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書法作品的章法 章法又稱布白,是指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對一幅作品如何進行整體安排,對每一個局部如何進行整體處理的方法。它涉及到處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照顧關系。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一筆之誤,一字之差,都會影響全篇的效果。所謂“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不僅對一個字的結構來說是如此,就是對整幅作品來說也是一樣的。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余見米癡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為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可見章法的重要性。 一幅書法作品猶如一幅畫,有色之處是畫,無色之處也是畫;同理,有字處有結構,無字處也有結構。有字之處,謂之“黑”,無字之處,謂之“白”,處理好通篇黑白關系,是章法之要旨。清包世臣《藝舟雙揖·鄧石如傳》云:“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道出了對一幅書法作品的黑與白,虛與實的藝術處理方法。如果不懂得處理“黑白”關系,不懂得“集眾字而成篇”,即使單個字處理得很好,但通篇觀之,也會雜亂無章,缺乏韻味。 作為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通常由正文、落款、鈐印構成,三者合一,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對具體的要求分述如下: (一)正文 正文,是一幅書法作品的主體部分,也是章法處理的關鍵部分,即創(chuàng)作者對所選擇的文字內容的書寫,是作品的主體部分,按照一般的習慣,欣賞書法要讀,這就要求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的書寫符合識讀序列,于是行、列隨之建立。行列布白方法大致有三種形式: 有行有列法:通篇豎成行、橫成列,是最嚴整的序列樣式,其特點是整齊、大方、勻稱和清晰,給人一種整齊美。它幾乎像閱兵式行進的方陣,前后左右都必須保持在縱橫的直線上,步伐整齊,精神抖擻,書寫時,每個字的中心要對正,不能偏高偏低,偏左偏右。寫楷書、隸書、篆書要求工整的實用性文字,適合這種形式。這種嚴整的章法創(chuàng)造出高度秩序感,帶著十足的工匠氣息,因而擺布、安排、制作之嫌是難以克服的。初學分布的人,需要從規(guī)矩入手,應首先掌握這種布局形式。但在習作中要努力排除“匠氣”,一刻也不放松自然法則的投入,以及情感、思緒的宣泄。自然和嚴整在有行有列法則的布局中,不是矛盾地存在著,而是相依的整體,即嚴整要在自然的和諧中建立,自然的和諧要從嚴整的秩序中表現(xiàn)出來。如果矛盾地、孤立地認識二者的關系,將導致“狀如算子”,便不是書。 有行無列法:簡單地說,就是豎成行、橫無列的布局形式。這種分布注意的是行氣的貫通而有活力。書寫時應遵循文字結構和運筆的規(guī)律,根據筆性自然地向中心左右偏離,使行的垂直中心左右偏離,在運動中求得重心的統(tǒng)一,構成這樣的行氣才是散列的行氣應守的原則。一篇數行,每行的波動不但要考慮本行的偃仰向背,而且要照顧與它行的關系,尤其注意與相鄰行的錯落,力求做到左右顧盼、避讓有致。有行無列法整齊而有變化,使人輕松愉快,適合各種書體,行、草書尤為多用。這種分布是古今書法創(chuàng)作的主要形式。 無行無列法:就是指作品的分間布白縱不成行,橫不成列,上下左右,錯落有致,渾然天成。這種形式主要出現(xiàn)于古代一些書法遺跡中,因為先秦以前的文字,其形態(tài)直接取材于自然,頗具天趣,尚沒有注意到縱橫的排列。后來在草書的創(chuàng)作中,也有采用這種形式的。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無行無列是視覺的錯覺,如果按照識讀序列,或豎成行,或橫成列,縱橫關系呈現(xiàn)一片迷亂,神秘得令人難以捉摸,有如亂石鋪街,字形大小參差錯落,變化多姿,渾然一體。這種形式不是事先可以用尺寸觀念來度量,而是修養(yǎng)有素的人在即興狀態(tài)下來進行的。書寫時通常精神興奮,甚至得意忘形,無拘無束,可以盡情揮灑,唯求自然的契合,所以,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只宜觀賞,實用價值不大,初學者更是難以把握。象鄭板橋的許多作品都是這種分布,另外,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也是這種分布。 (二)落款 落款是中國書畫的一個特點,又稱款識和題款。最初為了實用的需要而產生,意在說明正文的出處、饋贈的對象,作者的姓名、籍貫,創(chuàng)作的地點、時間,以及抒發(fā)創(chuàng)作感受等等。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已經成為書法作品藝術內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整幅章法中起著補充、協(xié)調、映襯的作用。落款雖然不是作品的主要部分,但款識安排合宜于否,直接影響著作品整體的藝術效果。古人謂之:“妙款一字抵千金。”款字往往又能反映作者的藝術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水平,所以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不僅講究作品的正文布局,落款方面也要下工夫。 落款可分為單款、雙款、窮款三種。 “單款”是指署上書寫者的姓名,或再加上正文的出處,書寫的時間、地點以至原因等。 “雙款”包括上下款,通常上款寫贈送對象的名字和稱呼,常常帶上謙詞,謙詞根據作者與贈送對象的關系而有所區(qū)別:上級以及平級可以用如“雅正、法正、教正、正之、正腕、雅屬、惠存”之類,下級則可以用“勉、雅屬、存念”等等;下款則落上自己的姓名、書寫時間和地點等等。 如只落姓名,則叫“窮款”,如果作品所剩空間有限,甚至不落款,蓋印即可,也叫“窮款”。 一幅作品究竟是用單款、雙款還是窮款應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沒有固定格式。如創(chuàng)作對聯(lián)時。可落窮款,可落單款也可落雙款;如是長聯(lián),應落雙款,上下款應落于形成龍門式的上下聯(lián)末行。如果是條幅、中堂、斗方、扇面的上下款,一般都應落于正文之后,款字少應接在正文之下,款字多則另行落之,少則一行,多則數行。這根據不同的幅式來選擇落款的位置,可使整幅作品增色不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