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的
文化
養生專家提醒,熬得太久的湯不宜喝,痛風病人尤應警惕
喝湯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了讓讀者對湯有一個更多地了解,重慶晨報《養生周刊》又專程來到南山中國養生會館,專門就湯的話題采訪了國際特級餐飲管理師、中國養生食用菌協會副會長畢麥先生。
宴客湯品有講究
飯前喝湯更合理
湯有一種魔力,即無論一頓飯多么豐富,湯作為最精彩的一道菜,總會十分突出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眼下臨近年底,請親朋好友小酌團聚自然是少不了的,那你知道怎么讓湯品為您的一大桌佳肴畫龍點睛嗎?
對于宴席中的湯品,其實頗有講究。畢麥說,宴席上,一般可上三次湯。宴前喝湯是整個宴席的前奏曲,它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引起人們的食欲,清除口中的異味,便于品嘗美味佳肴。這時的湯應特別清淡稀薄。
菜吃一半,酒過三巡,宴席中間上一道湯菜,用于清除前邊的酒菜之味,開啟后邊佳肴之美。此時的湯,一般應在吃完一個味較濃重的菜之后喝。而第三道湯應是酒足飯飽后,要喝酸辣味稍濃的上點湯,用以解膩、醒酒、消食。
畢麥告訴記者,他近年來的研究認為,飯前喝湯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方法。這是因為:湯不僅能潤滑口腔與腸胃,還能刺激胃液的分泌,從而引起食欲;尤其是食用饅頭、大餅等面食制品時,還會有助于腸胃消化。另外,飯前喝湯還可以使湯中的營養成份為人體充分吸收。
自家熬湯有訣竅
“三煲四燉五忌”
“如果我們在家中煲湯,應該注意哪些訣竅呢?”記者問。
畢麥說,煲湯往往選擇富含蛋白質的動物原料,最好用牛、羊、豬骨和雞、鴨骨等。一般通常的做法是:先把原料洗凈,入鍋后一次加足冷水,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持續20分鐘,撇沫,加姜和料酒等調料,待水再沸后用中火保持沸騰3-4小時,使原料里的蛋白質更多地溶解,濃湯呈乳白色,冷卻后能凝固可視為湯熬到家了。
可怎樣才能使湯鮮味美呢?畢麥表示,技巧概括起來就是“三煲四燉和五忌”。
三煲四燉:煲湯一般需要兩至三小時,燉湯需要四小時。火不要過大,火候以湯沸騰程度為準,開鍋后,小火慢燉,火候掌握在湯可以開著即可。煲湯還應注意以下五忌:一是忌中途添加冷水;二是忌早放鹽;三是忌過多地放入蔥、姜、料酒等調料;四忌過早過多地放入醬油;五忌讓湯汁大滾大沸。
但畢麥同時也提醒,煲湯并非越久越好,根據食材不同,熬湯時間也不同。熬得過久的湯不宜喝,比如,動物骨骼中所含鈣質不易分解,長時間熬制不但無助骨骼內的鈣質溶化,反而會破壞骨頭中的蛋白質,并使嘌呤含量增高,易引起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