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筋理論與長圓針療法簡介
經筋理論與長圓針療法簡介 經筋學說來源于《黃帝內經·靈樞經》,是中國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筋理論本與經絡學說并列成篇,這在歷代醫家著述中均有闡述。至隋代楊上善著《黃帝內經·太素》,已把經筋與經脈分立卷宗,指出經筋與經脈各有其解剖實體與規律,它們有著質的區別;而明代張介賓更直接指出:“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里,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br>在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對經筋的解釋為:經,織也;筋,從“竹”“月[肉]”“力”。從字義就可看出:筋就是能在人身上隨意志而產生力量的竹節樣的肉性器官,以今天的觀點來看,也就是骨骼肌。日文來源于中國古文字的偏旁部首,一些詞在日文中是以原文出現的,解剖學中的“筋”字一直保持著原意,如“肱二頭筋”、“肱三頭筋”等等。簡單地說,經筋就是中醫的肌肉學。 中國中醫科學院薛立功教授潛心30余年,遍歷浩如煙海的傳統中醫著作,對經筋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掘、整理,提出:十二經筋是古人運用當時解剖學知識,用當時的醫學術語,以十二條運動力線為綱,對人體韌帶學、肌學及其附屬組織生理和病理規律的概括和總結。 幾十年來,經筋理論及其療法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薛立功教授所著的《經筋理論與臨床疼痛診療學》、《中國經筋學》、《長圓針療法》等著作,引起了中醫界的震動,并獲得了中醫科學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運用長圓針以解結法辨證松解膝周結筋病灶點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疼痛的研究”的系列研究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持的專家驗收和鑒定,并獲得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長圓針療法于2006年9月被列入國家技術推廣和繼續再教育項目,其中“長圓針療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疼痛”被評為“適合在社區醫院推廣項目”第37項。2009年2月,經國家有關部門正式批準,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 提起疼痛,大多醫家會想到“不通則痛”、“不松則痛”,而早在《內經》時也同樣提出相同“通”的論述:“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大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由此可以看出,“大絡盛加”是導致不通的主要原因,那么“大絡”又是什么呢? 在《靈樞》中“津液滲澀,迫切為沫,沫得寒則聚——肉裂則痛,痛則神歸之”則回答了這個問題。大絡就是“肉”長期的津液澀滲,聚沫浸潤的結果。 現代醫學中:肌肉、韌帶的起止點及其附屬組織是人體活動時的受力點,是非生理性活動的損傷部位,是能起保護作用的組織,比如滑囊、滑液囊、脂肪墊、滑車、籽骨、骨性纖維管等,這些組織也是最先承受非生理性損害的部位。這些部位在多次損傷和自身反復修復過程中,可能形成粘連、瘢痕等,對經絡形成機械性卡壓,造成難以緩解的氣血阻滯,出現長期的津液澀滲、聚沫浸潤,即出現病理性的“橫絡”,從而導致頑固性疼痛發生。 在現代社會中,經筋病已成臨床多發病,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見,許多頑痛痼痹其實是人體經筋積累性損傷的結果,某些經絡、內臟疾病也是經筋疾病影響和激惹所致。 既然疼痛的根本癥結在于“橫絡卡壓”,那么該如何治療呢? 《靈樞》中:“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大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就是說,用“解結法”可解除“大絡盛加”,分離橫絡卡壓,這也是治療頑固性疼痛的主要方法,這些方法主要體現在用針方面。 在《靈樞·官針》中論述了很多解結法:比如關刺、恢刺、短刺、合谷刺、燔針劫刺等等,臨床中比較多用關刺法與恢刺法。 “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關刺法就是用針直接刺至結筋病灶點表層處,在病灶的表層進行左右橫行刮剝,以松解表層粘連,是一種針對淺層粘連的解結針法。 《靈樞·官針》:“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恢刺法就是用針直接刺入,抵達病損表面。然后對粘連部位的挑撥操作。是用于分離橫絡粘連、粉碎結節的一種針法。 對于解結法中刮撥、上舉這些動作,現代的針灸針(毫針)因其細、軟的特點,所以根本無法完成,那么應該用什么樣的針具呢? 《靈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可見,古代醫家創制九針是各有其形狀及使用范圍的。 《靈樞·九針十二原》: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 《靈樞·九針論》:“八者應風,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風傷人,內含于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 《甲乙經》:“長針者,取法于綦針,長七寸,其身薄而鋒其末,令可以取深邪遠痹”。 《靈樞·九針十二原》:“圓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 可以看出:長針鋒利身薄,針末有刃,可以行銳性操作,可切割、橫斷“橫絡”,適應于在粘連條索與瘢痕內的銳性分離術。員針之末,形如卵狀,圓鈍無刃,可行鈍性操作,亦可沿分肉間隙挑撥,分離分肉間“橫絡”,且不損傷分肉,適宜于粘連、瘢痕邊緣與正常組織連接部位的鈍性分離術。 根據《靈樞·九針》里對長針、圓針的描述,并結合西漢劉勝墓出土的金針、銀針,薛立功教授發明了長圓針,長圓針是將兩者相結合,將平刃狀針末,一端保持銳鋒狀,一端保持圓鈍狀。使一針有鋒、鈍兩種針末形狀。鋒刃端利于透皮進針,使針末直抵結筋病灶點處,且可以在粘連或瘢痕中行銳性分離術,即“舉之前后”(向前或向后挑撥),“上下摩骨”(切割骨膜)。在結筋病灶邊緣接近正常組織處,操作時應用圓鈍端,行鈍性分離術,在“舉之前后”時,保證操作過程的安全性。 這種利用長圓針以“解結法”治療各種頑固性疼痛及各種相關疾病的方法,我們稱為“長圓針療法”。 數年來,經過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解放軍202醫院、遼寧中醫藥大學、吉林市中醫院、煙臺腫瘤醫院等數十家醫療機構臨床驗證:長圓針療法對以常規療法難以取效的各種頑固性疼痛、筋性內臟疾病具有良好的確切療效,例如: 1.骨性關節?。侯i椎病、肩周炎、網球肘、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頑固性頭痛,各種關節痛等頑痛痼疾。 2.筋性內臟病:支氣管哮喘、心律失常、結腸炎、哮喘、胃痛、胃潰瘍、習慣性便秘、腹瀉、心前區痛,女性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盆腔炎、乳腺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