箱放養,現在技術已經過關,2008年的產量即達300噸,接近前5年該縣鱘鰉魚捕撈量的總和。現在養殖的鱘鰉魚,從魚苗至7齡魚大大小小共達100萬尾。現在這里人工養殖的最大的魚已經接近亞成體,每年能為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提供商品鱘鰉魚300多噸。黑龍江下游的許多漁民,也由江上捕魚轉向了人工養殖,很多人因此致富。僅撫遠縣的網箱養殖鱘魚專業戶就達30余家。有些漁民則轉向了鱘鰉魚產品的深加工。 放養趣聞 為了搜集野生鱘鰉魚魚苗,撫遠縣鱘鰉魚繁殖中心通告沿江漁民,以價格高達每公斤4000—5000元收購活的大型鱘鰉魚。收購到的大魚會被放養在長達百米的室內大水池內,并實行人工授精。 2004年5月19日,肇源縣漁民李文煥捕到一尾長1.8米、重60公斤的史氏鱘。在輾轉送到哈爾濱水產研究所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時,魚體已有多處嚴重外傷,經過十多天的精心治療,這尾史氏鱘終于恢復了健康。科研人員經過觀察和性腺檢測,確認這條鱘魚為雌性,30齡左右,魚卵發育良好,正值繁殖力旺盛時期,遂決定采用活體取卵技術進行人工繁殖。撫遠縣水產局聞訊后立即送來三尾雄魚的精液,6月3日起,經過催產、采卵、授精,共獲得魚卵9.8萬粒,受精率為70%,又經過4天的孵化,獲得魚苗5.3萬尾。7月14日,人們在松花江流入黑龍江的同江市三江口江段,舉行了鱘鰉魚放流活動,將這次培育的3萬尾幼魚連同親魚一起放歸黑龍江。 2009年7月10日,哈爾濱市農科院接到通知,要求該院將其培育的16萬尾鱘鰉魚苗于次日上午9點前運到黑龍江黑河段,供中俄兩國政府部門在黑河舉辦鱘鰉魚增殖放流活動使用。哈爾濱至黑河的公路里程有千余公里,鱘鰉魚魚苗很“嬌氣”,要求水溫為20qC。該院連夜調集保溫車,用保溫箱裝運魚苗,由專業人員押送,經11小時晝夜急行,終于將10萬尾體長7~10厘米的史氏鱘和6萬尾達氏鰉魚苗送到,并放流到黑龍江黑河段中。其中3600尾體長7~10厘米的鱘鰉魚苗被安放了用于監測的熒光標記,120尾體長50厘米的鱘鰉魚的胸部被安放了標有相關信息的綠色塑料標牌。到2010年7月5日,有關人員再次到這里放流鱘鰉魚時,這批當初不過10厘米長的鱘魚苗已經長到23—26厘米,當初只有50厘米長的鱘鰉魚也已經長到80厘米。2010年7月5日,有關人員又在黑龍江的同一江段,再次放流了6萬尾鱘鰉魚魚苗。至此,我國在黑龍江黑河段已連續三年放流鱘鰉魚41.6萬尾。從1989年以來,我國在黑龍江全流域放流的鱘鰉魚苗累計已達1000萬尾,為鱘鰉魚資源的恢復做出了重大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