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不同時代的婚車 社會在改變,人的觀念在改變,對生活的追求也在改變,婚車也一直在變化。可現如今普通的私家婚車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對婚車的要求,他們追求個性與創新,慢慢的花轎、自行車、黃包車等古典婚車又再一次卷土重來,也算是“婚車”的另一道風景線。 如果跟你說古代也有婚車,你是不是會有點懷疑,古代怎么會有車呢?其實不然,古代的婚車就是轎子,隨著時代的變遷,婚車的變化也千變萬化,每個時代流行的不同婚車代表的卻正是時代生活的變遷,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百姓幸福生活的變遷史,下面小編盤點一下各個時代的婚車。 古代婚車——轎子 古代的婚車代表就是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使用的,古代的花轎也會因為各地的習俗、主人的身份和貧富略有不同。古代新娘都是坐著轎子,懷著忐忑的心情嫁到夫家,所以這其實也算是婚車的一種形式。 民國初期——馬車或黃包車 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在一些大城市了,姑娘出嫁時都不肯坐花轎了,這時候一般也會改用馬車等車輛,到了民國初期,也逐漸使用起黃包車來,因為這樣比較輕便快捷,而轎子也慢慢的被淘汰了。 40年代——毛驢車 40年代開始改用毛驢車,因為毛驢車相比起木輪牛車要快捷輕便,比三套馬車又顯得靈活,特別是在道路不寬不平的情況下,這個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 60年代——自行車 到了六十年代,自行車雖然還算是一種比較奢侈的交通工具,但是條件稍微好一點的人家都是用這個來迎娶新娘,那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吧,新郎騎著腳踏車將新娘接回家,現在想想覺得還是挺浪漫的。 70年代——拖拉機、卡車 70年代開始,婚車也逐漸發生變化,從自行車走進了拖拉機的年代,而拖拉機也成為了無數年輕人的流行婚車,從側面也反應出人們的美好生活也在提速。 80年代——大客車、面包車 時間的年輪轉動的很快,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拖拉機也逐漸退出了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大客車和面包車。不過由于當時數量還比較少,所以想借一輛面包車做婚車還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90年代——私家車 到了80年代末,轎車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年輕人結婚也瞄準了桑塔納、拉達等私家車了。直到90年代后期,老奧迪等高檔私家車也進入婚車市場,并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21世紀——豪華婚車VS個性婚車 到了21世紀,新人對婚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現在更多人選擇的是凱迪拉克、奔馳等高檔車,也有一些個性婚車,目的就是營造一個與眾不同的婚禮。
早期而且比較普遍的婚車實際上不是車,是轎子。坐花轎結婚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習俗,喜慶而悠久。在古代轎子可不是隨便坐的,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按明朝初期的規定,轎子分為大轎小轎:大轎是四人抬的官轎,四品以上官才能坐;小轎是兩人抬的民轎,只許婦老病殘坐。萬歷年間,有南京的從九品小官坐了轎,結果被舉人監生們吵吵嚷嚷地撕拽到公署,群毆之后“黜之”。 到了清朝,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撫乘“八人抬”,督撫部屬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欽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親國戚所乘的轎子,則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如果不是官,但家里有錢,想坐轎子怎么辦?捐官,有了身份才能坐轎子。如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巖,他是能坐轎子的。在如此苛刻的身份要求限制下,新娘可以坐花轎,可見國人對結婚儀式的看重了。但這也是平民百姓唯一一次坐轎子的機會,所以才會有大姑娘上轎——頭一回的說法。 當然,花轎也不是過去唯一的“婚車”,不少地方習慣結婚接親用牛車。 解放后,隨著時代的發展,自行車開始興起,70年代就逐漸流行了自行車當婚車結婚。那時候的三大件是自行車、手表、縫紉機。 ![]() 到了80、90年代,在農村,拖拉機算是高檔的婚車了。在城市,汽車開始出現在了婚車的隊伍中。那時候,擁有一輛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 ![]() ![]() 新世紀以后,隨著汽車越來越普及,各種好車層出不窮,婚車開始花樣化。寶馬、奔馳、奧迪讓人眼花繚亂。 ![]() ![]() 隨著觀念的改變,不少婚禮舉辦的隆重、簡樸而新潮,另類婚車逐漸興起,復古的花轎、低碳環保的自行車、經濟實惠的大客車都成了婚車,婚車不再是高大上的代名詞,另類婚車成為一種新風。 無論什么年代,婚車總是先進的代表,見證著愛情的誓言,反映著人們的觀念,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不少人結婚第一輛婚車是白色,最后一輛車也是白色,代表白頭到老。在此也祝天下情侶家庭幸福、白頭到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