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經營自己的人脈?第一你需要先建立自己的價值;第二你要善于傳遞自己的價值;第三,要習慣向別人傳遞朋友的價值。 
文/溫言 最近隨著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流行,人脈又成熱詞了。從某種程度來講,職場類社交App之前成功融資也助推了這個浪潮,雖然Marketing有點滯后。
你上班,一進寫字樓,迎面就是江南春的那張圓臉:只要我的人脈還在,白手起家不是夢。 你下班,回家一進電梯,迎面又是江南春的那張圓臉,只不過從動態(tài)視頻換成靜態(tài)海報了,臺詞一樣:只要我的人脈還在,白手起家不是夢。 好不容易休閑去看個電影,大白還沒登場,暖場廣告先出現(xiàn)一個超大超圓、白白胖的江南春圓臉俯視著你,深沉地說: 只要我的人脈還在,白手起家不是夢。但除了臺詞外,還講述了他怎么在困頓的時候被隔壁軟銀的人敲門,拿到了第一筆融資。
可惜廣告在全方位講述的這個故事,其實和人脈還有一定差距:江南春獲得的人脈,其實是靠線下實打實地做人做事做項目積累起來的人脈,而不是依靠互聯(lián)網上狂點“關注”和“認識”而建立的“人脈”。
認識人并不等于就有了人脈。互聯(lián)網幫我們完成的其實是第一步:認識。不過從認識到人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人脈的本質是基于資源置換這一前提而成立的,也就是說,即便沒有發(fā)生真正的資源置換行為,人脈其實意味著某種將來能置換資源的能力和可能性。而所謂“認識”離“互相認識”尚有距離,離“認可”更是有差距,就更不要提資源置換了。
有個在互聯(lián)網企業(yè)做HR的朋友,抱怨現(xiàn)在不靠譜的應聘者越來越多了。比如A先生,前去她們公司應聘高管。一上來就在求職郵件里說,我是你們CEO的朋友,看到你們正在招聘XXX云云。所以HR拿著這封郵件去找CEO,說這人您認識嗎?CEO回答:不認識啊!后來想了半天,翻出手機,點開一查,原來A先生在N個社交軟件上和CEO互相關注了。不過互相關注又怎樣呢,人家照樣記不住你是誰,更重要的是這種自來熟地說“我是你們XXX的朋友”其實非常招人反感。稍微有經驗一點的HR也不是你可以用名頭輕易唬住的,真的CEO推薦朋友來應聘,是不會不打一聲招呼上來就自我介紹說是某某朋友的。
還有另一個朋友所在的公司,有次大老板給核心管理層發(fā)了個截屏,并且說:“ 此人我不認識,要防止以后打著旗號來應聘。”原來是一個妹紙在某個App里加了他,然后就左一個“哥”又一個“哥”地各種表示想應聘該公司的愿望。最后只能拉黑妹紙,并在公司里廣而告之:此人不能要。
你看,你以為社交平臺拉短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從某種程度上它確實拉短了。但你不能奢望社交平臺就此幫你填平價值的鴻溝。
有人在知乎上問怎么經營自己的人脈。各種回答很多。而我最認可排名第三的回答里面的一段回答: 第一你需要先建立自己的價值;第二你要善于傳遞自己的價值;第三,要習慣向別人傳遞朋友的價值。
可見人脈的積累,認識只是基礎,后面環(huán)節(jié)的打通是要靠自身品牌的建立、品牌的傳播以及口碑效應來積累的。所以你不要老想著“今天認識,明天就用上了”這種鬼話。如果明天用上了,后天就斷了,那只是一次單純的“利用”好嗎,談不上什么人脈。
那么怎么打造自己的人脈呢?基礎還是應該是建立自己的價值。 我們會看到各種言論,宣揚所謂打造人脈就要多認識人,其實這是個誤區(qū):首先認識不等于人脈;其次如果對方根本不了解你,即便互換了電話又怎樣呢,他甚至不敢輕易接受你對他的幫助;第三,就是不是所有人都善于像花蝴蝶那樣飛去各種場合各種social的,如果你是一個搞學術的,成天去參加各種媒體聲勢浩大的會場蹭吃蹭喝收一摞名片是沒用的。還不如踏踏實實多搞研究,換取一個參與頂級學術會議的資格,不卑不亢地去和同領域、高境界的人交流學術觀點,哪怕你只認識了兩三個人,這樣的人才會是人脈的價值基礎,才會對你未來的學術研究或者工作領域有所幫助。
回到最早的問題,在互聯(lián)網完成了認識這一步后,是否有可能從單純的認識升級為人脈呢?其實是有可能的。 比如你在linkedIn上認識了和你研究領域相同的某人B,你在研究領域遇到了某個難題,窮盡很多辦法都無法解決,然后你發(fā)私信給B,如果這是一個高質量的問題,你自己在這個問題上又做了很多功課的話,B是會回答你的。這個回答,有可能解決了你的問題,也有可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但這個高質量的互動卻奠定了接下來更多高質量互動,然后互動多起來了,你們就逐漸完成了認可的過程,后來拋開LinkedIn又通過其他方式溝通一起鉆研問題,最后的最后,他們共同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而這個過程不是我編造的,而是切實發(fā)生在身邊朋友身上的例子 ——把憑空認識的人,一步步變?yōu)檎娴娜嗣},在虛擬世界依然是可能的,但它依然是建立在自我價值的建立和傳遞(提出高質量問題),以及高質量互動基礎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