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以五臟為中心,包括五臟、六腑、奇恒之府等。本篇主要從藏瀉功能特點上論臟腑,從分析問題的方法上,有別于其他討論藏象的文章。故篇名為“五臟別論”。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愿聞其說。
黃帝問道:我聽說一些懂醫的人,有的把腦和髓稱為臟,有的把腸、胃稱為臟;有的把腸胃稱為腑。如果有人們向他們指出,各個醫學流派互相矛盾,他們都堅持說自己是正確的,我對別的一些流派理論不是很了解,愿意聽聽您的看法。
這說明《內經》是當時的一個醫學流派。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臟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岐伯回答道:腦、髓、骨、脈、膽、子宮這六個器官是秉承地氣而形成的,它們都是陰臟、它們都象大地那樣,靜靜的承載萬物而不具有排泄功能,所以稱為奇恒之腑。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器官都是秉承天氣而形成的,它們的功能有的象天空,不能儲藏東西而只能傳導東西,此實彼則虛。它們接受五臟傳導過來的代謝產物(稱為濁氣),它們稱為傳送器官,(就好像接力棒一樣,一級一級傳到終點——體外)這五者內的東西是不能久留的,必須一級一級盡快輸送到終點。
這是對腸胃功能的描述。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
肛門也是排泄器官,它的功能不僅受傳化之府的控制也受五臟的控制,水谷不得長期在這些地方久留。(便秘就是水谷久留于這些地方)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五臟的功能主要是藏精氣,宜被精氣所充滿,同時精氣又要保持運行通暢,不能壅塞不行。滿指精氣充盈;實指精氣壅塞不行。(五臟與六腑的區別主要是:是實心物體還是空心容器,實心的物體必須充滿不可見的精氣,但精氣必需向活水一樣是不斷流動的,所以功能強??;空心的容器承載的是可見的物體,就像一列火車在一段很長的隧道中運行一樣。)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六腑的功能是傳送化物而不能儲藏化物,(化物指有形食物以及食物被消化吸收后的糟粕,還有五臟代謝后的廢物)所以六腑可以暫時被壅塞,但不能整個消化道都充滿了化物(便秘會如何)應該處于一種“虛實交替”的狀態,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吃飯后,胃中就充滿了食物,這時是胃實腸虛;胃把食物消化完后就是胃虛而腸實,因為胃把食物消化后就通過幽門排入腸道。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所以六腑的特點是: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之主?
岐伯說: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黃帝問道:人身中的十二經脈都有搏動明顯的部位,觸動這些部位,可以了解五臟的生理和病理變化。但是,為什么單獨切按手太陰肺經的“氣口”,就可以診斷五臟之病,而不僅僅是診斷肺臟之病呢?
岐伯回答道:我們知道胃是承載食物的器官,它是營養物質供給五臟六腑的源泉。食物入口,都儲藏在胃中(這個胃應該指腸胃),吸收生化成營養物質,通過脾的運化,滋養五臟之氣。脾屬太陰經,主輸布津液,因肺起于中焦,故氣口不僅屬于手太陰肺經,也與足太陰脾經關系密切,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源于胃,而反映在氣口上。所以,自然界的氣候變化通過呼吸,心肺可以感知到,因而心肺與鼻關系密切;如果心肺有病就可能使鼻的功能失調(比如呼吸不暢、嗅覺失靈等)。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一般來說,在診斷和治療疾病時,必須審查全身上下;要切脈,了解它發生了哪些變化,觀察病人的精神是否充沛,神志是否清醒,以及所表現的其他癥狀。
●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如果病人迷信鬼神,就很難使他相信醫學的高明;如果是病人厭惡針灸,也很難使他相信針灸的精妙。如果病人不接受治療,即使勉強治療也很難收到應有的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