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而展開了一次大廝殺,這就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次大戰的中期,德軍在東線即對俄作戰取得重大勝利的情況下, 為盡快打敗英、法軍隊,其主攻方向轉回到西線,決心首先攻克法軍堅守的戰略要地凡 爾登。然而,事與愿違,德軍不僅沒有攻下凡爾登,而且慘遭失敗,以致使同盟國實力 大為減弱,戰場局勢迅速向有利于協約國方面轉化。由于這次交戰破壞之慘烈,傷亡之 巨大,因而軍事歷史學家稱之為“絞肉機”之役。 1916年2月21日,德軍開始對凡爾登要塞發動進攻,企圖一舉消滅法國主力部隊。 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邊境的戰略據點,是法國整個國防線的支撐點。凡爾登筑壘地域 正面寬達112公里,由法軍第三集團軍(由埃爾將軍指揮,擁有11個師,632門火炮)防 守。 筑壘地域由四道防御陣地組成,全縱深15—18公里。其中三道是野戰防御陣地。第 四道防御陣地由凡爾登要塞的永備工事和兩個堡壘地帶構成。 德軍指揮部計劃以第五集團軍(由威廉皇太子指揮,擁有17個師,1204門火炮,其 中重型火炮683門,168架飛機)攻占凡爾登地域。計劃在正面的一個狹窄地段(寬15公 里)實施突破。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德軍在兩個法國師正面展開了六個半師,879門火 炮(其中重型火炮522門),這就使德軍處于優勢:步兵比敵軍多兩倍,炮兵比敵軍多 三倍半,火炮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50—110門。 為了不暴露主要突擊方向,德軍決定在寬達40公里的正面上,以整個集團軍的炮兵 進行八個半小時的沖擊前的炮火準備。航空兵用于轟炸敵軍后方目標和掃射防御陣地上 的法軍。德軍于2月21日發起進攻,當天占領了第一陣地,在隨后的四天中(2月22—25 日)又攻占了兩道陣地和杜奧蒙堡壘,但未能突破敵人的防線。步兵進攻時采用縱深戰 斗隊形以散兵線分波次推進,最前面為強擊群。法軍總指揮霞飛將軍于2月25日命令第 二集團軍(司令官為貝當將軍,5月1日起為尼韋爾將軍)投入交戰,并通過巴勒杜克— 凡爾登公路(又稱“神圣之路”)運送作戰部隊和物資。從2月27日至3月6日,沿這條 公路用3900輛汽車輸送了19萬名士兵和2500多噸軍用物資。這是大規模汽車輸送的第一 個范例。 從3月5日起,進攻正面擴大到30公里,德軍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馬斯河左岸,并由 急促的沖擊改為穩步進攻,但是仍未奏效。經過70個晝夜(從2月至4月)作戰,德軍總 共才推進6—7公里。凡爾登戰役成了一場消耗戰、磨盤戰。 1916年6月,德軍指揮部再次試圖突破凡爾登筑壘地域的防御,又未成功。到7、8 兩月德軍仍未能摧毀法軍的防御,1916年6月,俄軍在西南戰線突破成功。7月,盟軍在 索姆河發起進攻。8月,法軍發起反突擊。這些情況迫使德軍指揮部不得不在凡爾登一 帶轉入防御(9月2日)。1916年10月24日,法軍轉入反攻,至12月18日法軍收復杜奧蒙 堡壘和沃堡壘。12月21日,法軍前進到他們在2月25日原先據守的地區。德國預定在 1916年戰局中迫使法國退出戰爭的戰略計劃,經凡爾登附近一戰遭到破產。 凡爾登之戰的規模和殘酷性都是很大的,法軍先后投入了70個師的66個師,德軍投 入了46個師,雙方死傷約100萬人。因此凡爾登之戰有“絞肉機”之稱。凡爾登之戰是 大戰中期階段的決定性一戰,法軍站住了腳跟,德軍不但未能一舉迫使法國投降,反而 使自己軍力開始衰落,日益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凡爾登一戰之后,德軍就逐步走上 了失敗的途徑。1918年11月10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大戰 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戰略戰術正確與否,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確具有重要作用。 德軍企圖在一個狹窄地段上先使用急速攻擊,后轉入穩步進攻,并采用“炮兵摧毀, 步兵占領”的原則去突破堅固的防御,顯然不是高招。法軍指揮部為了變更作戰部署而 大量使用汽車,這在歷史上是首次。在凡爾登戰役進程中,廣泛地使用了迫擊炮、輕機 槍、擲彈筒以及噴火器。法軍采取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的辦法組織防御的經驗, 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多數國家認為應在邊境地帶修建筑壘地域的一個根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