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咳嗽久不愈 風門閃罐治無憂 侯中偉 北京中醫藥大學 【穴性特點】 “風門者,風所出入之門也(《會元針灸學》)。”《廣雅·釋言》云:“風,氣也。”故“風”并不單指風之邪氣。 本穴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在肺俞上方,為肺氣出入的必經之處,內應肺臟,亦是風邪侵犯人體之門戶。因此,不管是風邪外感還是上氣咳逆,治風治氣皆宜取之。 同時,風門是督脈與足太陽經之交會穴,膀胱經主一身之表,督脈統一身之陽,本穴內應于肺,又為風、氣出入之門戶,故可疏通衛陽、祛風解表、清熱宣肺。《針灸甲乙經》云:“督脈、足太陽之會,風眩頭痛,風門主之。……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灸之能振奮經氣,緊密腠理,固表強衛,可以預防傷風感冒。根據腧穴的近治作用,該穴還能寬胸理氣,止咳平喘,用于治療咳嗽、氣喘、胸背疼痛,《針灸大成》云:“風門,主上氣喘氣。”循經還可治療項強背痛,《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風門,治傷寒頸項強。”主治傷風咳嗽,哮喘,鼻塞,風眩頭痛,身熱胸背痛,癰疽發背,項強,痹證等。 現代常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肺系病癥,以及蕁麻疹、肩背部軟組織疾患等。近年來有報道風門穴針刺后閃罐,對于反復咳嗽有較好療效。 【操作技法】 風門穴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微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局部酸脹,有時向肋部擴散;亦可自上而下沿肌層透刺,進針1~1.5寸。但應注意,此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引起氣胸。 【診療現場】 咳嗽是一種保護性呼吸道反射,是呼吸道受到刺激(如炎癥、異物)后,發出沖動傳入延髓咳嗽中樞引起的一種生理反射,可以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異物,保護呼吸道的清潔和通暢,一般來說是一種有益的動作,有時亦見于健康人體。但是,對那些超過3周以上無痰而劇烈的干咳,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響休息和睡眠,增加體力消耗,甚至會引起病癥的發展,產生其他并發癥。針刺風門穴能夠有效治療此類慢性咳嗽。 如治王某,女,54歲,2個月前感冒后咳嗽,入夜加重。開始咳痰量多,色白黏稠,服用抗菌藥物及化痰止咳藥治療,1周后痰液逐漸減少,現干咳少痰,咳聲響亮有力。心臟及肺部聽診無異常,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總數正常,胸部X線檢查示肺紋理增粗。 針灸治療處方:風門、肺俞、膈俞、天突、膻中。 刺法:風門、肺俞、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1寸,局部酸麻脹感;天突穴用先直刺0.2~0.3寸再將針尖朝下,沿胸骨柄后緣刺入約1.5寸;膻中穴沿皮向下平刺1寸。留針20分鐘。重用穴位處理:起針后,在風門穴處閃罐至皮膚潮紅,留罐5~10分鐘。隔日1次,治療5次后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