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讓“素質”也來個“應試”
2015年06月10日 18:03:11 來源:兵團日報 作者:李遇烔
有人批評應試教育,認為它“害”了不少人,而且把根源歸結為“應試”。對此,筆者倒想說上幾句和而不同的意見。
應試教育刻意追求高分數(shù)、升學率,所“應試”的是“語數(shù)外理化”之類的書本知識,并且有一個讓人既愛又恨的標準:分數(shù)。素質教育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diào)道德、智力、身心、審美、技能全面發(fā)展。對比二者,有人這樣總結:成長比成績重要,經(jīng)歷比名次重要,對話比對抗重要,激勵比指責重要。對比之后很顯然,素質教育遠比應試教育重要。
應試教育之所以遭人“嫌”,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應試”內(nèi)容過于單一、方式過于狹隘、目標過于偏頗所致。試想一下,把教育內(nèi)容從“語數(shù)外理化”拓展到“德智體美勞”,把教育方式從狹隘“填鴨式”轉向多樣“啟發(fā)式”,把教育目標從純粹升學率上升到多能復合型,讓“素質”也來一場扎扎實實的“應試”,道德多些“對勾”,身心多些“優(yōu)秀”,這樣的“應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實際上,“素質”也應當有個“應試”的體制機制。一個人品行是否端正、智力是否健全、身心是否健康、技能是否過硬,需要多方教育、多重檢驗,使素質教育貫穿在各種教育中,體現(xiàn)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需要徹底轉變那些違背受教育者身心全面發(fā)展的、不符合教育科學規(guī)律的、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思想和觀念;需要建立一個“應試”評估的運行機制,尊重學生的人格理想和個性特長,建立德智體美相結合的科學評價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重學歷、輕學力,重智育、輕德育,重學分、輕學能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