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論心心相通的愉快 【1】不管同情從何而來,不管它怎么產生,沒有什么比看到別人發(fā)自內心的同感更使我們高興地了,也沒有什么比看到別人情緒恰與我們相反更使我們震驚的了。那些帶著敏感自戀之心來推斷別人的情感的人,總是以為根據他們自己的原則,就對一切喜怒來源全都明了于心了。他們說,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軟弱或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只要他們發(fā)現別人被他們的感覺感染,就會欣喜萬分,因為他由此而確信會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幫助,如果他看到相反的情緒,他就會感到痛苦,因為他由此而認定別人會反對自己。但是,喜怒之情總是來的十分突然,經常在那種毫無意義的場合莫名其妙出現,因而似乎很明顯,它們不可能來自于任何自私的念頭。{與國富論中強調個人的自私不同,道德情操論中強調的是各種情感的自然性和非自私性。情感的出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雖然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這個原則讓人和人之間可以更好的聯(lián)系。具有取得一致和諧的傾向。尼采也說過,你可以許諾任何東西除了感覺,感覺是不可以被承諾的。但不代表感情不可以被控制產生。}當一個人竭盡全力地去取悅他的同伴,但是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除了自己別人都不認為他的笑話好笑時,他就會感到窘迫,相反,同伴們的笑聲則給他帶來極大地愉悅。他把同伴們的感情和自己的感情一樣看成是同伴對自己最大的贊賞。 【2】毋庸置疑,有一部分愉快和痛苦的感覺確實來自上述的原因,但是似乎,愉快并非都是因為同伴們表示贊同時所能增添的歡笑而產生,痛苦也不都是由于他得不到贊同時的失望。一本書或一首詩如果反復讀了太多遍,我們便不能從自己的閱讀中找到任何樂趣,但是我們依然會在為朋友朗讀它時感到快樂。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其中依然充滿著新奇的魅力。盡管我們自己再無法從中體會到那種驚喜和贊賞,但是當朋友心中產生這樣的感情時,我們就會感同身受。與其說我們是在用自己的眼光,不如說是從朋友的角度來體會所有這些思想,并且會由于我們和朋友志同道合而感到興奮不已。相反,如果朋友無法享受,我們就會非常惱火,再也不覺得向朋友朗讀它們還有什么樂趣。這里的情況與前面的事例同樣證明,毫無疑問,朋友的歡樂給我們帶來歡樂,當然,他們的沉默也的確使我們失落。雖然也許這些可以說明,為何一種場合令我們感到愉快,而另一種場合卻讓我們感到痛苦,但是,這不是愉快或痛苦產生的唯一原因。而且,雖然看起來,我們的感情與別人相一致是愉快的一個原因,兩者之間的不同是痛苦的一個原因,但是不能由此說明解決所有問題。朋友們因為我的高興而來的同感確實會激起我心中更大的興奮,但是他們對我的悲傷所表示的同情,如果只是加重我的悲傷,對我來說就沒有什么意義了。但是同情卻總是能夠增加快樂,也緩解痛苦。它另辟蹊徑,向我們提供另一種使人滿足的泉源,增加我們的快樂,溫暖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感覺那幾乎是當時唯一可以接受的情緒,以此減輕我們的痛苦。{本章要證明的是:同情本身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上面的邏輯推理如下,如果朋友對我們的悲傷表示同情會加重我的悲傷,那么這種同情沒有意義,以此推測,朋友對我悲傷的同情會緩解我的悲傷。那么根據正反兩力原理,這種同情具有正向意義,也就是說這種同情可以產生與悲傷相反的力量。后文還會進一步說明,對于朋友而言,這種同情并不是快樂的,這種設計確保悲傷是令人厭惡的東西。也要求我們去學會抑制悲傷。}{這種同情就是心心相通吧,這種心心相通就會帶來愉快。} 【3】因此可以說:我們更渴望向朋友傾訴自己不愉快的感情,而不是愉快的情緒;朋友對悲傷的同情比愉快的贊同更使我們感到滿足,而如果他們對我們的悲傷缺乏同情,則更使我們感到震驚。{述說了我們對朋友的需求。朋友,某種意義上是用來分擔痛苦的。但這種需要和朋友對我們的期望是不相符的。朋友更喜歡從我們這里獲得快樂。上帝的巧妙在于,朋友之間的同情是一個快樂的泉源,因此各種友誼就會存在。} 【4】當一個不幸的人找到一個能夠向其傾訴自己悲痛的對象時,他們的心中會何等寬慰啊,對方的同情,似乎減輕了他的一部分痛苦,說對方同不幸者一起分擔了痛苦也沒有什么不適合的。他不僅感到與不幸者相同的悲痛,而且,好像分擔了后者的一部分痛苦,從而減輕了不幸者身上的沉重痛苦。同時,在傾訴自己不幸的時候,不幸者在某種程度上重新經歷了自己的痛苦。那些使他們苦惱的事情再次出現在他們的記憶中,因而他們的眼淚比從前經歷痛苦時流的更快,他們會又沉浸在種種痛苦之中。但是,他們也明顯地從中得到安慰,因為他們從對方同情中得到的樂趣比劇烈的悲痛更加強烈,能夠彌補他們內心的傷痛,他們重新喚起這種痛苦,就是為了激起同情。{這也說明了同情的力量是多么的強大,以至于用痛苦來喚起同情。這也說明了人是一個自私的動物,當同情的好處大于痛苦的壞處時,人就有可能選擇以痛苦換取同情。有時候看新聞,某人對于某種重大的打擊不原意回憶和述說,現在看來是因為回憶的痛苦大于述說獲得的同情吧。這也看出,和一個人述說的同情有多大決定了述說的內容包含的痛苦的深度,也說明了這兩者心心相通的程度。哈,引出一個問答題:請用自私的觀點解釋為什么和好朋友談話的深度遠大于和陌生人談話的深度,或者為什么我們需要幾個知心朋友來傾訴。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和任意一個陌生人述說快樂的事情。對自己對聽者這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人心中一定要飽含快樂。呵呵}不幸者來說,最殘酷的打擊就是對他們的災難熟視無睹,漠不關心。對朋友的高興沒有表示只是不夠禮貌而已,而如果當他們對我們述說困苦時,我們卻擺出一副沒有興趣,心不在焉的神態(tài),則是真正地,十足地不近人情。 【5】愛給人帶來愉快,恨讓人產生不快,因此雖然我們希望朋友接受自己的友誼,但是我們更加急切地希望朋友同情我們心中的憤懣不平。即使朋友很少為我們的順境和進步感動,我們也能原諒他們,但是,如果他們對我們遭到的傷害表現出漠不關心,我們就無法接受了。因為朋友不同情自己而產生的怨恨,要遠遠比他們不接受我們的感激更加容易搞得我們怒火中燒。我們可能很難和朋友的朋友成為朋友,但是很難不和敵人的朋友成為敵人。{這是不是朋友形成一個圈子的原因呢?}我們對朋友與朋友之間的不和不會有什么不滿,雖然偶爾會因此愛同他們爭論,但是如果他們同我們的對頭友好相處,我們就會真的準備同他們大打出手了。愛和快樂,總是能夠令人愉快,不需要任何附加的樂趣,就能讓我們感到滿足和鼓勵。悲傷和怨恨,卻總是讓我們難以釋懷,令人苦惱和痛心,強烈地需要用同情來平息和安慰。{這一段舉例說明心心相通的愉快吧,也說明了愛和恨。} 【6】由于別人因為我們的同情而感到高興,因為得不到這種同情而感到痛心,所以我們也很高興能夠向他表示這種同情,同時,當我們無法做到時也會感到內疚。我們不僅趕去祝賀取得成功的人,而且也會趕去向遭受不幸的人表達我們的同情和安慰,與那些能夠與我們心心相通的人相處交談,我們可以感到極大快樂,而這快樂遠遠勝過看到他的痛苦境況就使我們感到的苦惱。{原意去傾聽的動力吧。傾聽痛苦是一個苦差事,上帝一定要賦予其動力。如果這個動力不夠,那么再來個道義上的壓迫。不去傾聽該去傾聽的人的痛苦是一種不道德行為。如果自己意識到這種不道德心里會不安啊。}相反,無法向對方表示自己的同情總是不愉快的,而且,發(fā)現自己不能為對方分憂會使我們感到的痛心,不會因為我們可以免于這種同情所需分擔的痛苦的幸運而感到絲毫消解。 【7】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為自己遭遇的不幸放聲痛哭,而想到這種不幸如果落在自己身上時不會產生如此劇烈的情緒,我們就會對他的悲痛感到震驚,認為他們的悲痛有些過分,并且,因為我們無法體諒,我們還會認為他們膽小軟弱。同樣,另一個人如果因為得了一點好處而洋洋得意極度興奮地話,我們就會對此表示憤怒,我們甚至會對他的高興表示不滿,并且,因為我們不能贊同這種情緒,我們會覺得那人輕率愚蠢頭腦簡單。如果我們的同伴聽到一個笑話大聲笑個不停,而在我們自己看來,根本不值得這么大笑,這超出了我們認為應由的分寸,我們甚至會大發(fā)脾氣。{這段話是為下文作為引子吧。心心相通固然是好的,但是可遇不可求。如果完美的心心相通不可以達到,那么現實中情感的交流會是什么樣子呢?或者,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表達了不同的感情,則他們之間就不存在這種心心相通。那么他們之間相互的看法是怎么樣的呢?他們之間如何溝通呢?為了使相互之間溝通更加順利,他們應該怎么做呢?請聽后文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