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父母年輕時的模樣,是我最遺憾的事之一。 對于自己的青春歷程,我們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作為自己生命里的主角,我們親身經歷過關于自己的大大小小事。 那么,對于最關心我們的人——父母的青春,我們卻知之甚少。 我翻遍了所有的照片,都找不到父親年輕時候的,去奶奶家尋也無果,自打有記憶起,父親便是一副中年發福的模樣,隱約記得很久以前,父親身材偏瘦,沒有啤酒肚,跟如今的形象完全不搭邊。 曾經棱角分明的青年,在生活的奔波勞碌中,被無聲無息地改變了全貌,像是一種對既定安排的遵從,圓潤了,認命了,隨意了,無所謂了,得不到,不甘,但為了生存,只能咽下苦水,忍氣吞聲地活著。 那首《老男孩》,唱出了多少不如意男人的無奈和心酸。 歲月帶給女性的謎底遠遠比男性更有吸引力,它辣手花摧花般,把一個如花似玉的女人變得垂垂老矣。在女性身上,我們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特別是農村的母親。 倘若有證據——照片,我們可以得到最直接的答案,直觀地看到母親的以前,就如我們走過的每一個階段,然而,這樣也可讓我們一下子面對最殘酷的事實,預見到自己將來可能的模樣。 我找到了母親嫁給父親時從外公家帶來的十六歲照片,白襯衫,黑褲子,留著波波頭,清純可人。另有一張二十七歲的,她抱著出生不久的弟弟,留著碎發,多了幾分歲月打磨后的剛毅,嫁作人婦八年,樣子不再年輕。 對母親年輕時容貌的印象,就只能從這兩張照片上獲得,但那只是她某個瞬間的定格,代表不了她的整體面貌。 小時候,無知而好奇的目光,即使無數次從父母臉上掃過,但很快又被周圍的其他事物牽引走,浮光掠影般的不經意,又如何記得? 老,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須通過跨度大的歲月對比才看得出來,然而,漫漫人生路,往往只顧得艱辛和無奈,從而忽略了那些微妙的變化,等量變引起質變,才發現韶華遠逝,再也無法挽回。 當我留戀過去,為剛剛走過的青少年時期哀悼,不由得想到父母年輕時的歲月,并努力回憶他們那時候的樣子,卻發現,模糊了,記不起來……老去,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但記住父母年輕時的樣子,只要我們小時候稍微留意一些,卻不難辦到。可是,幼時誰又有這樣的心思呢?甚至于,連“時光”這個概念都不知道。 年輕時的日子,仿若一片肥厚的綠葉,晶瑩得一眼看穿,生機盎然,剔透晶瑩。我們的父母,卻在一天天的奔波中身形勞頓,年華逐漸地被榨干。 多想記憶起父母年輕時的樣子,在記憶里為他們挽留一些東西。誰也不愿老去?只是多少人,在對生活的隱忍里,追憶的話,再也說不出口。 后記 我們的下一代,怕也是記不住我們的模樣吧?然而,大體傳承,親情相遞,血濃于水,才是根本,模樣,不過是一種感慨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