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醫學的數學原理(一) 中醫的發展出路,就在于屬性數學的基礎理論完善,因為,當前的中醫基礎教材,說不清楚陰陽五行具體的形理、性理與數理的關聯關系。而把五行與陰陽都具體物質化、器官化、組織化。其實,陰陽就是生命運動的景象,五行就是生命運動規律產生的八十一種變化景象的綜合控制體系。任何運動并不是完全自由的、隨機的,它必需在一個控制體系內有規律的進行。而任何運動規律的產生,都決定控制它的體系存在。自然數為什么是十進制?就是因為一元控制論的極限就是九宮。而陰陽九宮八十一變的最低控制體系,就是五行。中醫治病,就是利用五行控制規律對九九八十一變化體系進行控制與調解。而現在的中醫學理論則走進了物質相生、相克的片面認識論,失去了運動控制論的本色。目前,中醫在吃老祖宗留下的醫學經驗老本。而沒有對生命之形、生命之性、生命之數的認識理論、認識方法和實用醫術的一體一理化上的綜合認識,就根本沒有辦法繼承與創新。所以,發展中醫,不把重點放在基礎理論發展上是沒有出路的。 那么,現代人又對產生中醫學的基礎科學理論體系知識(如古數學、古天文學、古歷法學等)了解多少呢? 所以,對古中醫學的深入挖掘、重新探索和繼續發展的關鍵,就是對產生它的中國遠古科學理論體系的重新挖掘和重新認識。 我看不能!因為,“雜交”必竟只是人工干預下的自然選擇,而“轉基因”則純粹是人工控制下的人工選擇。“轉基因”的東西注定是沒有結果的! 因此,運用這個數學結構框架中的基礎理論,把太極、陰陽、三焦、四象、五行、六氣、七階、八卦、九宮具體數學公式化、定理化,恢復中醫藥學基礎理論源頭的科學性與數學本來面目,使中醫藥學躋身于國際科學前沿的重要領域。只有這樣,才能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以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為突破口,整合人類醫學的所有理論和成果,創立一個屬于全人類的真正意義上的整體醫學。 大樹參天必有根,江河萬里必有源!找不到大樹的根本,就不會知道大樹是如何參天。找不到江河的淵源,就不會知道江河為什么會流長。中醫基礎理論,找不到產生它的基礎科學理論體系,同樣也不會知道中醫學科學性的有無、是非、真偽,也不會進入中醫基礎理論所表達的有無、虛實、隱顯的境界,更無法理解中醫理論中的科學理念。 所以,沒有一個時空二合而一的數學坐標系統,根本無法中國鐘鼎文化時代的屬性科學是如何解決了時間與空間的統一認識的,也無法知道時空一體化認識的方法。 要想救活中醫學這棵參天大樹,“借尸還魂”的方法肯定也不行!因為,中西醫的理論,產生于不同的基礎科學理論體系。中西醫理論存在著根本的不同。 那么,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 那么,中國傳統科學與中醫學的產生之初,有這樣一個時空二合而一知識體系存在嗎?中醫學是在這樣一個知識體系上發展起來的證據何在? 同樣,我們仍然也可以找到鐘鼎文化科學理論的“活化石”和“活化石蛋”。它們就是產生在《周易》之前的中國遠古鐘鼎文化時代的干支歷法和中醫學。如果說中國的干支歷法是一個活的“化石”,那么,中醫學就是它的活的“化石蛋”。 1993年,美國宇航局發布的科研通訊說,美國天文學和海軍氣象部門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用超級計算機做傳統歷法的模擬實驗,觀察太陽系星球運動對地球的物理影響。他們發現,中國傳統歷法不但能足夠準確地記錄和預測10/12/60為單位的周期性天象變化,而且還記錄了并能預測到千年一遇的“七星會政”,即日月木火土金水七星在凌晨同一時刻,列隊出現在同一星座領域。由此可以斷定,在今天看也是很高明的中國傳統歷法,至少開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該通訊說,西方天文學界對這個問題之所以感興趣,是緣于一個歷史比較:在西方,緊跟著公元1345年出現“七星會政”天象之后,歐洲突然出現“黑死病”而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使歐洲居民對該天象充滿了恐懼感;而在中國,公元前10年左右就有了“七星會政”的記錄,并把那種天象看作是新千年周期的吉祥開端。當代天文物理學研究表明,太陽系星球的運動位置對地球生態系統確有規律性的影響。可是,中國古代居民如何發明了那種中長期觀測預測的原理方法、那是個偶然發現還是有意識的科研活動的結果,都還是個謎。 西方氣象學大師肖伯納曾主張西方國家采用中國傳統歷法。如今,在美國,作為人類和自然相處的基本知識的一部分,中國農歷已成為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內容,公共電視臺為普及農歷知識而編制播放了近百個左右的各種教育節目。此外,美國宇航局也著實認真研究了中國傳統歷法,將其作為天文學和氣象觀測的重要參考科技手段之一。美國政府花費了12年發行農歷生肖紀念郵票,標志著中國傳統歷法已經成為美國科技文化的一部分。 沒有一個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礎框架,絕不會產生如此應用數千年還依然精準的歷法。那么,對于這個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礎框架的內容和方法的挖掘研究和認識,在流傳下來的詞匯、語言、語境、文字、數字、……等多方面,肯定也會留下很多可以借鑒的內容與邏輯認識。現代考古學能通過一塊恐龍的骨骼化石還原成一條巨大的恐龍原形。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通這些過流傳至今的中國遠古傳統文化的“活化石”,重新認識產生了干支歷法與中醫學的遠古數學時空觀呢?
古中醫學的數學原理(二)生命的九宮三命論 現代科學認為,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所具有的特有現象。與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質形成自己的身體和繁殖后代,按照遺傳的特點,生長、發育運動,在環境變化時常表現出適應環境的能力。 但是,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的簡單堆砌,無法形成生命特征。所以,生命,不是物質的簡單堆砌。一個活生生的人去世了,它身上的物質一件也沒有少,其理化成分一樣也沒少,但是,命確沒有了! 那么,命是什么呢?它去哪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命的語境解釋有五個內容: 1、指動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性命,命脈,活命。 2、指生死過程之間的存在過程,稱為命相;或者指發展變化的趨向,稱為命運;或指生命時間長短與自然時間的周而復始之間形成的數字關系,稱為壽命。 3、上級對下級的指示:使命,奉命,遵命,命令。 4、給予(名稱等):命名,命題,命意。 5、指派,使用:命官,命器。 現代的很多字典中,把對“命相”和“命運”的解釋,標注為迷信。其實,主要原因是無法用現代科學理論來作出合理的解釋。當然,封建迷信文化中,也用“命相”來表達天命,認為一個人生來就注定的貧富、壽數和一切遭遇,都是上天注定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語境。但是,顯然,這些內容與對生命的科學探索問題距離太遠了。所以,它不屬于本文所涉及的探索范疇。 命,是指動植物的生活能力。那么,這種能力的產生來源應該是物質的,還是產生于生命世界自然的時空屬性體系的運動和變化的? 對一個植物或者一個動物來說,它需要物質的吐故納新,也需要自身物質的新陳代謝。但關鍵的問題是,生命具有周期性。即,任何生命都有它的生成,成長,成熟,繁衍,衰老,死亡的過程。可是,這個過程并不是由物質的簡單堆棧與組合就可以改變的。也就是說,在生命成長期需要的物質,并不能決定衰老期生命新陳代謝的屬性。如嬰兒需要吃奶才能長大,但是,到了六至八個月以后以,光靠吃奶,則不會健康成長;而到了成年,僅僅吃奶,就會嚴重營養不良;到了老年,過多吃奶則會造成肝臟的代謝負擔加重,導致“三高癥”,加速生命的結束。 那么,同樣的一種物質,為什么在生命的不同時段,會起到不同的作用呢? 這在現代科學所有分科科學“大爆炸”的知識體系中是尋找不到答案的! 命運與壽命,顯然是兩個不同的內容。命運是生命發展變化的趨向,有好、有壞,有順利、有挫折。但是,命運必需是一個生存著、活著的范圍。所以,它的發展變化只能局限在生克范疇之間。而壽命則不同,它是一個生死的界線。即,有壽則有命,無壽則無命。因此,命運必然在生克范圍之內,而壽命則是生與死的界限之中。 中華古醫學對生命的認識有如下幾個不同的角度: 1、自然與人之間的物質攝生關聯關系,稱為攝生,或稱生命; 2、生命屬性與自然屬性構成的關聯關系,稱為性命; 3、人的生命時間長短與自然時間的周而復始之間形成的數字關系,稱為壽命。 顯然,中國傳統醫學對生命的認識,并不是唯一角度認識產生的一個定式結果。而是以天地化生萬物為主線,匯聚了多視角的共同認識,形成了一個形、性、數綜合表達體系。 從時間角度來認識生命,任何生命都是先有誕命,而后一直發展到沒命。因此,壽命的有限性是生命的時間特征。與大自然中物質不滅的天長地久來比,物質的存在狀態是長期的、永恒的,而生命則是短期的、短暫的。所以,壽命表達的生命含意,是天地自然界中的物質存在狀態的長期穩定性,與生命軀體中的物質存在狀態的短期不穩定性。壽命的時限一到,壽終正寢,身體中的物質,就再也不具有生命屬性特征了。 從空間角度來認識生命,生命軀體具有自己的形、性、數的屬性結構形式。軀體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各種組織器官的結構形式,都是固定的一種產生模式。但是,這種固定的產生模式,仍然可以對其物質化認識。因為,生命終結之后,軀體中的物質仍然存在。而隨著生命消失的只有意識與反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生命的軀體在生命存在期間是一個心物合一的體系。而在生命停止后,軀體中的物質還在,與大自然中的物質理化成分沒有什么兩樣,組成生命的密碼DNA的結構還在。但是,生命確停止了。所以,軀體中的物質,不是生命的關鍵因素。 因此,物質既然不是構成生命的關鍵因素,那么,就應該從其它角度對生命來進行再認識。 古老的中醫學認為,構成生命的關鍵因素是精、氣、神,是屬于人類未知的范疇。但是,這個未知范疇在人類的知識相對論圓圈中,是可以通過已知圓圈的擴大而變成已知的。要想把未知變成已知,則必需建立一個已知與未知之間的相對關聯關系體系。通過已知與未知的相對、相反、相通、相變的認識程序與方法,把它轉換為已知的結構。也就是說,現在未知的東西,可以通過定己動巳、定巳動己的動定、定變、變通的屬性認識方法與屬性認識程序,在知識圓圈的擴大過程中,完全可以把它變成已知。所以,構成生命的關鍵因素是沒有具體的定義、沒有具體的概念的。因為,它完全屬于未知。 現代對生命的研究存在著多種假設。如超能力、超自然力、或者靈力等諸多的說法。但是,它們都是有具體定義和具體概念的。而且,在具體的理論中,都是起到決定性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這種假設,是假設了一個主導因素的存在。而對這個主導因素,因為存在無法認識性,所以,往往最后歸結為神或者上帝。 相反,古中醫學把構成生命關鍵因素的精、氣、神,只是作為生命起始的一個標志、生命初始中的一個狀態、生命過程中的一種原始結構形式,稱為元精、元氣、元神。 元者,首也,始也;元又通玄,混沌也,未知也。所以,元精、元氣、元神,為原始混沌未知的生命構成的關鍵因素。而且,只有通過相對論的知識圓圈擴大,才能把它變成已知。所以,沒有具體定義、沒有具體概念的元精、元氣、元神,只是未知事物的符號,僅僅是為了相對知識圓圈擴大過程中的順暢表達而已。它與現代科學中的假設經過邏輯推理之后如果成立的話,就必然成為規律或者真理的結果并不相同。精、氣、神,為古中醫學基礎理論中的生命三焦論。兩性相動謂之氣,兩性相變謂之精,兩性相通謂之神。氣動乃有運,精變乃有化,神通乃有達。 因此,古老的中醫學對生命的認識則是: (一)、生命運動過程中有明顯的形規律變化性。 生命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壯到老,無一不是形變化的一個過程。生命的全過程,是一個形變化的全息過程。這種形變化不僅存在于整個生命過程之中,而且,在生命的存在狀態之中,這種形變化無處不在。 盡管每個人的組織、器官的結構都是相似的,但是,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既存在彼此的相同,也存在彼此的千差萬別、形態不同。 生命之形的屬性特征有以下幾個特點: 1、非自主意識行為引發的形變化。如呼吸、心搏、血液循環、消化系統蠕動等。 2、病理行為引發的形變化。如抽筋、被動體位、角弓反張等。 3、條件反射引起的形變化。如強光閉眼、吃東西張嘴等。 4、自主意識支配發生的形變化。如走路、跑步、寫字、彈琴等。 當生命結束后,這些形變化的現象也隨之而結束或者停止。所以,可以說形變化是屬于構成生命的關鍵因素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具有從無形到有形,由小形到大形,由簡單的形變化到復雜的形變化,……;可以通過從胚胎到嬰兒,從幼兒到童年、青年、壯年、老年的具體形態清晰可辨;而且,喜怒哀樂皆需要通過形的變化來作出表達。 (二)、生命具有性別的特征,即性命。 生命軀體的雌雄性別的標志,雖然不能因為生命的結束而消失。但是,雌雄交合而繁衍生息,則是生命的主要屬性特征之一。沒有雌雄的交合,就沒有生命的繁衍。所以,構成生命的關鍵因素,不能是雌雄的軀體。而是雌雄交合的繁衍能力形成的關聯關系。這種關聯關系,是生命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同時產生了雌雄兩分的性存在特征,以及成熟后的雌雄交合的繁衍能力。 不僅如此,生命對聲、色、味屬性的分辨能力,對明暗、虛實、內外、冷熱等屬性現象的博物辨識能力,都來源于生命體對屬性客觀存在的感覺、感悟和感知。并且,人體還有能將這些屬性現象形成的感性認識,通過意識能力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特殊能力。而且,這種覺、悟、知,與生命的全部過程有其同步性。當生命結束的時候,這種屬性功能也隨之消失了。 (三)、生命具有其時間長短與自然時間的周而復始之間形成的數字關系,即壽命。 壽命,在中國語言的語境表達中,是有清晰的過程性與類別性。中國語言是符合組合學二項式定理原則的,具有數學的嚴格分類性與分步性。也就是說,在產生這些語言的時候,應該肯定已經產生了一個非常嚴謹的數學屬性邏輯知識體系。沒有這樣一個數學邏輯體系的存在,這樣的語境是很難如此博大精深的! 因此,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一個存在時間周期過程與變化過程的具體空間活體形貌(這個活體一定是一個具有生克屬性變化)的事物。生命是一個變化的具體空間,同時與時間的過程變化規律的周期是一致的。生命,是時空一體化共同諧調變化的一個特殊體系。 時間是空間的收斂,空間是時間的發散;時間是空間的發散,空間是時間的收斂。當空間與時間的收斂與發散二合而一在一個確定的范圍內運動抑揚、更相動薄的時候,生命就誕生了。時間與空間,收斂與發散,二合而一與一分為二。這種三焦變化過程在不超越限定的范疇的時候,時間與空間的相對運動抑揚與更相動薄變化的全程結構,就是中華古醫學對生命的最基礎認識。 而時間與空間的收斂與發散,超越了這個限定的范圍時候,無論你是二合而一還是一分為二,它都會促使生命現象走向衰弱甚至死亡。 這樣,就可以把生命表達成一個四象過程: 空間收斂,時間亦收斂; 空間發散,時間亦發散; 空間發散,時間收斂; 空間收斂,時間發散。 生命四象具有一分為二與二合而一的兩種變化關系。但是,它們卻都在一個體系內隨機進行著。如果用屬性符號模式來表達它,就是一個典型的時空八卦系統;如果用幾何形貌來表達它,就是三焦的運動抑揚、更相動薄。 因此,生命的認識,從屬性時空觀來認識它,可以劃分為時空八卦;用屬性幾何形貌觀來認識它,則是三焦的生克運動抑揚與更相動薄。 當代科學家霍金在研究了中西方人體圖之后說道:“中、西醫對人體的認識結果,畫在人體結構圖上,中醫人體圖上只有經絡而無肌肉;西醫人體圖上只有肌肉而無經絡,這兩個認識結果都是對的”。但是,他沒有發現,中西醫在對內臟的靜態形貌圖形認識上,并無大的差別。而從臟腑的動態關聯關系認識上,差別就巨大了。 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時空觀認識上的知識系統本原不同。即,是用心物兩分的絕對理念所產生的時空絕對分立的物質簡單堆砌的研究方法來認識生命,還是用心物合一而產生的屬性分合運動變化的時空統一觀的形、性、數一體化的研究方法來認識生命,則是中、西醫理論的分水嶺。 在中醫學的生命理論中,生命屬性的基礎原則,是屬性的相對、相反、相通、相變。生命屬性的最高法則,是對生命屬性的崇尚。也就是對個人來說,是生命;對世界來說,是自然。生命就是有始有終的自然,自然就是無始無終的生命。沒有自然就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就沒有自然。所以,萬物皆有命。 宇為無邊無際,宙為無始無終;世為有始有終,界為有邊有際。生命為:一生一世,一命一界。一個人的生命,只是生命世界中的一世一界。而生命世界,則是由每個生命都是一生一世、一命一界構成的自然數全息。 中國的自然數,是從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四象之數開始的。它展示出來的數字可數性,是活生生的生命集合,而不是孤物獨識的萬物。自然數是用來描述自然的,它描述的內容則是一生一世、一命一界。所以,與自然對應而產生的科學理論體系,首先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三生觀(生克、生死、生滅)與三世觀(世界、宇宙、自然),而后則是三焦三命論,九命一界的九宮之數:九九歸一。 顯然,中國的古數學,是建立在一個描述自然為己任的主導思想上發展起來的數學理論體系。它與西方數學有著本原上的起始不同、結構不同、認識方法與認識程序上的諸多不同。所以,中國的數學,并沒有正數、負數的變異,更不需要有理數、無理數、實數、虛數等改革;也不需要笛卡爾坐標系來表達數字的結構性。它只需要來源于自然,描述自然與表達自然的一致性。 所以,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自然數字一,在由孤物獨識進入格物致知的時候,就是一生二。即,兩個一生一世的生命,在二命一界的家庭中,第一個遇到的急需表達的問題就是性。性的雌雄,是中國自然數中的二。所以,兩個一生一世的結合為二,為一個家庭的誕生。二為性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易經》后老子對自然數的認識。其實,它的本原表達應該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代(世)。生命譜系的誕生,就是由三開始的。所以,雌雄之合為其宗,乃太極陰陽的原始之理。 自然數,是數字表達的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所以,自然數表達的內容是整個自然界中無窮無盡、多種多樣的概全整體總存在。自然數,與宇宙、世界等詞匯,具有等范疇的同義與不等范疇的差異。在對人類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連續、持續的表達中,從雌雄性關聯關系的起始,逐漸進入多人生人世、多命一界構成的人類社會性。所以,自然數也可以作為一種社會的結構性來研究人生人世哲學的數學工具。 隨著人類對自然世界認識的范疇擴大,自然數的應用從生命世界,擴展應用到非生命世界,即現代科學中所說的物質世界。而在中國遠古時候,則稱為:天地人體系,天地人物體系。一個是三焦論,一個是四象論。 通常,命屬于動植物生存、生活現象的特指:生命、性命、命運。從屬性認識上,命則有生、有性、有運。所以,它既是大自然規律所展示出來的一種定數,又是屬性發展變化的趨向。因此,任何生命都是大自然整體屬性命運的一部分;任何生命與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向都不能超越大自然中屬性運行的規律與規則。所以,命有三個內容,一是生,二是性,三是運。有生、有性、有運謂之命。也即,生象、性象、運象之合乃謂命。生命,應該由六個部分構成:大自然賦予的生命環境,自身構成的生命現象,大自然賦予的天性,自身具有的個性,大自然賦予的天數,自身變化的命數。 生命現象,在生命環境中雖然是獨立的,但是,天性與個性、天數與命數之間,則具有整體的不可分割性。 對于生命現象與生命環境,雖然可以通過物質與物質的結構關系進行物理或化學的量化描述。但是,生命中的屬性與屬性的類屬變化關系,則必需要屬性數字來進行表達。數與形的屬性結構關系,形成了內五行、外四象的屬性一體性。數的形體,雖有其相對獨立性,但數的屬性是一體結構性的。 生命屬性的一體結構性,分可為形、性、數三個不同的層面,合則是形、性、數的一體結構、運動和變化。生命的三個內容“生命、性命、壽命”,同樣具有結構性、運動性、變化性。即,生是生命運動的一種結構形式,而命則是表達這種存在狀態運動變化的一個完整過程。它起始于誕命,而結束于沒命。生命在這個階段的運動過程所展示出來的屬性內容,簡稱為命運。在這個命運過程中,它仍然存在著形、性、數的一體變化結構性。 生的屬性范疇表達,則比命的簡單過程性表達更具有屬性的狀態性與結構性。它不僅僅包括了攝生這樣一個簡單的過程,而且,還包括“本生”、“稟生”、“厝生”等多種不同的形、性、數一體化理論的表達。生命,只是形、性、數整體理論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具有誕命的起始與沒命的結束。所以,中醫學對生命的誕生認識,并不簡單的是出生或者產生,而同時也包括誕辰、誕序、誕性、誕質等多個屬性表達過程。所以,在生命存活期間,也稱“度命"。生命的過程,是可以通過數學的形、性、數一體化,理、法、術一理化作出體系性的解釋與說明的。而說明它的理論,則為九宮三命論。 三命論的內容是:性命,生命,壽命。性命是生命的屬性結構形式與存在狀態的表達,稱為人性;生命是生命變化形態形成的向、相、象屬性運動幾何的表達,稱為人生幾何;而壽命則是一種性數的表達,它表達了生命的或然率與概率之間的綜合變化規律性。 這樣,生命的屬性過程程序性,就是一個可以用形分析方法、性分析方法、數分析方法來共同認識的一個結構。三法一序的一體結構性,是生命可認識的具體方法與程序。 所以,古中醫學對生命的認識,是在應用中國古數學三焦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三命學說。而它的整體理論基礎框架,則是形、性、數一體化的屬性九宮之學。并且,用這個整體屬性認識框架,探索生命的形理、性理、數理,生理、生法、生術,命理,命法,命術。這樣,就形成了在生命的形、性、數與理、法、術六氣理論下,來研究生命范疇內的形、性、數變化與運動關聯關系的特殊內容。古中醫學的生命理論,是一個天地化生萬物之后的具體生命認識。生命存在的形、性、數運動抑揚與更相動薄,必需在生命的理、法、術整體框架內。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之形、生命之性、生命之數的存在前提。脫離這個前提,形、性、數的理論探索就會進入一個更大的范疇--------天地造化生命的未知領域。所以,中醫學不研究生命世界的本源問題,只研究生命存在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生命存在的研究方法體系,是八卦整體辯證分析法;生命存在狀態的屬性結構表達是九宮,六氣為八卦與九宮之通爾。 在這個認識層面上,生命屬性的形、性、數一體結構性應該是基礎原則,而生命屬性運動的規律與隨機的變化性則是最高法則。 綜上所述,中醫對于人體的認識是屬性的。而西醫對人體的認識則是物質的。 其實,物質與屬性是很難絕對劃分得開的。物質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實在、主觀虛在),屬性同樣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虛在、主觀實在)。物質可以通過人類的思維反映對它的存在進行認識(主觀虛在),屬性同樣也可以通過人類的思維反映對它的存在進行認識(主觀實在)。屬性是物質的特性與性質,物質具有屬性的結構性。 在常規范疇中,物質通常是可見的,但離開其屬性是不可感知的;而屬性通常是不可見的,但卻是可感知的。 屬性也是物質與物質產生的關聯關系的客觀存在。關聯關系再產生的關聯關系仍然還是屬性客觀存在。但是,這些客觀存在即不方便感悟,又不方便思維與定義。于是,遠古時代的中國人發明了壘石結繩記事之法,把物與物之間的關聯關系,通過繩子的結系關系,來作出表達。物,就變化成可系的石頭;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屬性),就變成了鏈接兩個石頭中間的繩子。這樣,無論物與物之間的關聯關系是可見的,還是不可見的,它都可以用一條繩子來表達兩端所系的石頭與石頭之間的客觀關系存在。也就是說,中國遠古的壘石結繩記事之法中的結繩記事,記的內容其實就是一種屬性(關系)的存在,記的就是一種屬性相關關聯關系(關聯關系的再關聯關系)的存在。 這種關聯關系的后繼相關性,具有可迭代性、可更替性、可輪回性。它的邏輯結構體系的最原始的結構形式,就是直觀邏輯體系、不直邏輯體系與存在邏輯體系、思維邏輯體系、判斷邏輯體系五個體系之間的六合結構整體。這個結構整體,就是中醫學認識人體生命邏輯的最基礎邏輯單元。而人體生命,則是更多屬性更替輪回產生的迭代組合結構整體。形成了虛實、表里、寒熱邏輯體系,臟腑、經絡、氣血邏輯體系,生克、乘侮、累及邏輯體系,標本、輕重、緩急邏輯體系,扶祛、通塞、斂散相術相略控制體系等等。 中醫學的生命屬性體系結構論,是建立在屬性數學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屬性邏輯理論基礎之上的。而只認識到它是一個整體論,卻無法從屬性數學的形、性、數一體化的綜合內容來認識它,無法從生命屬性體系結構論的角度來認識它,無法從屬性邏輯的角度來認識它,則是不可能正確認識人體生命,更不可能振興和發展中醫學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數學中的“太極、陰陽、三焦、四象、五行、六氣、七階、八卦、九宮”屬性結構理論,作為一種認識世界、認識宇宙、認識自然(也包括認識生命、認識人社會)的普適規律,表達的是認識方法的通用性,而不是內容的具體性。 天、地、人的形、性、數一體與理、法、術一理中,理有三部九宮:理有理形、理性、理數,法有法形、法性、法數,術有術形、術性、術數;而體也同樣有三部九宮:形有形理、形法、形術,性有性理、性法、性術,數有數理、數法、數術。 這是一個陰陽九宮(陰陽中有九宮)與九宮陰陽(九宮中有陰陽)的大系統。每個具體的門類中,都有自己的具體屬性定動、動變、變通法則與原理。而且,這些原理在層面與層面之間,具有溝通與鏈接的具體后繼性與連續性。用,可周而復始;定,而有向、相、象之態;動,而有變、通之勢;方,有標、本、輕、重、緩、急、通、塞八策;法,有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則。 古老的中醫學,是唯一應用中國遠古屬性數學部分原理而流傳至今的具體實用科學。但是,由于漫長的歷史文化阻隔,已經與產生它的母科學------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一條認識上的巨大鴻溝。
古中醫學的數學原理(三)古中醫學的屬性數理邏輯體系 “直觀”一詞,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不同的涵義。在康德哲學中,直觀(perceptual intuition)有兩種特殊的涵義:
①指“自在之物”作用于“自我”所引起的知覺和印象,康德稱之為“印象”或“經驗的直觀”,他認為這是后天得來的感性認識。
②指“自在之物”作用于“自我”之前就存在于“自我”之中的純粹的形式,即時間和空間,康德稱之為“純粹直觀”,或“先天的直觀”。他認為這是不依賴于經驗,并使“經驗的直觀”成為可能的基礎或前提。
在辯證唯物主義中,“直觀”一詞的涵義通常與感性認識同義,指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直接的、生動的反映。但在有些場合,“直觀”一詞也用來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缺陷,認為舊唯物主義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不了解認識的能動性,把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理解為消極的被動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稱這種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為直觀的反映論。
盡管西方哲學范疇內對直觀的概念眾說紛紜,但究其思想根源,均是來源于西方數學的形與數的量化關聯關系的認識。
如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說的“形缺數時難入微,數缺形時少直觀”。就是從形與數的量化關聯關系的角度認識直觀的。即,憑借幾何圖形的直觀性特點,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圖形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抽象思維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以期充分展現客觀存在的本質,幫助人們打開思維的大門,開啟智慧的鑰匙,突破認識上的難點。
中國古代數學認為,“萬物皆形,萬物皆性,萬物皆數”。即大自然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皆有其存在形式與屬性。存在的形式皆有其屬性,存在的屬性亦有其形式。存在的形式與屬性,以及存在形式的屬性,都是可以通過人類與生俱來的感悟與感知能力,獲得對屬性的存在形式(即屬性現象)的認得,繼而對其屬性存在形式的繼續屬性認知,形性的數字一體化的認識,形成對世界、宇宙、自然的形性數一體化知識和方法。并且,應用這個形性數一體化的知識和方法,再去重新認識和發現世界、宇宙、自然的無窮奧秘。所以,又有“萬形皆物,萬性皆物,萬數皆物”之說。然而,形、性、數是物亦非物,是理亦非理,實為溝通主客觀之間的方法學。
大自然客觀存在事物的形式與屬性,有直觀存在也有直觀不存在。直觀不存在的東西,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不存在,而是人類的感官認識能力有限所造成的。如白天太陽可以直觀看到,而到了夜晚則直觀不到。星星在白天直觀不到,而在夜晚則直觀可見。因此,我們把這種在直觀范疇內觀察不到的存在,稱為不直觀存在。直觀存在與不直觀存在之間,存在著相對、相反、相通、相變的陰陽辯證關系。
直觀存在,是可以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直觀存在的形式與屬性的直接感悟、感知,從而獲得感性認識。不直觀存在,可以通過直觀存在與不直觀存在之間存在的相對、相反、相通、相變的陰陽辯證關系而間接感悟、感知,從而獲得感性認識。大自然的存在有直觀有不直觀,人類的認識也就有直觀與不直觀的途徑和方法。
但是,人類感性認識獲得的僅僅是對客觀存在事物的“感性現象”的直接或間接的感悟、感知,而不是對客觀存在事物的“屬性現象”的認得。屬性現象,是需要按照屬性分類的原則(分析)才能獲得的屬性存在形式。而對屬性現象(即屬性存在形式)的繼續屬性認知以后,采用形、性、數一體化(歸納)的認識方法,才能獲得對客觀存在事物的整體知識。
顯然,在對客觀存在事物的直觀存在與不直觀存在的邏輯認識過程中,也必將產生直觀思維與不直思維、直觀判斷與不直判斷的兩個相對認識邏輯體系。三個體系之間,存在著直觀與不直觀的“存在→思維→判斷”的程序可操作性。
中國傳統的屬性邏輯體系,是由五個體系構成的一個六邏輯合一體系。我們稱這個邏輯體系,為屬性邏輯體系。如果把直觀體系與不直觀體系稱為橫,把存在體系、思維體系、判斷體系稱為豎,則可以看到,每一個邏輯,都是橫豎兩個體系交叉的產物。六個橫豎的交叉,是由二橫三豎(五)分別組合而成。這種兩橫行、三豎行構成六橫豎的邏輯體系形式,稱為五行六合屬性邏輯體系。
顯然,中國傳統的五行理論,是在表達陰陽(直觀與不直觀)和三焦(存在、思維、判斷)構成的五個不同結構體系。即:直觀體系、不直觀體系、存在體系、思維體系、判斷體系。中國傳統的六合理論,則是表達由五行體系構成的一個陰陽合三焦的六邏輯合一體系。即:直觀存在邏輯、不直觀存在邏輯,直觀思維邏輯、不直觀思維邏輯,直觀判斷邏輯、不直觀判斷邏輯。
如,向、相、象的三維結構形式,是由六向、三相構成的一種象結構。上下、東西、南北,是大自然中客觀存在的一種象結構定式,是一種直觀的存在。上下、左右、前后,是人類主觀形成的一種象結構定式,也是一種直觀存在。但是,這種直觀存在,是以人的意識存在而存在的。即,人只要活著,這種定式就存在;如果人的生命消失了,那么,這種依賴于人類主觀意識的直觀的存在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相對于上下、東西、南北而言,這個系統是一個思維邏輯的存在;而判斷自己的前后、左右,究竟是與東南西北哪個方向相互對應,則是通常所說的判斷邏輯應用。
如果把東南西北定義為直觀的存在體系,把前后左右定義為不直觀的存在體系。那么,直觀存在體系是大自然中的客觀存在,而不直觀存在體系是人類意識中的主觀存在。客觀存在具有不變化性,即靜;而主觀存在則具有可變化性,即動。在此基礎上,可以在一個動靜認識層面(定巳動己)上來研究客觀與主觀。即,客觀是穩定的靜,主觀是變化的動。因此,就產生了主動而客靜的新直觀存在邏輯。由于新的直觀存在邏輯產生的原因,通過定己動巳,同樣又會產生一個新的不直觀存在邏輯:即主觀靜,客觀動。新產生的直觀存在與不直觀存在的邏輯內容,又產生了新的直觀存在與不直觀存在邏輯體系。所以,直觀存在邏輯與不直存在邏輯的體系結構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互為標本陰陽,隨著屬性研究對象的不同,在不斷的更新與變化。
屬性的變化雖然是無窮無盡的,但兩橫三豎的五個體系之間的關系所產生的六合結構框架是不變的。即,變化的僅僅是具體的屬性內容,不變的是結構的框架。
五行六合屬性邏輯體系的結構框架,分為直觀體系與不直觀體系。其中,直觀體系中的三個橫豎邏輯(直觀存在邏輯、直觀思維邏輯、直觀判斷邏輯),經過三迭代之后,恰恰就是三維坐標的結構原型。相對上下、東西、南北直觀存在屬性結構體系而言,它存在一個對之相對的上下、左右、前后動態不直觀存在屬性結構變化體系。因為,五行六合屬性邏輯體系不僅僅只有一個三維結構坐標框架,而且,還可以把三維結構坐標框架一分為二,一個是表達直觀邏輯,一個是表達不直邏輯。所以,所有的數學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屬性邏輯框架上進行表達與分析。
而西方數學的笛卡爾三維數學坐標系則沒有這個相對的變化與運動的邏輯體系存在。所以,它表示位移,就不能描述象;描述象,就不能再表達象的運動。其對相對性表達能力的欠缺,促使它無法進入對屬性問題與隨機性、離散性問題的研究領域。所以,這部分只能分離出來分門別類的建立新的學科。
因此,笛卡爾三維數學坐標系只能稱為是一個孤系獨識的直觀存在邏輯系統。這個系統內所產生的精確計算結果,肯定不能對不直觀邏輯體系的離散問題與隨機問題進行精準的數學表達,也肯定不能直接用于量變引起質變的屬性確定,更不能用于人類思維的直接判斷,只能部分進入思維邏輯體系。所以,學習西方數學越高深的人,公理智商雖然越高,但隨機判斷的能力卻越差,發明和創新的能力則越差,則會出現高數低能的現象。而恰恰相反,屬性數學學的越好,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越強,公理的規范邏輯越淡泊,全息思維、全息判斷的能力越強,發明和創新的能力就越強。
西方數學中解出一道難題,有很多時候,找不到具體的應用場合。因為它受公理條件的約束,必需先找到適用它的已知條件與公理條件的嚴格符合。所以,西方數學的公式,都必需經過物理學或化學具體定義之后,才能成為定理與定律而在具體分科中使用。
而屬性數學則不同,只要對一個數學問題作出了具體的屬性解之后,就可以應用于所有不同學科的同等層面條件下的屬性問題。并且,成為屬性邏輯結構框架中的定律,廣泛的應用在所有同類屬性問題中的具體思維和具體判斷之中。如單盲定律,就是一個萬有陰陽邏輯體系中的可以隨機應用的范例。即,只要是在三級屬性迭代問題中就可以隨機應用的范例。
客觀存在范疇中的有無、正反、異同屬性三迭代,與主觀思維領域中的肯定與否定、正確與錯誤、規律與隨機屬性三迭代,就構成了客觀存在邏輯體系與主觀思維邏輯體系之間的陰陽邏輯體系關系。研究客觀存在與主觀思維之間的陰陽理論,就是在尋找一種客觀存在與主觀思維的全息對應的關系。客觀存在的邏輯全息與主觀思維的邏輯全息,形成了一個陰陽邏輯體系。這個體系,可以作為分析客觀存在與主觀意識之間的認識論與方法論。而這個方法論與認識論是一個體系結構的整體,是一個屬性三迭代構成的體系。只是由于客觀存在的屬性三迭代與主觀思維的屬性三迭代之間的內容不同,形成了同構(屬性三迭代)、異性(一陰一陽)的兩個客體而已。主客觀二合而一形成的綜合判斷結果,才是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整體體系結構的方法論與認識論。
古老的中醫學,就是應用這樣一個整體體系結構的方法論與認識論得到的一個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中的陰陽,是一對屬性變化的邏輯符號。在客觀存在的生命體范疇,表達的是虛實、表里、寒熱的屬性三迭代邏輯體系;在辯證思維領域,表達的是的正邪、標本、緩急屬性三迭代邏輯體系。兩個體系二合而一產生的判斷結果體系,就是中醫學的八綱整體結構的方法論與認識論。
而失去了這個整體體系結構的方法論與認識論,中醫學也只能是一種經驗醫學,只能是對古代先人總結出來的經驗照搬照用。
中醫學對人體生命的研究,不僅僅依賴直觀存在邏輯、直觀思維邏輯、直觀判斷邏輯,而且,還依據不直觀存在邏輯、不直觀思維邏輯、不直觀判斷邏輯。并應用了中國古代數學中的屬性數理迭代定律:五行定律、六合定律。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是把人體生命看成是一種生命屬性結構,是一種生命屬性結構體。在這個生命結構體中,各種體制縱橫交錯,運動不息,變化不止。
所以,中醫學的振興與發展,首先要完善自己的屬性數理邏輯體系,從根本上解決方法論與認識論與現代科學認識論與方法論之間的差異與差距,從數學、邏輯學兩個基本學科來完備自己。只有這樣,中醫學的發展才可以暢通無阻,就可以長驅直入的進入生命科學的本質研究。
古老的中醫學,是不問組成人體生命的本原物質的本質是什么,而只是從直觀邏輯(眼前和當下)為研究問題的原點,用虛實、表里、寒熱屬性三迭代為生命研究的起始。使用屬性更替法與屬性輪回法,創建了直觀邏輯與不直邏輯的相對、相反、相通、相變的多層面邏輯結構框架體系,分別來分辨人生命體的形貌與屬性的關系。重點在于研究生命形貌的屬性結構形式而不是具體形貌本身(因為形貌千變萬化卻不離屬性其中)。中醫學把人體中具有關聯關系的形貌按其屬性結構等級分成向、相、象三個不同認識層面。然后,用臟腑、經絡、氣血六大類關聯關系,把它們系在一個直觀與不直觀相對的邏輯體系中,形成生命象理邏輯結構體系。然后,用虛實、表里、寒熱六大關聯關系,把這些系在象與象之間的關聯關系再相,系在一起,又建立了一個屬性辯證邏輯的新體系。并且,采用屬性更替法則、屬性輪回法則,再創建一個生克、累及、乘悔屬性邏輯層面;在這個層面之上,再建立正邪、標本、緩急屬性邏輯層面;……。使陰陽、有無、是非在單盲判斷層面,可以自由通用于所有層面的邏輯思維與邏輯判斷之中。然后,通過相術相略,對生命現象的標象、本象得到最準確的屬性本質認識。最后通過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屬性邏輯框架體系,采取扶祛、通塞、斂散等不同的治療方法。
因此,古中醫基礎理論體系,是在一個嚴格屬性數理邏輯結構的框架中,非常有秩序產生的。
中醫學,就是研究生命與自然之間、客觀存在與主觀意識之間關聯關系的學問,就是研究這種關聯關系形成的運動形式(主動與被動)之間變化關聯關系的學問,是研究自然體系、生命體系之間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誰主宰誰、誰被誰主宰的問題。簡單來說,中醫學研究的就是生命與自然之間的屬性結構關系主體----“三主”問題。即,主觀與客觀、主動與被動、主宰與被主宰的“三主”屬性迭代問題。它所展示的內容,正是生命與自然之間的(陰陽)相術關系。
中醫學基礎理論,是建立在“三主”屬性問題體系體制上的人類醫學。所以,它重點研究的問題是自然與人體生命之間的關系,即,大自然中風濕燥暑寒的外因,與人體意識之喜怒哀思悲恐驚的內因之間的“三主”辯證關系。把主觀與客觀、主動與被動、主宰與不宰作為研究內因為外因變化規律的標本。所以,中醫學更強調人的生活環境,更強調人的生活質量。中醫在研究疾病的同時,兼顧研究客觀的環境變化,同時照顧人體主觀內在的因素變化;兼顧研究主動與被動之間變化規律的認識探索;兼顧主宰與不宰之間的方法探索。形成了修身養性、飲食調理、導引健身、……等多種與疾病作斗爭的方法與經驗。中醫學的理念根本,是在尋求與自然協調的養性與防御疾病內容上,就是在尋求主觀與客觀的和諧、主動與被動的順應、主宰與不宰的辯證統一。
而研究主觀與客觀、主動與被動、主宰與不宰之間的體系體制控制理論,則是中醫學的基本方向。
所以,它形成了虛實、表里、寒熱的陰陽辯證體系,臟腑、經絡、氣血的營衛生理結構體系,正邪、生克、乘侮的健康與疾病的辯證邏輯,盈虧、緩急、強弱的陰陽辯證方法,扶祛、通塞、斂散的治則體系,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的治法體系,……。
綜上所述,中醫學的基礎理念,是建立在陰陽、有無、是非屬性三迭代體系基礎上的生命屬性結構體系體制大系。所以,它可以在每個體系體制控制過程中,使用相術的相略來進行它的單盲判斷與推理研究。古老的中醫學,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屬性理論結構的楷模,是中國傳統屬性文化的杰作。只是由于封建文化的壟斷與阻隔,使中國人自己對這個體系的認識已經殘缺不全了。尤其是基礎屬性邏輯理論的殘缺,使中醫學陷入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邏輯尷尬處境之中。 作者:周青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