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嚴復漫步過的土地上反思他思考過的中國
在英國旅游期間,專程前往倫敦的格林威治。格林威治以其天文臺及世界標準時間聞名于世。天文臺位于小山丘上,山下則是前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皇家海軍學院現已經搬遷到泰晤士河入海口的樸次茅斯市,前皇家海軍學院的校舍,一部分被格林威治大學接管;還有一部分是如今的英國海事博物館。
以前的軍艦噸位小,為了安全,軍港多建在內河深處,沿著內河向下游航行才入海。皇家海軍學院的正門外是泰晤士河的碼頭,它表明當年來這里必須乘船,河對面則是世界大都會倫敦。
當自己踏進皇家海軍學院校址,站在宏偉的古建筑群旁時,腦海中立刻浮現出100多年前曾經在這里學習并生活過的中國人的身影,中國近代海軍的幾個精英人物,嚴復、薩鎮冰、劉步蟾、葉祖珪等,他們受大清政府委派曾在這里度過了兩年的留學時光。托中國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之福,作為一個中國老百姓,我如今也能自費從萬里之外來到這里觀光旅游,漫步在當年留英學生漫步過的土地上。
100多年前,留著辮子的中國年輕人在這里學習;100多年之后,大清帝國消亡,帝國海軍的軍艦也早已化為島礁,但沒有登艦打仗的嚴復的思想,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依然鮮活。嚴復當年在這里留學時,他不單努力學習航海方面的知識,還對航海背后、也就是英國何以成為世界強國充滿好奇。他盡可能地深入到英國社會中的各個角落,觀察英國及英國人,反思中國。
他對英國之強歸納了以下幾點。一、英國人筋骨強,二、敬業、專業,三、講求實際,不矯情。
嚴復年代在大英帝國,中國人除了幾個盤辮子的公派留學生、外交官之外,恐怕就是人數不多的苦力了。如今的中國遠比100多年前的嚴復時代強盛了許多,無論是倫敦街頭還是格林威治,到處可以看到中國游客的身影。中國國力強了,中國人的口袋鼓了,造成到西洋看西洋景的中國游客人數增加了。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一下中國人,就會發現嚴復曾批評過的“中國病”依然困擾著今天的中國人。
首先,中國有十三億人,而英國僅六千萬,但這六千萬人很有干勁。
到達格林威治的那天早晨,陽光明媚但氣溫很低,可在山上、山下,隨處可見英國人健身的身影。有沿著山路跑步的;還有在草地上打橄欖球、踢足球的,還有騎自行車鍛煉的。
在皇家海軍學院正門外的不遠處,看到許多匆忙騎自行車的人都消失在位于河邊的一棟建筑物中,不解,專程進入觀看。原來這里有一個豎井,電梯下到底,連通著一個穿越泰晤士河的地下隧道,許多騎車人,他們要騎自行車進入倫敦市區,建筑物外的金屬銘牌上的文字表明,該隧道建于1902年。上百年的建筑,如今依然在使用。
相比中國,如今騎自行車上班的人被譏為窮人,而跑步去上班的人幾乎沒看到過,不少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只想自己家有幾輛大排量路虎,外加幾臺奔馳越野,用開著豪車出門的方式,顯現自己的“成功身份”。對于自己身體內部有“幾高”,那只有自己清楚了。
在格林威治天文臺內外也看到許多中國觀光客。
天文臺的展館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免費,它展示英國近代的天文、地理、航海成就,文圖并茂,還有許多做工精良的天文、航海器具。另外一部分主要在室外,就是地上的一條金屬線,這條學名為“子午線”的線,為了醒目,用不銹鋼制成,這里沒有什么文字介紹,但這條線是看點,許多人聚集在這里,就是要以該線為背景,照一張像,這個展區要收費。
英國人在這里劃了一條線,就將地球“一分為二”,好似英國人拿刀切西瓜,英國人一刀下去,將地球“劈”成南半球和北半球兩個部分。其實,只要知道地球是圓的,從這里劈開與從天安門廣場劈開都一樣,在我宿舍里畫條線,將房間分為南北兩邊,同樣可以作為南半球、北半球的分界線,它理論上成立,但實際上無人認可則不成立。分割南北半球的這條線,不在其他地方而在英國的格林威治,正表明全世界都承認英國是權威,當時的英國具有強大的科技及工業能力,這條線劃在英國才大家才接受并認可。
他們將360度的圓形地球用24除盡,由此劃分出24小時的時區,制定了格林威治世界標準時間。當中國的貴族們遛鳥、斗蛐蛐、聽戲、喝茶的時候,英國的貴族們研究如何讓英國的疆域不斷擴大,如何使自己成為世界強國。
經歷了幾百年風雨的房子至今仍完好,且沒有一棟式樣重復,各具特色又功能齊全,經濟實用。幾百年前的鐘表至今還在準確無誤地報時。
中國游客對免費展館多無太大興趣,大家的興趣都集中在收費的那部分上,腳跨地球經線照相上。
山下的海事博物館也免費,布展相當專業,與航海相關的,無論巨細,都有介紹。最初的海船多要借用風力,風帆船上要用各種不同粗細、不同材質、不同用途的繩子,它們打結的方式方法都很有講究,博物館中連這個都有詳盡的介紹。
博物館中鮮見黑頭發、黃皮膚的面孔,與倫敦的購物街、騎士橋街、哈羅德百貨商場、英國的巴寶莉名品專賣店等地中國游客云集形成強大反差。巴寶莉專賣店好似巨大的磁鐵,將中國游客都吸引走了。
海事博物館展出了當年英國水手的“工作服”,看了它們我才搞懂什么叫水兵呢、水兵服、水兵藍。水手在寒冷的海上作業,風浪大,還時常有雨,因此衣服的作料多是厚呢子,帽子也與衣服一體。扣子用牛角制成,而扣搭子用牛皮或繩子,方便凍僵的手指解系。深色是為了耐臟,口袋深并結實是為了方便放各種工具。水兵呢大衣上沒有多余的裝飾,一切都是為了實用。
巴寶莉專賣店為呢子大衣精選的廣告詞是“盡顯貴族風范”,而當我看到這些所謂“盡顯貴族風范”的呢子大衣前身就是水手們的“工作服”時,興奮程度遠超過自己買一件動輒上萬人民幣的“巴寶莉”名牌呢子衣服,感覺遠比把那件衣服套在自己身上還甜蜜。
日不落帝國沒了,但英國人的務實精神仍在。6千萬人的國家,據說每年到訪英國的外國游客就多達6千萬,平均每個人接待一個外國游客。帶著禮帽的門童為你叫出租車,系者領結的服務員讓你享受英式下午茶,商店的人陪著你試鞋,賣羊毛圍巾的服務員為你準備鏡子,還有各個博物館、景點的人員為你提供各種咨詢服務,所有這一切,都是通過誠實勞動從游客的口袋里掏出英鎊。
“日不落帝國”的繼承人都可以放下身架,把游客“伺候”得像貴族一樣,相比之下,中國人口袋里才剛有幾個錢就要“扮富”,在倫敦只知道拼命地買、買、買。英國的不少廁所要收費,但許多博物館卻免費,英國“抓小放大”思維,值得中國人深思,如何讓更多的中國人富裕,讓下一代、下下一代也能過上好日子,這才是中國應該向英國學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