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首先要想好把學校帶向何方
□
教育時報記者
楊磊
□
洛陽華洋國際學校校長
裴素青
做校長,她讓三所不同校情的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2007年,她“臨危受命”,調到瀕臨撤并、剛剛從廠礦學校移交過來的洛陽市第49中做校長。短短三年多時間,她讓學校起死回生,軟件、硬件建設均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從600多名學生發展到2000多名學生。2010年,在洛陽外國語學校處于最低谷的時候,她又受命擔任校長,在一本人數為0的基礎上,她用四年的時間,讓學校獲得洛陽市“高考優勝單位”“高中管理優秀單位”,從谷底重整旗鼓,再創輝煌。2012年,她又開始帶領華洋國際學校,用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豐富的辦學經驗讓這所新興的學校在高起點上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她有什么樣的治校“法寶”?有哪些一以貫之的辦學理念和思路?日前,教育時報記者對裴素青校長進行了采訪。 在自己的教育田地里種些什么 裴素青:我愛打一個比喻,辦學像農民種地一樣,我有了一塊地,是種玉米呢,還是種谷子呢?是間種呢,還是套種呢?你的種植特色是什么?這些要先想好。 我認為校長就是學校這塊田地的農夫,對于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要做到胸有成竹。簡單說,校長要做一個“明白人”:我要把學校帶到哪里去?學校有什么樣的頂層設計?制定清晰的辦學目標和規劃,這是校長帶好一所學校的首要任務。 與這個任務同樣重要的任務是,讓你成為教師、家長、學生中的一員,讓你的辦學思想有效落地。有的校長也很有理念、思路,但是光在空想,落實不了,校長你說你的,我做我的,理念實踐兩張皮。為什么?就是因為校長沒有站在他們中間,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3421工程”,抓住學校發展的核心動力 裴素青:不同的校情決定了學校不同的發展定位,但學校發展還是有一些共通的途徑。在多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我總結出了“3421工程”,即搭建3個平臺(學生成才的平臺、教師成功的平臺、學校發展的平臺),打造4支團隊(管理團隊、教師團隊、學生團隊、家長團隊),實現2個目標(創辦規范加特色的品牌學校、培養合格加特長的優秀學生),突出1個中心(培養文理兼長、外語突出、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優秀學生)。其中,“搭建3個平臺”“打造4支團隊”是辦學的具體途徑和舉措;“實現2個目標”是引領教師努力的辦學方向和共同愿景;“突出1個中心”是學校辦學理念的最終外顯成果。 教育時報:在4支團隊的打造中,您認為管理團隊起著怎樣的作用?您是如何與學校的中層管理者進行溝通的? 裴素青:毛主席有句話:“政策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我到任何一所學校,首先抓的就是管理團隊。 我在洛陽市學校中層干部培訓班做報告時,一開場就拋出兩個問題:你們為什么當中層干部?當中層干部和當一線老師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我的感覺是,我當特級教師、當名師,覺得自己很牛,校長都得“巴結”我。當中層后,感覺變成了“三孫子”:見到校長、局長,都得聽命令,有什么事情還得“求爺爺告奶奶”給老師們做工作,受夾板氣。雖然做中層很苦很累,但我認為,這是人生價值的一種實現。當然,如果當中層的目標就是當校長,當校長之后就是為了得點名利,千萬不要做中層,太累,我勸你趕快退下來當名師,這樣更自在。 我經常告訴學校的中層管理者,你就像前行隊伍中站在第一排的人——指令發出后,中層管理者走得快慢,決定了你所帶的年級組、處室整體走得快慢。如果你站著不走,或者“磨洋工”,后面的比你磨得還厲害,都能在那里打瞌睡,你叫都叫不起來。 打造學生團隊,成就現代公民 裴素青:面試的這些問題,并不是為了考查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健全的人格、豐富的情感、合作的能力,這些才是學校最看重的素養。華洋國際學校為學生形成這些素養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第一層面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激發學生廣泛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二個層面是開展校內系列活動。學校按照時間序列形成了六大文化節活動。比如在牡丹文化藝術節上,學校開展了“寫牡丹、唱牡丹、畫牡丹、頌牡丹”的系列活動。另外,學校還通過德育12個品格月活動,讓學生每個月重點培養一種作為現代公民所應具有的品格。 第三個層面是開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并進行課程化管理。學校先后組織學生進行了“磨礪之旅”——走進萬安山,愛心之旅——走進培智學校,勵志之旅——走進軍營和貧困山區,等等。今年2月,學校啟動了“探尋洛陽文化之旅”活動,分別到洛陽博物館、王鐸故里、漢光武帝陵、千唐志齋等地實地探訪洛陽的文化古跡,讓學生真正為洛陽這個城市、為自己是洛陽人而感到自豪。 在“3421工程”中,我辦學的最大“法寶”就是進行團隊建設,打造團隊文化,把中層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4支團隊凝聚在共同的文化愿景之下。因為人管人管一點,制度管人管一片,文化管人才能管全面。文化是入腦入心的,學校團隊達到一種文化認同的境界,師生們、家長們就會自覺自愿地往前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