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22日,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走完了他八十六年的人生之路,溘然長逝,為后人留下了以《歷史研究》為代表的數十部著作和一部手稿 —他這一生中的最后一部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這部著作完成于1973年,凝聚了作者畢生的學術功力。1976年,牛津大學出 社出版了湯因比的這部遺著,在歷史 界引起廣泛關注。
這是一部從全局角度對世界歷史進行全景式綜合考察的著作,它的副題是“一部敘事體的世界歷史”,闡明了全書的主要內容。作者以散文詩般的優 筆調,敘述了上起約五十萬年前人類形成,下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類與其生存環境(即“大地母親”)的相互關系,描述了人類文明的起 、發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過程,系統介紹了世界各時期、各區域的 明類型,立體地、全方位地向讀者展示了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 在這部著作中,湯 比沒有像《歷史研究》那樣對敘述的對象進行分析和對比,而是“模仿雜耍藝人在空中 時拋擲幾個小球的技藝,讓每個地區的歷史依次拋起又落下”,從而詳細地記錄下世界各地同時發生的許多事情。當論及每一個特定地區的歷史時,不更多拘泥于地區歷 的連續性,大致按編年順序使世界歷史形成一個整體。 這部著作徹底摒棄了西方史學界由來已久的歐洲中心論,注重對歐洲以外區域文明的考察。湯因比在本書序言中指出:“在本書敘述 ,我沒有像西方傳統的世界史研究那樣對西方文明及其歷史給以過分的突出,但我也盡量避免相反的錯誤,而仍對西方及其 史給予應有的重視。”事實上, 者在本書中不但以相當的篇幅對歐 以外的各種區域文明進行了充分介紹,并特別強調了它 與西方文明的相互影響。
湯因比將區域文明作為歷史考察的對象,打破了西方史學中傳統的國別、地區史體系。它一反通常的歷史分期方法,對各個區域文明的歷史分別進行斷代研究。在 中,法老埃及文明、亞述文明、敘利亞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等等,都被按照歷史年代分成幾個時期,分段敘述。然而,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湯因比絕不會忘記敘述各區域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更不會忘記展示對世界歷史有影響的重大事件。而是在描述某一區域文明時,深刻剖析其形 的政治、歷史、地理和社會原因,以及與相鄰區域的相互關系、與世界重大事件的內在聯系 。 本書重視人類在精神文化領域的成就,以及文化的傳播、滲透和相互影響。湯因比認為,在文明的范疇中,政治 經濟只是它的表面現象,而文化才是文明的血液、精髓和核心。正是人類在精神文化領域建功立業的歷史構成了本書的主要成分。同時,作者也充分注意了各 域文明之間的交往、沖突、融合和相互影響,強調它們對人類文明史所起的作用。 湯因比十分重視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地理、氣候、水利、交通條件等外部環境,但他認為只有人類的集體力量才是改變自然、創造文明的決定性因素。湯因比深刻地注意到人類物質技術力量的進步對大自然的毀壞所造成的惡果,他關注著人類將與自然環境建立怎樣的關系。他 自內心地呼吁人們保護大自然,保護人類和一切生命的生存環境,把生命“從地獄帶進天堂”。 深切關注人類的命運,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懷著美好的愿望是作者貫穿本書的一個明顯思想。英文版“原書簡介”中寫道:“作者以毫不掩飾 激情,描寫了人類 技術進步與其道德和政治的不相適應這一 生俱來的脫節現象。人類已經獲得了將整個生存環境連同所有的生命、包括人類自身加以毀滅的潛在能力,湯因比敦促人們考察過去,以求獲得對當今世界的更高的洞察力。”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深刻的社會批判意識和對現實生活的積極介入。
本書作為湯因比最后一部著作,無疑凝聚了他一生學術思想的精華;然而,它又是一部通俗的敘事體史學著作,通篇文字流暢、生動而優美。作者似乎在有意 求一種抒情式的學術風格,讓讀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去了解那并不輕松愉快的歷史,在藝術享受般的瀏覽過程中去探尋人類歷史的發展圖景,充分體現了作者在寫作中知識、智慧和激情的結合。書末附有“諸文明的自然背景”、“蘇美爾與阿卡德”、“古希臘世界”、“中美洲與安第斯文明”等十五幅歷史地圖,幫助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各歷史時期世界文明的全貌。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譯 版了這本學術名著,譯者是一批生氣勃勃的中青年學者。譯文不僅準確地表達 作者的原意,而且保持了原著的飛揚文采。湯因比曾經被譽為“我們時代最杰出的智者”,在當今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翻譯出版這本學術名著,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歷史,對于全面地了解湯因比本人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975年10月22日,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 德·湯因比走完了他八十六年的人生之路,溘然長逝,為后人留下了以《歷史研究》為代 的數十部著 和一部手稿———他這一生中的最后一部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這部著作完成于1973年,凝聚了作者畢 的學術功力。1976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湯因比的這部遺著,在歷史學界引起廣泛關注。
這是一部從全局角度對世界歷史進行全景式綜合考察的著作,它的副題是“一部敘事體的世界歷史”,闡明 全書的主要內容。作者以散文詩般的優美筆調,敘 了上起約五十萬年前人類形成,下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類與其生存環境(即“大 母親”)的相互關系,描述了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過 ,系統介紹了世界各時期、各區域的文明類型,立體地、全方位地向讀者展示了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
在這部著作中,湯因比沒有像《歷史研究》那樣對敘述的對 進行分析和對比,而是“模仿雜耍藝 在空中同時拋擲幾個小球的技藝,讓每個地區的歷史依次拋起又落下”,從而詳細地記錄下世界各地同時發生的許多事情。當論及每一個特定地區的歷史時,不更多拘 于地區歷史的連續性,大致按編年順序使世界歷史形成一個整體。
這部著作徹底摒棄了西方史學界由來已久的歐洲中心論,注重對歐洲以外區域文明的考察。湯因比在本書序言中指出:“在本書敘述中,我沒有像西方傳統的世 史研究那樣對西方文明及其歷史給以過分的突出,但我也盡量避免相反的錯誤,而仍對西方及其 史給予應有的重視。”事實上,作者在本書中不但以相當的篇幅對歐洲以外的各種區域文明進行了充分介紹,并特別強調了它 與西方文明的相互影響。
湯因比將區域文明作為歷史考察的對象,打破了西方史學中傳統的國別、地區史體系。它一反通常的歷史分期方法,對各個區域文明的歷史分別進行斷代研究。在書中,法老埃 文明、亞述文明、敘利亞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中 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等等,都被按照歷史年代分成幾個時期,分段敘述。然而,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湯因比絕不會忘記敘述各區域文明之間 相互影響 更不會忘記展 對世界歷史有影響的重大事件。而是在描述某一區域文明時,深刻剖析其形成的政治、歷史、地理和社會原因,以及與相鄰區域的相互 系、與世界重大事件的內在聯系等。
本書重視人類在精神文化領域的成就,以及文化的傳播、滲透和相互影響。湯因比認為,在文明的范疇中,政治和經濟只是它的表面現象,而文化才是文明的血液、精髓和核心。正是人類在精神文化領域建功立業的歷史構成了本書的主要成分。同時,作者也充分注意了各區域文明 間的交往、沖突、融合和 互影響,強調它們對人類文明史所起的作用。
湯因比十分重視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地理、氣候、水利、交通條件等外部環境,但他認為只有人類的集體力量才是改變自然、創造文明的決定性因素。湯因比深刻地注意到人 物質技術力量的進步對大自然的毀壞所造成的惡果,他關注 人類將與自然 境建立怎樣的關系。他發自內心地呼吁人們保護大自然,保護人類和一切生命的生存環境,把生命“從地獄帶進天堂”。
深切關注人類的命運,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懷著美好的愿望是作者貫穿本書的一個明顯思想。英文版“原書簡介”中寫道:“作者以毫不掩飾的激情,描寫了人類的技術進步與其道德和政治的不相適應這一與生俱來的脫節現象。人類已經獲得了將整個生存環境連同所有的生命、包括人類 身加以毀滅的潛在能力,湯因比敦促人們考察過去,以求獲得對當今世界的更高的洞察力。”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深刻的社會批判意識和對現實生活的積極介入。
本書作為湯因比最后一部著作,無疑凝聚了他一生學術思想的精華;然而,它又是一部通俗的敘事體史學著作,通篇文字流暢、生動而優美。作者似乎在有意追求一種抒情式的學術 格,讓讀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 了解那并不輕松愉快的歷史,在藝術享受般的瀏覽過程中去探尋人類歷史 發展圖景,充分體現了作者在寫作 知識、智慧和激情的結合。書末附有“諸文明的自然背景”、“蘇美爾與阿卡德”、“古希臘世界”、“中美洲與安第斯文明”等十五幅歷史地圖,幫助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各歷史時期世界文明的全貌。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了這本學術名著,譯者是一批生氣勃勃的中青年學者。譯文不僅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原意,而且保持了原著的飛揚文采。湯因比曾經被譽為“我們時代 杰出的智者”,在當今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翻譯出版這本學術名著,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歷史,對于全面地了解湯因比本人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