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武及實戰對打中,難免會發生傷殘甚至休克的事情。如何及時地解救則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少林武功的顯著特點之一,不僅在于它武技超絕,在實戰中能即刻制對方于傷、于殘、于死亡,而且還在于它有一套自救及解救他人的秘方。
所謂解穴,是根據人體的生理規律和所受傷的部位,用不同的手法,使受傷者的身體由表及里開通血道、掃除閉塞,解除被點擊后所造成的機能失常現象,使受傷者從痛苦和危險中解除出來,從而達到救死扶傷的目的。解穴手法一般分為氣功點解和按摩解穴兩種。
解點傷致暈(假死)
(1)體位:傷者直坐或仰臥,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百會、目窗、人中、合谷、涌泉、十宣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百會穴需要按壓5—10分鐘,將自己的內氣由此穴傳導給點傷者,從而使傷者體內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可使傷者立即復醒還陽。
1、 解點傷不語
(1)體位:傷者直坐或仰臥,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少商、前頂、膻中、人中、啞門、合谷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3、解點傷不省人事
(1)體位:傷者向右側臥,身體自然成弓形,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中沖、合谷、百會、人中、大敦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4、解點傷腦脈痛
(1)體位:傷者直坐,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上星、百會、風池、頭維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5、解點傷閉氣耳鳴
(1)體位:傷者直坐或仰臥,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合谷、膻中、聽宮、聽會、翳風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6、解點傷氣急欲絕
(1)體位:傷者仰臥,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膻中、肺俞、神門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7、解點傷口吐白沫
(1)體位:傷者仰臥,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8、解點傷鼻衄不止
(1)體位:傷者仰面直坐,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合谷、上星、風門、百勞、百會、涌泉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9、解點傷全身僵直
(1)體位:傷者仰臥,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合谷、曲池、涌泉、陽陵、承山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10、解點傷全身癱軟
(1)體位:傷者仰臥,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百會、風府、足三里、陽陵、風市、環跳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11、解點傷內損吐血
(1)體位:傷者仰臥,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魚際、尺澤、間使、太淵、內勞宮、曲泉、然谷、太溪、肺氣、肝俞、脾俞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12、解點暈厥
(1)體位:傷者仰臥,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人中、內關、足三里、合谷、百會、大敦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13、解點眩暈
(1)體位:傷者直坐或仰臥,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太陽、風池、合谷、足三里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14、解點上肢癱瘓、肩臂疼痛
(1)體位:傷者側躺,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肩鹀、肩井、天宗、肩?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15、解點下肢癱瘓
(1)體位:傷者俯臥,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腎俞、腰奇、承山、昆侖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16、解點足部紅腫、疼痛、麻木
(1)體位:傷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傷者前面。
(2)取穴:膝眼、足三里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17、解點手部紅腫、手指麻木
(1)體位:傷者坐站均可。
(2)取穴:八邪、落枕、中渚、后溪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18、解點腰部扭傷
(1)體位:傷者俯臥,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阿是、委中、腎俞、大腸俞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19、解點胸肋疼痛
(1)體位:傷者仰臥,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支溝、陽陵泉、期門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20、解點傷風哮喘
(1)體位:傷者仰臥,閉目,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定喘、天突、內關、肺俞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21、解點面部神經麻痹
(1)體位:傷者坐好,解穴者立于其側。
(2)取穴:四白、迎香、太陽、下關、地倉、頰車、人中、合谷等穴。
(3)解法:運氣手心內勞宮穴,力達中指尖,用中指肚著力,分別按壓上述穴位。
按點穴術中“閉穴過火”之說,被閉塞之穴道經解開之后,人體雖然脫離了生命危險,但由于穴位經絡塞閉時間長久之緣故,氣血離它本來應該到達的部位(經絡)太遠,勢必會影響其每天固定的時辰運行。這樣,難免對身體各個部位有所損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開被閉之穴道后,還必須取用一些藥物,調和人體氣血及時到達某部,不致有損傷之患。
少林寺十三位藥主方(通治傷外科疾病)
延胡索、木香、青皮、烏藥、桃仁、蓬術(莪術)、蘇木、當歸尾各3g,骨碎補、赤藥(赤芍)各4.5g,三棱15g,大黃12g,縮砂(砂仁)9g。
隨癥加減:
若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黃6g;小便不通者加車前子9g;胃口不好,不思飲食者加川樸、砂仁各6g。
發散上部方
防風9g 白芷3g
紅木香3g 川穹6g
歸尾6g 赤芍6g
陳皮6g 羌活6g
法半夏6g 獨活4.5g
碎樸4.5g 甘草3g 生姜三片,水煎,用酒沖服。
發散中部方
杜仲、川斷、貝母、桃仁、劉寄奴、蔓荊子各6g
當歸、赤芍、自然銅(醋淬)各9g 肉桂2.4g
茜草3g 水煎加姜汁服。
發散下部方
牛膝 木瓜
獨活各9g 歸尾6g
川穹6g 川斷 厚樸
威靈仙 赤芍
金銀花各7.5g 甘草3g 水煎加姜汁服。
發散通身方
凡人體上、中、下三部受傷,需用發散藥一、二劑。氣急有痰者加制半夏9g;風痰者加制南星6g;心驚者加膽南星4.5g
桂心2.4g 香附4.5g。同煎服。
諸傷加減方
淤血凝胸者加砂仁3g;
血攻心氣欲絕者加淡豆豉3g;
氣攻心者加丁香3g;
氣喘者加杏仁、枳殼各3g;
狂言者加人參3g
辰砂1.5g 金銀花3g;
失音不能言者加木香 菖蒲各3g;
氣塞者加厚樸 膽草各3g 陳皮1.5g;
發熱者加柴胡 黃芩
白芍 薄荷 防風各3g
細辛1.8g;
淤血者加血余炭6g;
發笑者加蒲黃3g 川連6g;
腰傷者加補骨脂 杜仲各3g
肉桂 小茴香各2.4g;
大便不通者加大黃 當歸各6g 樸硝3g;
小便不通者加荊芥 大黃
瞿麥各3g 杏仁(去皮尖)14粒;
大便黑血者加川黃連 側柏葉各3g;
小便出血者加石榴皮4.5g 茄子皮6g;
大小便不通者加大黃 杏仁 肉桂各4.5g;
大便不禁者加升麻 黃芪
柯子 桔皮各1.5g;
腸中冷疼者加延胡索 良姜各3g;
咳嗽者加阿膠6g 韭根汁一杯;
腸右一點疼者加草果
連翹 白芷各3g;
糞門氣出不收者加升麻 柴胡
黃芪 白術各3g 陳皮
甘草各1.5g;
腸左一點疼者加小茴香 赤芍各3g 蔥白三段;
咳嗽帶血者加蒲黃 茅花各3g;
口中出糞者加丁香 草果
制南星 法半夏各3g
縮砂7粒 赤小豆百粒;
舌上生苔者加薄荷6g 生姜3g;
舌短語不清者加人參
黃連 生石膏各3g;
舌長寸許者加生僵蠶 伏龍肝各3g 磁石12g;
耳脬起者加豆豉3g;
呃塞者加柴胡 五加皮
木瓜 車前子各3g;
七竅出血者加木鱉子
柴荊皮各3g 童便一杯沖服;
腰痛不能轉側者加泡濃茶三杯 陳老酒一杯沖服;
遍身疼難轉側者加巴戟 牛膝
桂枝 杜仲各3g;
發腫者加防風 荊芥 白芷各3g;
喉干服藥即吐者加豆砂粉適量放在舌上用藥湯送下;
服藥即吐者加香附
砂仁 丁香各3g;
言語恍惚、時時昏沉者加木香 辰砂
硼砂 琥珀各3g;
血氣攻心有縮氣不散者,用烏雞一只煎湯,加陳老酒、黑豆汁各半(適量)沖藥內服。
頭痛如裂者加肉蓯蓉 白芷各3g;
頭頂心傷者加白芷 厚樸
藁本 黃芩各3g;
眼傷者加草決明4.5g 蔓荊子1.2g;
鼻傷者加辛荑 鱉甲各3g;
耳傷者加磁石3g;
喉嚨傷者加青魚膽 清涼散各等份(適量)沖服;
兩頰傷者加獨活 細辛各3g;
唇傷者加升麻 秦艽 牛膝各3g;
齒傷者加谷精草3g;
齒搖動未落者加獨活3g 細辛2.1g
另用五倍子 干地龍為末,抹牙根上即愈。
左肩傷者加青皮4.5g;
右肩傷者加升麻4.5g 另用五倍子
干地龍為末(若身上有傷者,不可用升麻),敷傷處即愈。
手傷者加桂枝 禹余糧各3g 姜汁3匙;
乳傷者加百合 貝母 漏蘆各3g;
胸傷者加柴胡 枳殼各3g 韭汁一杯;
左肋傷者加白芥子 柴胡各3g;
右肋傷者加地膚子 白芥子各3g
黃芪15g 升麻3g;
肚傷者加大腹皮3g;
背傷者加砂仁 木香各3g;
腰肋隱痛者加急性子3g;
腰傷者加杜仲 補骨脂各3g;
小肚傷者加小茴香 急性子各3g;
左右兩胯傷者加蛇床子 槐花各3g;
外腎受傷縮上小腹者加麝香0.6g 樟腦0.9g
萵苣子3g 三味共研細末,將萵苣葉搗為膏,和藥貼敷肚臍上。
肛門傷者加檳榔 槐花
炒大黃各3g;
兩足跟傷者加茴香 柴荊皮 蘇木各3g;
兩腿傷者加牛膝 木瓜
石斛 五加皮 蘇梗各3g;
諸骨損傷者加蒼耳子 骨碎補各3g;
諸骨節損傷者加茯神 蘇木各6g;
腫痛者加人參 附子各3g;
淤血集聚不散,腫痛,服藥不效者,取天應穴,用銀針刺出血。
腫痛發熱不思飲食者加人參 黃芪各15g
柴胡 白術各6g;
發熱作痛者加陳皮1.5g 黃芪
白術各3g 黃連2.4g;
腫痛不赤者加補骨脂 大茴香
巴戟各3g 菟絲子4.5g;
如浮腫不甚,作痛者加赤芍 熟地
杜仲 蒼術各6g;
青腫發熱者加山楂 山藥
厚樸 白術各3g 砂仁七粒;
青腫不消、面黃寒熱者加人參 黃芪各2.1g
白術 升麻 柴胡各3g
陳皮2.4g。
傷穴醫治法
1、丹田:三棱 木通各2.5g或七厘散15g,同十三味主藥煎汁沖服。
2、正水分穴:癥狀:大小便不通,莪術 三棱
生大黃各2.5g同主藥煎,次服紫金丹更佳。
3、氣隔穴:五加皮
川羌活各7.5g,同煎;或七厘散0.25g黃酒沖服,再服少林奪命丹。
4、關元穴:青皮 車前子各6g,同煎;或七厘散0.9g,再服少林奪命丹三劑。
5、血海門穴:柴胡 當歸各4.5g,同煎;或七厘散0.75g,再服少林奪命丹三劑。
6、隔門穴:厚樸 五靈脂
砂仁各3g,同煎;或奪命丹三劑。
7、血囊穴:歸尾 蘇木各15g同煎;地鱉紫金丹四劑。
8、血倉期門穴:丹皮 紅花各4.5g同煎,奪命丹三劑。
9、氣血囊合穴:蒲黃 韭菜子各4.5g同煎,陳酒一盅。
10、主脈穴:川穹6g 當歸3g同煎,七厘散0.9g,再服少林奪命丹四、五劑。
11、正額穴:羌活 防風
川穹各4.5g同煎;或七厘散0.6g,再服少林奪命丹三劑。
12、太陽穴:川穹
羌活各3g同煎;七厘散0.6g,再服少林奪命丹三劑。外敷八寶丹藥粉。
13、藏血穴:當歸3g 生地6g
川穹3g同煎,七厘散6g,再服少林奪命丹三劑。桃花散敷患處。
14、印堂穴:防風 羌活
荊芥 川穹各4.5g同煎,七厘散0.9g,再服少林奪命丹三劑。
15、
我自己的一點淺見拙識:
先確定被點傷的穴位,再看其屬于那一經絡,根據經絡循行路線方向,逆經絡循行方向找到被點傷的穴位的上一個穴位,采用適宜之手法,順經絡循行方向進行點按推拿等,以達到解穴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