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釋文】 ①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與手太陰經起始問題 十二經脈“如環無端”的氣血流注次序可以簡化為歌訣:“肺大胃脾心小腸,胱腎包焦膽肝鄉”,注意這里的“鄉”字不僅是為了湊成歌訣上下句的押韻,更為了表達十二經脈的首尾交接規律,即足厥陰經之氣血最終還是要回歸至手太陰經,從而形成首尾相連的氣血循環,氣血就在十二經脈相互銜接的圓形內運行,周流不息。 那么,問題來了。 既然是“如環無端”、相互銜接、首尾相連,那么為什么從手太陰經啟始呢?這與手太陰經“起于中焦”有關。中焦為三焦之一,其解剖部位當位于膈肌與臍之間的區域,即脾胃所居之所,脾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化生氣血,《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補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肺于榮衛,故十二經以此為始。”即十二經脈所運行的氣血,依賴于中焦脾胃的化生,而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質通過中焦散發上行,故手太陰經起于中焦,十二經脈亦以手太陰經為啟始。同時,也就不難理解外邪侵襲肺衛(感冒)時,人體會感覺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了。 ②肺與大腸的表里關系問題 肺與大腸亦通過經脈的互為絡屬構成表里關系。肺氣肅降,則大腸傳導如常,糞便排出通暢;若大腸積滯不通,反過來也影響肺氣的肅降。臨床上,如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則可見大便困難;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又可引起肺氣不利而咳嗽胸滿。 而從胚胎發育的角度來看,肺、氣管和腸的結構來源是相同的,均由腸的前腸發展而來,呼吸道上皮和腺體由原腸內胚層分化而成;從氣體排泄途徑來看,胃腸道內氣體主要依靠腸壁血液循環吸收,由肺部排出,這種氣體排出的量較由肛門排出的量高出20多倍,如肺部排泄氣體功能因肺炎或支氣管哮喘等病變而發生障礙時,胃腸道氣體的排泄也受到影響,因而引起腹脹。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手太陰經的合穴尺澤(肺5)既可以治療咳喘、胸滿,又可以治療嘔吐泄瀉,恰恰是因為手太陰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上膈屬肺…”,而“合治內腑”,作為合穴,尺澤可以治療手太陰經所聯系的相關臟腑(胃、腸和肺)的病癥。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手太陰經的募穴中府(肺1)是手足太陰經(肺經和脾經)的交會穴,既可以治療咳喘,又可以治療腹脹。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中有:“治肺系急,胸中痛悚悚,膽熱,嘔逆上氣,咳唾濁涕,肩背痛,風汗出,腹脹,食不下,喉痹,肩息,膚骨痛,寒熱。” ③胃口的定位問題 胃有上下兩口,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注解此處說:“胃口,謂胃之上口,賁門之位也。” 記得前面解釋過的“手之三陰,從胸走手”吧,描述了位于上肢內側面的手三陰經與軀干胸部的關系,從手三陰經穴位的主治范圍來分析(詳見后續“穴”的章節中關于手三陰經穴位主治部分的內容),胸主要指的是位于上焦的心、胸、肺,以及一部分中焦胃的功能。正如《靈樞·本輸》云:“大腸、小腸皆屬于胃”,相信古代胃的概念應該與現代解剖意義上的消化道相類,所以食道當亦歸屬于胃,食道與胃相連的胃上口(賁門),在經絡的語言中也許就代表或包容了食道的內容。而恰恰食道居于上焦,故肺經“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建立的與胃上口的特殊聯系,表達的也許就是同居上焦的肺與食道之間在功能上的特殊聯系。 這種猜想得到了現代醫學的證實。 在現代臨床中,有一種哮喘常被誤診誤治,因為準確地說,它不是哮喘,而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種癥狀,這就是胃食管反流源性哮喘。 首先,食管和支氣管樹有共同胚胎起源和自主神經(迷走神經)支配,當胃內的反流物及酸刺激食管內各種機械感受器和化學感受器時,會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影響氣管。其次,反流食物及液體 (以酸性為主) 吸人支氣管內也是引發哮喘的重要原因。經常反流可引起明顯咽后壁炎癥,酸性反流物刺激食管粘膜內因炎癥而暴露的酸敏感受體,通過迷走神經反應提高氣道反應性,支氣管平滑肌緊張度增高,導致哮喘反復發作。此類患者往往同時具備反酸、燒心、腹脹、噯氣等胃食管反流方面的臨床表現,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只有很輕的反酸或燒心,甚至毫無消化道癥狀,稱為“沉默型”胃食管反流病,這給胃食管反流源性哮喘診斷帶來很大的困難。 古人認識不到如此清晰的發病機制,但卻通過現象認識到了這種哮喘中食道刺激癥狀的重要性,并用經絡的語言把肺的功能與食道聯系起來。 這種聯系又讓我們再次想起手太陰經的合穴尺澤(肺5),既可以治療咳喘、胸滿,又可以治療嘔吐。《黃帝內經明堂》中有尺澤“主心膨膨痛,肘痛,喉痹,咳逆上氣,舌干脅痛,心煩滿…脫肉唾濁,氣隔善嘔,鼓頷不得汗…”;《肘后備急方》上卷有“葛氏治卒干嘔不息方:灸兩腕后兩筋中一夫名間使,各七壯。灸心主、尺澤亦佳”;《千金翼方》卷二十七有“嘔吐上氣,灸尺澤,在肘中,不三則七”;《醫學綱目》卷二十二亦有“嘔逆:中脘、尺澤”,等等。 那么,胃食道反流源性哮喘是否當針尺澤?尺澤又是否適用于胃食道反流病(GERD)的治療?臨床應用中值得我們思考,也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尺澤穴性。 ④肺系的定位問題 肺系——“系”是系帶的意思,指相連接的部分。肺系指肺臟的系帶,即氣管。滑注:“肺系,為喉嚨也。喉以侯氣,下接于肺”。喉嚨,兼指氣管而言。《難經·四十二難》:“喉嚨,長一尺二寸”,即指此。 “…上膈屬肺,從肺系…”。從循行原文描述的語言風格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古人對相對解剖位置的描述,因此肺系與肺的關系,恰似咽喉、氣管與兩側肺葉的相對位置關系。而氣管再向上與喉、鼻相連,故稱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 在經絡循行中進行相對位置描述的意義何在? 既然古人是通過手足、陰陽(三陰三陽)建立了人體體表的定位標注方法,以及基于此標注方法描述和闡釋的人體內與外、上與下、前與后的復雜聯絡關系,那么經絡診斷(準確的說應為基于十二經體系的經脈診斷)就具備定位診斷的特點,穴位的主治特點(穴性)也因此而出現與解剖位置相對應的特異性規律(穴性規律詳見后續“穴”的章節) ⑤其他關鍵詞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