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響髖是指髖關節在主動伸屈活動和行走時,出現聽得見或感覺得到的響聲?!楉懙脑蜉^多,其中外側因素較常見。 1、髖關節外側因素
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髂脛束的后緣或臀大肌肌腱部的前緣增厚,在髖關節作屈曲、內收、內旋活動時,增厚的組織在大粗隆部前后滑動而發出彈響,同時可見到和摸到一條粗而緊的纖維帶在大粗隆上滑過。被動運動時無此現象,多見于青壯年,常為雙側性。多次肌肉注射致臀大肌后部肌肉纖維化也可引起彈響,并需要手術治療。 髖外側結構紊亂引起的彈響由于不引起疼痛,極少需要手術。病人在了解病因后多不愿進行治療。如果出現疼痛,首先應盡可能采取保守治療控制癥狀,如理療、局部注射或改變動作習慣,一般療效較好。 2、髖關節內側因素 彈響髖可由髂腰肌腱或其下滑囊的結構紊亂引起。髖屈曲時髂腰肌腱移向股骨頭中心的外側,而伸髖時該肌腱越過股骨頭滑向內側,髂腰肌腱在股骨頭上的這種來回移動可產生彈響。 髂腰肌在髂恥嵴突起或小粗隆外生骨贅上滑動也會發生彈響。該肌腱越過肌腱與髖關節囊前部之間隆起的髂腰肌滑囊時,同樣會產生彈響癥狀。有人證明髂腰肌滑囊造影是鑒別髖內側彈響原因的最為有用的放射學檢查方法。對這種病人,MRI可有效地排除關節內病變。 3、關節內因素 患者和醫生均能感覺到的彈跳感有時可由關節內疾患引起,如骨軟骨瘤病、其它游離體、髖臼盂唇的損傷或繼發于髖臼后緣異常或髖部肌肉癱瘓引起的髖關節半脫位。兒童和青年的習慣性髖脫位或半脫位也是彈響髖的原因之一。
理療方案: 彈 響髖這種問題大部分教練應該都見過,因為這種情況在人群中并不少見。主要的表現就是髖關節在做主動的屈伸活動時在關節的周圍出現彈動并有“咯噔咯噔”的響聲,并且關節的功能也會受影響,尤其是在做屈曲或內收內旋動作時,必須要有“別”一下的感覺。除此之外一般不會有疼痛等其它不適感,所以也很少有人主動的去求醫治療。往往有些人在練習瑜伽之后才發現自己有些毛病的,因為在瑜伽的練習中髖關節活動還是比較頻繁的,所以這種問題對有些瑜伽動作的練習是會有一定的影響的。
臀大肌拉伸
臀大肌加強拉伸
闊筋膜張肌拉伸
闊筋膜張肌與臀大肌拉伸 闊筋膜張肌與臀大肌拉伸
闊筋膜張肌拉伸
臀大肌髂脛束伸展
泡沫軸按摩髂脛束
附:
臀大肌
部位:骨盆后外側面臀部皮下。
起點:髂骨翼外面,骶尾骨背面及骶結節韌帶。
止點: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脛束。
闊筋膜張肌
部位:大腿前外側,包在大腿闊筋膜鞘內。
止點:移行于髂脛束止于脛骨外側髁。
臀小肌損傷與彈響髖
彈響髖,又稱卡塔髖。關節外彈響稱Snapping hip,關節內彈響則稱為Clicking hip。目前對彈響髖認識尚有分歧,多數學者認為本病系髖關節在主動伸屈活動或進行時,髖后外方的纖維索狀物在大轉子往復滑動而引起(臀大肌前緣、髂脛束后緣或少數較長的闊筋膜張?。?。亦有學者認為髂腰肌肌腱在髂恥隆凸上往復滑動引起彈響。但在臨床中我們檢查彈響髖病人時發現,許多病人有這樣幾個值得注意的表現:(1)大轉子外方或髂腰肌止腱未能查到壓痛點或條索狀物;(2)髂脛束緊張試驗或腰大肌試驗陰性;(3)部分患者曾行股骨大轉子外側肌腱筋膜松解術,彈響依然存在;(4)彈響及跳動感在關節內,行走時多不明顯,下蹲后起立時多見,并伴有髂棘下疼痛;(5)查體時髂棘下至大轉子前緣走向可觸及粗條索狀物,髂棘前下緣后外側及大轉子前緣有深壓痛。通過解剖我們證實了髂前下棘外側至大轉子前緣這一部位條索狀物為損傷的臀小肌,極易誤診為其它疾病。 [pagebreak] 一、臀小肌的解剖學特點 1、臀小肌起于臀前線下方,髖臼上方的髖骨骨面,形成扁腱止于大轉子前緣及外上部,與臀中肌共同從上面復蓋髖關節。受L4——S1脊髓節段的臀上神經支配; 2、肢體下垂時,臀小肌與臀中肌共同起懸掛肌作用,能防止關節囊拉長及肢體墜落; 3、兩側下肢站立時,臀中肌、臀小肌能防止股骨頭自髖臼脫出。生物力學試驗證實,在身體強壯的成人,臀小肌的支持力約為142KG,臀中肌約為130KG。在所有朝上朝內的肌肉(恥狀肌、閉孔外肌、旋外肌、臀中肌、臀小肌)聯合支持力估計約為500KG,僅臀中肌、臀小肌約負擔一半以上支持力,其中臀小肌占到28%以上,故在站立時,臀小肌對髖臼的穩定起極為重要的作用。 4、臀小肌的主要作用是外展髖關節,同時前部纖維有內旋及前屈作用。在髖關節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等方向運動中,臀小肌與不同功能的肌肉組合起著數種不同的功能:(1)作為主要外展肌,與臀中肌共同作用,在闊筋膜張肌、梨狀肌、縫匠肌、閉孔內肌和臀大肌下部纖維協助下外展髖關節;(2)作為主要內旋肌,臀小肌與臀中肌前部纖維和闊筋膜張肌在協同力量較弱的半腱肌、半膜肌、髂腰肌部分纖維共同作用下內旋髖關節;(3)臀小肌與臀中肌共同協助最強大的臀大肌,可使數十公斤的整個下肢后伸并可抵抗可觀的重量;(4)作為協同肌,臀中、小肌后部纖維與恥骨肌和髂腰肌等在髖關節外旋中起穩定關節的對抗作用,但其肌力的合力遠小于梨狀肌、股方肌、閉孔內、外肌、上、下肌,故臨床上外旋畸形遠較內旋多見。 由此可見,臀小肌在穩定髖關節,懸吊下肢,參與外展,內旋、后伸時都有重要作用,容易受到損傷,而損傷后必然導致髖關節失穩,關節囊拉長,髖關節力平衡失調出現彈響。 二、髖關節的解剖學特點 1、髖關節運動:由于比喻作杠桿不能很好表現髖關節功能復雜性,故有人認為髖關節象一螺旋關節,其運動機制是螺旋擰緊式。 2、髖關節在伸直、內旋時交鎖,僅在半脫位下解除。股骨對縱向負重自然反應為內旋,內旋的交鎖借適當關節面而維持。內旋受髖關節周圍的韌帶所限制,在骨盆、股、脛骨之間,旋轉的主要管制是借肌肉相互作用。 3、髖關節不同運動中,股骨頭位置有很大差異,旁矢狀斷面表明,大腿伸直位時,股骨頭前部及下部一部分位于髖臼外,此時關節囊的前壁及髂腰肌腱強度緊張;在大腿屈曲時,肌骨頭的下半位于髖以外,此時關節囊的下壁、后壁與坐骨神經及臀肌均緊張。 4、髖臼呈倒置環形,約占球面2/3,周圍關節面部分為月狀面,呈馬蹄形,覆以軟骨,非關節面稱為髖臼窩,位于馬蹄形二臂之間,通常為移動性脂肪(哈氏腺)所占據,隨關節內壓力增長或減少,移動性脂肪在屈曲時被吸入,在伸直時又被擠出,以維持關節內壓力。 從上述臀小肌、髖關節解剖特點可以看出,在下蹲位起立過程中,髖關節因為負重作用內旋至膝關節伸直時,髖關節內旋扣緊,當有臀小肌損傷的病理性改變時,髖關節囊拉長,髖關節失穩呈外旋。上述過程內旋協同作用受阻,運動周期因髖呈外旋而延長,股骨頭運動滯后,移動性脂肪擠出受滯而引起瞬時髖關節內高壓,在最后完成內旋交鎖時,關節內發出彈響。
健身教練、瑜伽教練、脊骨神經醫生、物理治療師、按摩師等從事康復工作者,當然也包括有責任心的粉絲,拋開一切狹義思想,讓我們一起轉發和分享,一起傳播康復理念! 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平臺,我們也會在線解答一些康復問題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