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雙碑凹唐碑

(2013-10-23 11:41:10)
“雙碑凹”位于洛陽白馬寺以北5公里邙山之陽,屬洛陽孟津縣平樂鎮(zhèn)管轄。在上屯村西1公里、翟泉村北1.5公里處,高矗著兩通石碑,故村民稱此地為“雙碑凹”。

“雙碑凹”東西兩碑,東碑高3.5米、寬1.18米、厚0.3米,碑額字漫漶已久,碑身滿布自然風(fēng)化裂縫,僅頂部殘存楷書數(shù)十字,故以著錄文字為主的傳統(tǒng)金石學(xué)書籍未載此碑。(見上圖)

1984年,洛陽學(xué)者蘇健等考察施拓,刊布資料,研究碑文,將東碑定為狄仁杰同族曾孫狄兼謨碑,但不能令人信服。按葬俗,兼謨?yōu)橹d之曾玄孫輩,二碑不能并列。

碑身風(fēng)化破損嚴(yán)重
西碑原保存較好,碑座以上高3.65米、寬1.18米、厚0.37米,覆斗形座高0.7米、寬1.5米、厚1米;碑首篆額3行,每行4字:大唐故邛州刺史狄府君之碑。此碑楷書31行,滿行61字。碑上半部有字,下半部約1/3碑面因風(fēng)化剝蝕而失字,為土覆草掩的底部尚存約百余字。
此碑即宋元以后頻見于著錄的“狄知遜碑”,狄知遜為狄仁杰之父。清代學(xué)者錢大昕、武億等撰跋,王昶《金石萃編》錄其殘文考其人事,北京圖書館所藏清代拓本已著錄,較易檢尋。20世紀(jì)90年代,有人用炸藥炸碎碑身,盜走碑首。1998年碑首由香港返豫,歸洛陽古代藝術(shù)館保存。
“雙碑凹”與狄仁杰
關(guān)于雙碑凹唐碑,清代學(xué)者、偃師人武億曾親赴考察,并手拓狄知遜碑,考其事跡,認(rèn)為:“往時,洛陽令王君宇嘗為溧陽狄氏訪其先墓,得梁公碑于草間。遂豎置白馬寺東偏,因封樹焉。不知狄氏先墓固在平樂北山上,俗名‘雙碑凹’者,以此也。”且將此看法告之金石學(xué)者黃易。黃氏云:“望雙碑凹,一是魏王基碑,一是唐狄府君碑。府君,梁公父也。虛谷云,昔狄氏后賢,訪問祖墓,得洛城道旁一石,題曰‘唐忠臣狄梁公墓’,遂以墓穴在是,封鬣表之,不知雙碑凹為確也。”
20世紀(jì)90年代,緊挨雙碑凹的邙山上屯村出土了唐代官吏、狄仁杰曾侄孫狄兼謨墓志,此碑由唐代翰林學(xué)士令狐绹撰文,詳述了狄兼謨生平行事,并證實了武億和黃易的判斷。該墓志出土地及所記葬地說明其曾叔祖梁國公狄仁杰的墓域也在今孟津縣翟泉村北的雙碑凹,從而糾正了在洛陽白馬寺之誤。
狄兼謨?yōu)楣僖嘁灾夜⒚H具家風(fēng)。墓志青石質(zhì),邊長0.94米,厚0.18米,楷書43行,滿行45字,表面局部風(fēng)化,殘泐(lè)約200字,仍存1400余字。碑文載唐宣宗某年“天水狄公(狄兼謨)薨于洛師履道里之私第,享年七十三”。接著說狄姓“其先周之后也。成王少子孝伯,封于狄城,因而命氏焉。秦并天下,囗囗(字缺失)隴西,為秦州之強家大姓。至后秦建國天水,狄伯支為佐命之臣,晉史稱曰名將子孫,今為天水人”。從這里可知,太原并非狄仁杰真正的祖籍,天水才是正宗。碑文還記載狄兼謨“曾祖仁續(xù),皇潞州長子縣令。祖光友,洺州長史,贈懷州刺史”。這里的“曾祖仁續(xù)”,即狄仁杰的哥哥狄仁續(xù)。
碑文對狄仁杰的記述是:“曾叔祖囗囗囗輔梁,文惠公仁杰,天錫大忠,獨遏鳴牝,續(xù)皇綱于既絕,復(fù)明辟于已廢,振耀今古,聯(lián)輝囗書。”對狄仁杰高度褒獎,并引以為傲。最重要的是,此墓志記載狄兼謨“葬于河南府洛陽縣金鏞鄉(xiāng)雙洛村,祔梁公之塋”。
所謂“祔”是將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也就是說狄兼謨的神位是附于狄仁杰墓塋之旁。這也符合唐宋時期洛陽一帶高門大第的喪葬特征,比如李德裕家族、姚崇家族、范仲淹家族、吳越王錢俶家族等,均為長幼有序合族聚葬,一個家族墓埋好多代人。
所謂金鏞鄉(xiāng),即漢代金鏞城遺址周圍,歷史上曾設(shè)立過金鏞鄉(xiāng),雙碑凹正處在金鏞城遺址范圍。此外,翟泉村有呂氏自唐遷居洛陽,原有一通古碑記述呂氏有兩個宋代祖先就葬于狄梁公神道碑之畔。由此,可以大體確認(rèn):狄仁杰最后的歸宿就在雙碑凹。
撰文:段宇京(中國文物學(xué)會青銅器專業(yè)委員會理事)
圖片:肥田老鼠(洛陽信息港網(wǎng)友)
轉(zhuǎn)載:太乙清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