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路志正臨證經驗 化痰息風止嗜睡多動 劉建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 王某,男,8歲,2011年1月10日初診。 主訴:嗜睡1年余。患兒嗜睡,多夢,弄舌,易急躁。興奮時全身乏力,納馨,大便日1次、成形,有時小便黃。近日外感,察其涕黃稠,口唇紅,舌體胖大,質暗紅,苔薄白膩,診其脈滑小數。 此為痰熱內擾、風邪內動使然,首當治以清熱化痰、息風止痙之劑。 方藥: 鉤藤12克(后下),金蟬花10克,炒蒺藜10克,赤白芍各10克,生山藥15克,玉竹10克,紫菀10克,枇杷葉10克,荷葉8克,生白術15克, 炒黃芩8克,炒枳實12克,連翹10克,甘草6克。14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藥后,夜寐易醒、不安,四肢多動,弄舌,易急躁,納馨,咽中不爽,大便成形,小便略黃;時見少痰,多夢。望其舌體腫,質淡,尖紅,苔薄根微黃,診其脈沉滑小數。 路志正認為此為痰熱內擾為主、夾有濕熱,當以升清降濁、清熱化痰、利濕和胃為治 。 方藥:竹茹12克,浙貝母10克(打),僵蠶12克,姜半夏12克,茯苓30克,炒枳實15克, 黃連10克,陳皮9克,郁金10克, 炒白術12克,夏枯草15克,連翹10克,婆羅子10克,青蒿12克,碧玉散20克。14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述服藥后諸癥稍有改變,膽怯,不安,弄舌,涕黃,咽中不爽,大便2日1次,偏干,小便微黃。望其舌體胖大,質暗紅,苔薄欠潤,診其脈沉細小數。 辨證為:清熱利濕過伐,則有傷陰之弊,臨證應根據疾病不同時期的病機變化靈活化裁,方收桴鼓之效。故上方去黃連、浙貝母、茯苓、碧玉散、青蒿清熱利濕之品,加炒黃芩10克,厚樸花6克,菖蒲10克,火麻仁12克,八月扎10克化濁利濕(潤便)之劑。此外,妙在將“炒白術”改為“生白術”12克,一防其燥性傷陰、二取其潤通之功。 共服24劑,水煎服,日1劑。 四診:黃涕多,痰難出,不喜面食,多夢,易急躁,納馨,大小便調,看電視時弄舌。望其舌體胖大,質淡紅,苔薄白,診其脈滑小數。上方略事化裁繼以清熱化痰、和胃理氣諸藥繼服。 方藥:菊花12克,金蟬花10克,僵蠶10克,炒黃芩8克,青蒿12克,蓮心5克,竹茹10克,砂仁6克(后下),姜半夏8克,前胡10克,炒枳實12克,赤茯苓30克,浙貝母8克(打),炒萊菔子12克。 共21劑,水煎服,日1劑。 五診:服藥后咽中不爽,夢多有改善,納馨,指背皮膚增厚,色暗,弄舌,易急躁,二便調。望其舌體胖大,質淡紅,苔薄欠潤,診其脈沉滑,尺弦滑。 上方去浙貝母、前胡、青蒿、竹茹,“茯苓”改“土茯苓”20克,菖蒲9克,郁金9克,厚樸花10克,陳皮6克,炒白術9克。共21劑,水煎服,日1劑。 六診:服藥后有所好轉,睡眠不安,多夢,在安靜的狀態下易入睡,易怒,弄舌,咽中不爽,有痰色白,易咳。近10日外感,流黃涕,納谷不馨,大便調。望其面色萎黃、舌質暗紅、少苔,診其脈細滑小數。 治法:輕清宣肺,和胃降逆。 方藥:荊芥穗12克,蟬蛻12克,炒蒺藜12克,牛蒡子12克,黃芩8克,枇杷葉12克,炒杏仁10克,僵蠶10克,黛蛤散8克(包),川貝母10克,薄荷8克(后下),炒三仙各12克,炒萊菔子10克,半夏曲12克,甘草6克,生姜1片,炒薏仁30克,竹瀝汁30毫升(分2次兌入)。 共14劑,水煎服,日1劑。 七診:家人復診時代述,服藥后諸癥皆減,囑其再進10劑善后。 按:嗜睡、多動證多屬痰濁蒙蔽清竅、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或痰濁內擾,或熱邪傷津耗液、風邪內動而然。熱邪、痰濁不清、則風動肢搖,故本案立升清降濁、清熱息風之法而收顯效。 路志正根據嗜睡、多動癥不同時期的病機變化,首診選用升清降濁、清熱化痰、息風止痙之劑;二診依據痰熱內擾夾有濕熱之病機,又佐以利濕和胃之治;三診路志正辨證后認為,清熱利濕過伐,則有傷陰之弊,臨證應根據疾病不同時期的病機變化靈活化裁,方不致誤。故去清熱利濕之品,加化濁利濕(潤便)之劑;四診隨機化裁又調以清熱化痰、和胃理氣諸藥。 最后,又據兼證以輕清宣肺,和胃降逆法收功。此案可以窺見國醫大師的立法、遣方、用藥之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