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上周我們從司馬遷的筆下了解了黃帝的事跡、黃帝的魅力;也從那個塵封已久的仰韶文化中,知道了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不懼于物”。正是這種“樸”的生活狀態,讓黃帝有了“百歲而終”的可能,因為他們的生活本身就合乎著自然最完美的道。 述者:芃瀾 “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但作為赫赫有名的秦王嬴政絕不能相信。 (霸氣的秦始皇畫像) 當初六國何等強大,最終都被平定了。那混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前后綿延了549年的天下分崩離析的歷史終結了;那個最壞的時代(孔子曾經說“禮壞樂崩”)、那個最野蠻的時代(孟子曾經說“春秋無義戰”)都在嬴政的手中結束了。 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這樣的成就,讓他敢做最大膽的構想,他想給這個天下改一個名號,要能夠配得上這開天辟地般的成功!要一直流傳下去給后人知曉呢! 大臣們小心地揣摩著嬴政的意思,回復到:“過去五帝,也不過擁有千里的天下,千里以外的地方都留給了諸侯和蠻夷,他們口上說‘服’,可是如果不來朝拜,不聽召喚,天子其實也沒有什么辦法來約束。春秋戰國之亂不就是這么來的嗎?現在,陛下您興義兵,誅滅了殘賊,平定了天下,海內都施行了郡縣制,不再有諸侯割據,法令全由中央一統,這是自上古以來都沒有過的大變革呀!就是黃帝等五帝也比不上的。” 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黃帝為首。 “上古的黃帝已經被超越了。”嬴政心里就是這樣想的。 股肱們接著建議:“我們和博士們討論過了,古時候,有天皇、地皇、泰皇的名號,其中泰皇最尊貴。臣等的建議是,您應該稱為‘泰皇’。” 大臣的建議,讓嬴政內心的豪情被充分激發了起來:“不用‘泰’字,突出‘皇’字,加上上古的‘帝’號,我就稱作‘皇帝’了”。 于是他,秦王嬴政向天下宣布,“從今以后,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叫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于萬世皇帝,一代一代的叫下去,直到無窮。讓他們永遠記住,‘皇帝’是從我這里開始的!” 從此嬴政改名叫做“秦始皇”。這一年他39歲。始皇帝的泰山封禪 秦始皇經營的天下,按《史記》的說法,向東一直到大海和朝鮮,向西一直到西羌人居住的沙漠地域,向北一直到黃河的最北邊,并連接大陰山直到遼東,向南一直到“北向戶”。什么是北向戶?就是開門戶朝陽,在北方,是向南,叫南向戶。一直往南去,直到朝陽的門戶改為向北的地方,即為北向戶。這里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太陽的“北回歸線”,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廣州,秦設郡,稱為“南海”。 (秦王朝廣袤的疆域) 接著,秦始皇開始封禪了。按照傳統,“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司馬遷語)更何況創下如此功勛的秦始皇! 于是,他去了泰山。但和魯國的儒生溝通不是很順暢,連帶泰山封禪也不順利,甚至遇到了暴風雨。 之后,他向南去了瑯琊,這里曾經是越王勾踐會盟天下的地方,而隨著始皇帝的來臨,瑯琊臺修飾一新,聳立在群山之巔,可以遠眺東海,可以俯視天下。秦始皇“大樂之”。他在這里逗留了3個月,并命令移民3萬戶到瑯琊臺下,且立下石刻“秦頌”,其中無比自豪地說:“皇帝的功勞超越了五帝,他的恩惠就連牛馬也得到了澤被。”皇帝的憤怒,他需要一個答復 看的出來,秦始皇看不起五帝。 可是五帝均得到上天眷顧,甚至黃帝還升天而去。 神仙,不可能不知道比五帝更牛的秦始皇。 封禪后,他迫切需要得到上天的答復。 當方術士齊人徐市(福)告訴他可以入海中三神山,尋求仙人時,他立即同意了徐市的要求,給了他三千童男童女,齋戒后隨徐市入海了。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 可似乎他開始變得不順利了。 黃帝曾經鑄鼎成功后,得到了上天派來的龍的接引。 于是他轉而去泗水尋找遺落在這里的周王鼎。可是動用了上千人下水尋找,卻一無所得。 郁郁不歡的秦始皇,轉道渡過淮河,向南一直巡游到了衡山。在過湘水準備回還南郡(荊州)的時候,卻遇到大風,幾乎不能過河。他指著供奉在這里的湘山祠問,這是何方神圣?當得知這里安葬的是五帝中堯的女兒、舜的妻子時,怒不可遏的秦始皇發飆了。他命令三千刑徒盡伐湘山上的樹木,于是湘山赤裸了,暴露出赭色的土地。 在肆意羞辱了五帝之后,他越發迫切需要得到上天的一個答復。一次又一次的封禪,依然無果 第二年,他再次向東,去往齊燕之地,最多神仙傳說的地方封禪。這次他到了罘山,也刻了石,再次將自己的功績告知了上天。之后,他特意繞行了上次封禪的瑯琊。 過了兩年,他又東臨碣石,再次封禪。并派出了方術士燕人盧生去尋找傳說中的神仙羨門和高誓。與以往不同的是,他還派出了方術士韓終、侯公、石生,他們的任務是找尋仙人的不死之藥。 也許,秦始皇動搖了。但他堅持著:“我不相信,上天會看不到我的功績!” 如果不能得到神仙的接引,不能得道,那么他是否可以獲得神仙的不死藥,長生不老呢?這已經是退而求其次了。 (古人設想的九州圖) 這時,入海的盧生回來了,他帶給始皇一個圖書,但并不是好消息,圖書上寫著“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立即讓大將蒙恬發兵30萬北上進攻同樣稱為“胡”的匈奴,占領了河套地區。 “皇帝”與“黃帝”的不一樣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了,到了這一年秦始皇48歲。《黃帝內經》說:“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始皇帝13歲稱王,39歲稱始皇帝,此時,他在位已經35年了。而莊子說,黃帝在位19年的時候,就已經拜訪了廣成子,之后悟道。 而這一年,秦始皇只是在自己的皇宮中與眾位大臣舉行生日宴會。 會上大家仍然稱贊始皇帝“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可偏偏有個齊人叫做淳于越的卻重新說什么應該分封諸侯王,還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什么是古,還不是黃帝那一套。 好在丞相李斯站出來反駁了這樣的觀點。李斯還建議,凡不是秦史的一律燒掉,民間所流行的詩、書、百家語,也統統燒掉,民間敢于談論詩書的,一律棄市,敢于以古非今的,則誅滅九族!官吏如果知情卻不舉報的,同罪。命令下達,三十天內不執行的,一律處以鯨刑,罰去守城門。所不去的,只有醫藥、卜筮、種樹的書。 秦始皇同意了。但是他的心里并不輕松。 唯一帶回神仙回話的盧生對秦始皇說:“之所以一直沒有辦法尋訪到神仙和不死之藥,那是因為有惡鬼在其中阻礙啊。” 秦始皇立即抓到了救命稻草。 (兵馬俑也有他們的腔調) 盧生也給出了解決方案:“人主居住行動時,都不要給人知道,這樣可以避開惡鬼,真人就會出現了。真人啊,都是入水不會濡濕衣衫,入火不會爇燒身體,陵駕云氣,與天地一樣久長的。” 秦始皇立即虔誠地說“我仰慕真人,從此以后,我自稱不再稱‘朕’,而稱‘真人’了”。 于是命令在自己居住的方圓二百里的內宮,全部修建起復道,從此,他的行蹤盡數隱沒在復道帷帳之中,沒有人再知道他的所在。 盧生說,這樣“不死之藥”可以得到了。 秦朝真的被“胡”亡掉了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在位第36年,這一年,他49歲。開始了一生中第五次出巡,他去了云夢,這里是上古黃帝的舊地,對著九嶷山,他拜祭了五帝中的舜。后來又一直向南,循著水路,到了錢塘,浙江,想要過江,卻遇到大浪,無法成行,被迫轉道抵達了會稽。沒有人知道,他本來是想去哪里,也許是湘山?要不為什么偏偏先是拜祭了舜呢?在湘山,他曾經羞辱了舜的妻子。可是他這次沒能去到,而是去了會稽,于是,在這里他拜祭了舜的繼任者大禹。 之后,他開始返回。再次抵達了瑯琊,之后去了罘山。可是上天一直沒有給他任何消息,也沒有得到不死之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歸途中病死了。因為他隱藏自己的蹤跡,躲在辒辌車里,胡亥、趙高、李斯得以密謀,假傳詔書。 (始皇帝的腔調——辒辌車) 終于,秦歷二世而亡。 儒生們冷冷的譏諷說,秦始皇就連封泰山都會遇到大雨,那都是因為他失德啊!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下集預告從秦始皇的一生來看,每個帝王都是有一個醫學夢,歷史上這一段說的很清楚。所以《黃帝內經》就是帝王們的夢想。那一下個又會是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