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瑟儆孺悲
魯國人孺悲過去是孔子的學生,現在又想見孔子,孔子推辭有病。等到傳話的人出戶傳話時,孔子就取瑟來彈奏,故意讓孺悲聽到孔子在彈琴,并不是真的有病,只是不愿見他。
三十七、農山言志
魯哀公九年,孔子在陳國患重病,愈后有幾個弟子陪同他到郊外農山散步,
在松柏樹下休息時,孔子說:“每人說說自己志向。”
子路說: “我愿揮動著長槍,激蕩三軍,沖向仇敵,像蛟龍一樣挺進,去拯救患難!”
孔子說:“勇士哉!”子貢說:“如兩國結仇要打仗,我去排解,消除戰亂。”
孔子說:“好辯士。”
顏回不回答,孔子問其故。顏回說: “他們兩位的志向,有武也有文,
我就不敢再談自己的志愿。”孔子說: “人的想法不同,志向不一樣,你不妨講講!”
顏回說:“我愿做一個小國之相,以道德輔佐君主,團結上下,交好列國。
使百姓安居,群臣安和。”孔子高興地說: “這是圣士之志啊!”
三十八、四子侍坐
孔子在衛國收徒講學。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
孔子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志向。
子路說:“如讓我去治國,我要使國家強大。”冉求說:“如讓我去治國,我使老百姓富足。”公西華說: “我愿去宗廟中主持祭祀,或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曾皙說“春天暖和,我們五六個青年和六七個少年都去沂河里洗澡,
然后在舞雩臺上吹風,唱著歌走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 “我贊成曾皙的想法呀!”
三十九、過庭詩禮
有一天,孔子獨自站在庭院中,看見兒子孔鯉邁著小步恭敬地走過,
便問: “學習《詩經》沒有?”孔鯉回答說: “沒有。”孔子說: “不學習《詩經》,
無法同人交談。”于是孔鯉就回去認真地學習《詩經》。
過了幾天,孔鯉從院里經過時又被孔子叫住,問: “學習《禮記》了沒有?”
孔鯉說:“沒有。”孔子又說:“不學習禮,難于立身做人。”
于是,孔鯉就回去學習《禮記》。
四十、命賜存魯
齊國要進攻魯國,孔子在衛國聽說齊國大軍壓境,非常焦慮,
召集門下弟子說: “魯國是我們祖宗墳墓之所在,是我們出生的故土。
現在我們的祖國面臨亡國的危險,弟子們,難道你們還不該挺身而出嗎?”
于是子貢前去齊國、吳國、越國、晉國游說,終于制止了這場戰爭,保存了魯國。
孔子說:“花言巧語容易損害信義,要謹慎而行。”
后來,司馬遷評論子貢之舉說: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四十一、化行中都
孔子五十一歲時任中都宰相,中都是魯君采食邑,故城在今山東濟寧汶上縣西。
孔子制定了使百姓安居樂業的各種政策,路不拾遺,男女有別,賣東西的不要虛價,
呈現大治景象,一年后魯國各地都紛紛效仿中都的政策。
四十二、敬入公門
孔子走進朝堂大門,像鞠躬一樣地彎著腰,好像不能容身一樣。站立不擋在門中間,
行走不踩門檻。走過君主的位置時,表情莊重,腳步持重,說話小聲。提起衣襟走上臺階,
像鞠躬一樣地彎著腰,像停止呼吸似地屏住氣。退下時,每走下一級臺階,面色便舒展一些。
走完臺階,快速地走路,像鳥兒展翅一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仍然是恭敬和順的樣子。
四十三、夾谷會齊
魯定公十年春(前500年),齊國邀約魯君到齊魯邊境的夾谷舉行盟會,
意在使魯國成為齊國的屬國。當時,孔子任魯國代理國相,也是這次盟會主持儀式的司禮官。
由于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預先設軍防范,
使齊景公想用武力劫持魯國君臣的陰謀未能得逞。
獻酬后,齊國演奏四方之樂,孔子以兩君相會,不能用夷狄之樂,迫使齊景公撤走樂舞。
齊國又演奏宮中之樂,孔子以匹夫惑亂諸侯,迫使齊景公處罰樂人,
使魯國在外交上取得了一次勝利。
四十四、羵羊辨怪
魯國大夫季桓子家里打井時,挖出一個有個像羊的怪東西,他派人去向孔子請教,
卻說挖出的怪東西像一只狗。孔子說: “據我所聞見,應當是'羊’。
我聽說,山林中的怪物是'夔’和'魍魎’,水中的怪物是龍和'罔象’,
泥土中的怪物是'羵羊’。”
四十五、歸田謝過
夾谷會盟后,齊景公責備大臣:“魯國人用君子道義,輔佐國君,你們卻用夷狄之俗,
使我犯了不少過失,使齊國在外交上失禮。”
夾谷會盟迫使齊景公歸還了過去侵占魯國的四邑以及汶陽的田地。
四十六、禮墮三都
魯定公十二年,孔子出任國相,為加強魯君公室地位,孔子提出“墮三都”的計劃。
“三都”是魯國的郈邑、費邑和成邑,分別是叔氏、季氏、孟氏的私邑領地。
孔子說: “臣子不可私藏武器,大夫不能擁有周長三百丈的城邑,
現在三家已經超過制度,請下令減損它們。”
孔子派弟子子羔、子路等去實施這一計劃。費邑季氏家臣公山不狃發動叛亂,
攻進都城曲阜。孔子親自率領諸弟子平亂,擊敗公山不狃的叛軍。
季氏費邑與叔氏郈邑的高城都被拆毀。但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
反對拆毀孟家領地成邑的城墻,孟氏也在暗中支持。
魯定公親自前往征討,圍之不克。齊軍出動到邊境準備支援孟氏,迫使魯君退軍。
四十七、義誅正卯
魯定公十二年,孔子以大司寇行攝相事,代理執政。執政的第七天,便殺了亂政大夫少正卯。
子貢問孔子為何要殺少正卯,孔子說:“人有五種罪惡,而盜竊不在其中:
一是知識通達而心懷險惡;二是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三是言語不合正道而善于狡辯煽動;
四是博聞強識,宣揚邪惡的思想;五是贊賞錯誤的觀點,加以文飾。
犯這五宗罪的任何一條者都該殺,少正卯同時犯這五宗罪,不可以不殺。
四十八、赦父子訟
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有一件父子相訟的案件,孔子將他們關牢中三個月不處理。
后來,父親請求撤訴,孔子便赦免了他們。季桓子知道后很不高興,
孔子感嘆說:“執政者不采用正確的治理方法,而殺害無辜的人,
則違背了禮的原則;不提倡孝道教育子民,而去處理這類官司,其實就是殺害無辜啊!”
四十九、侍席魯君
魯哀公招待孔子,席間問孔子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回答: “最要緊的大事是使人民富足而長壽。少派勞役,減少稅收,人民就富足;崇尚禮教,疏遠罪惡,人民就長壽。”
五十、儒服儒行
一天,魯哀公問孔子: “先生所穿,是儒者的服裝嗎?”孔子答道: “我小時住在魯國,
穿袖子寬大的衣服;長大后住在宋國,戴章甫之冠。我聽說,君子學問要廣博,
穿衣則要入鄉隨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魯哀公說:“請問儒者有哪些品行?”
孔子答道:“幾句話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如要詳細講,就要講很久,
等仆人疲倦需要換班侍候,也講述不完。”于是,以儒者的自立精神、待人接物、剛強堅毅、
寬容大度、推舉賢能的風格、特立獨行等來講述一番。
五十一、貴黍賤桃
一天,魯哀公接見孔子,坐下后令人端來一盤蜜桃和一盤常吃的黍飯。
孔子先吃黍飯,后吃桃子。侍從們都掩口而笑,魯哀公問: “黍飯常吃,為何你要先吃黍飯,
而后吃桃子呢?”孔子說“我知道桃子好吃,但我更知道黍為五谷之長,
是祭祀先祖時的主要供品。果實共分六種,桃是最下一種,沒有資格進入廟堂祭祀先王。
您沒聽說過五谷之首黍在上,六果之末桃在下的道理嗎?所以要先吃黍,
后吃桃,難道不對嗎?”一番話說得魯哀公心服口服。
五十二、骨辨防風
吳國攻占了越國的都城會稽,得到一節骨頭,有一輛車那么長。
吳國派使者來向孔子請教: “什么動物,競有這么大的骨頭?”
孔子說: “我聽說,當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群神到會稽山,
防風氏遲到了,被大禹斬首示眾,他的一節骨頭就有一輛車長,這是最大的骨頭了。”
五十三、因膰去魯
自從孔子任國相后,采取一系列新政,使齊國感到恐慌,擔心魯國強大后會威脅齊國。
齊國大夫黎鉏為阻止孔子當政,便挑選齊國美女八十人,身穿華麗服裝,跳著《康樂》舞蹈,
連同有花紋的馬三十匹,饋贈給魯國國君,但要求魯國驅逐孔子。
魯定公得到美女后,終日宴樂,多日不上朝聽政,不再信用孔子。
這年的大祭后,按禮制應當把祭肉分贈給國中貴族。但在季氏授意下,唯獨不給孔子家送祭肉。孔子感到失意,便帶領弟子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數十人離開魯國,
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流離生涯。這一年孔子55歲。
五十四、子羔仁恕
子羔在衛國做官,曾依法判處一罪人刖刑。不久,衛國內亂時,那人守城門,卻放了他。
子羔很奇怪,那人說: “被砍掉腳,是我應得之罪。
當時你想赦免我,執行時您的臉色非常嚴肅,沒有喜色,您對我沒有私心,
你是天生的君子,這就是我敬佩您的原因。”
孔子聽后說“好啊!作為一個官吏,用法一視同仁,寬容就樹立德行,
殘暴就增加仇敵,您能這樣做,大概就是子羔一樣的人吧!”
五十五、放鯫知德
孔子去衛國,讓巫馬期去暗訪宓子賤的政績。巫馬期在單父境內,見一漁夫夜晚打魚,
放掉小魚,只留下大魚。問他為何要這樣,漁夫說:“宓子賤大夫告誡我們,
要讓小魚長大后再捕。”巫馬期回來告訴孔子: “宓子賤的道德教化到了頂點,
百姓都自覺地做事,像有厲害的刑罰在身邊管轄一樣。”
五十六、儀封仰圣
孔子到了衛國,儀封地方長官來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
孔子的弟子便陪他去見孔子。他出來后對孔子的弟子們說:
“你們幾位何必為孔子喪失了官位而發愁呢?
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號令天下。”
五十七、靈公郊迎
孔子離開蒲邑,就立刻返回衛國,衛靈公很高興,親自到郊外迎接,
一見面就問孔予: “可不可以討伐叛變的蒲邑?”孔子說:“可以。”
衛靈公說:“但我的大夫們卻反對,說蒲邑是衛國防御晉、楚兩個大國的前沿,
如果發兵討伐它,蒲人投靠晉、楚,會給兩國入侵衛國的口實。”
孔子說:“公叔戌不得人心。蒲邑的男人恨不得擺脫他,連女人也想逃難去西河。
如果攻擊蒲邑,對手不過只是公孫戌及其親信少數幾個人而已!”
衛靈公很高興,說: “那很好!”
公叔戌聽到衛靈公可能要來攻打的消息,就放棄蒲邑,
逃亡到魯國去投奔季氏了。
五十八、適衛擊磬
孔子在衛國時,一天在住所中演奏石磬,有一個挑著草筐子的人從門前經過,
聽見磬聲便說: “這擊磬聲中另有一番心思呀!”
過了一會又說: “從抑而不揚的磬聲中可知,擊磬者見識狹小而鄙俗,
他在埋怨無人了解自己,無人了解就獨善其身罷了,又何必埋怨?
這道理猶如過河,水深,穿著衣裳走過去;水淺,撩起衣裳走過去。”
孔子嘆道: “此話說得很深刻呀!可惜不容易做到啊!”
五十九、禮見南子
孔子離開匡邑返回衛城后,衛靈公夫人南子派人來見孔子說: “四方君子凡來衛國拜會國君的,一定要拜謁夫人。夫人今天希望見到你。”孔子表示感謝,便去拜會南子。
會見時,南子夫人在細葛帷帳之中。孔子進門,面朝北行稽首之禮。
夫人在帷帳中回拜禮兩次,身上的佩玉叮當作響。孔子與南子談了好一會兒才出來,
此舉引起子路的疑問和不快,他責怪孔子,孔子說: “我本不想見她,
既然見了便要以禮相答。如果我不是所說的那樣,就讓上天處罰我!”
六十、丑次同車
孔子拜會南子之后,又在衛國都城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天衛靈公邀請孔子出巡,
卻和夫人同乘一輛車,讓孔子乘坐第二輛車。宦官雍渠乘坐第三輛車,招搖過市。
但這次出行,卻令孔子覺得有損尊嚴,說: “我怎么總見不到喜歡美德勝過愛好女色的人啊。”于是討厭衛靈公,再次離開衛國,準備去曹國。
六十一、靈公問陳
魯哀公二年,孔子從陳國返回衛國。這天衛靈公問孔子,陳國是如何排列軍陣。
孔子雖然知兵且習武,但他厭惡戰爭,故不愿談兵,并告誡衛靈公: “如果是禮樂祭祀的事,
盡管問我。至于行軍打仗的事,我并沒學過。”
這些話令衛靈公感到不快,下次再和孔子見面時就怠慢孔子,當孔子講話時,
衛靈公仰首觀看南飛雁。
孔子回來后對弟子說: “這里呆不下去了,走吧!”便離開衛國,去陳國。
六十二、匡人解圍
孔子去陳國,途經匡邑。顏高駕車,舉起鞭子指點匡城說: “當年我曾隨陽虎,
從那個缺口攻入此城的。”匡人以為魯國的陽虎又來了,而孔子長得也很像陽虎,
于是扣留孔子一行,弟子們都很害怕。
孔子說: “自從周文王死后,周朝的文明不就在我這里嗎?若上天打算毀滅周文明,
后來人便不能再傳承這種文明。若上天不想毀滅這文明,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
孔子讓在衛國為寧武子做家臣的弟子求援,匡人知道認錯了人,五天后便放了孔子一行。
顏淵落在后面,孔子見顏淵追上來了,
便說:“我正在擔心,以為你死了。”顏淵說:“您還健在,我怎么敢先死?”
六十三、西河返駕
孔子在衛國得不到任用,便西行去見趙簡子,
走到黃河邊便聽說晉大夫竇鳴犢、舜華被趙簡子殺了。
孔子面對黃河感嘆道: “壯美啊,大河之水,浩浩蕩蕩!我不能渡過,這是命啊!”
子貢上前問: “這是為什么?”孔子說: “竇鳴犢、舜華都是晉國的賢大夫。
趙簡子沒得志掌權時曾依靠這兩人;他掌權后就殺了這兩人。
我聽說:剖腹取胎,殺死幼獸,麒麟就不會來到原野;竭澤而漁,一網打盡,
蛟龍就難以適應陰陽;搗毀巢窠,打碎鳥蛋,鳳凰就不會飛翔前來。什么緣故呢?
君子不忍見到傷害同類,鳥獸對于不義之舉尚且知道躲避,何況我孔丘呢?”
于是就返回去衛國。
六十四、脫驂館人
孔子在衛國期間,孔子曾住過的館舍主人死去,孔子入門吊喪,十分傷心。出來后,
讓子貢把車駕上的一匹馬去贈送給喪家。子貢說: “您對門人弟子的喪事,都沒有送馬來助喪。今天解下馬贈給以前的館舍主人,禮是不是太重了?”
孔子說: “我剛才進去哭喪,有感于主人的哀痛,流下了眼淚。
我哪能光流淚,卻無禮物相送呢?你小子趕緊去辦吧!”
六十五、宋人伐木
孔子經過曹國到宋國,因批評宋國執政大夫司馬桓魋(tuí),結果惹出麻煩。
孔子經常帶著弟子們在住處前面的樹下講學和演習殷商古禮。桓魋便派人去砍伐樹木,
想讓大樹倒下來砸死孔子,又讓士兵對孔子恐嚇,弟子們勸孔子快走,
孔子很自信地說: “老天使我有了這樣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后來不斷傳出桓魋要危害孔子的消息,孔子決定離開宋國。為了避免被桓魋發覺阻攔,
孔子決定先從南門出城,然后改道奔往鄭國方向,與弟子們約定在鄭國都城外會合。
孔子扮成普通百姓,喬裝逃離宋國。
六十六、過蒲贊政
子路治理蒲城,孔子實地考察。一進蒲城境,孔子就三次說子路干得好。
子貢說: “還沒看到政績,您怎么知道?”孔子說: “一進入蒲城境,
我看到到處都是綠油油的莊稼,青青的蔬菜,老百姓都在田間操作,還有許多人都在深挖溝。
他們都竭盡其力,這就可以看到子路是下了許多功夫去組織百姓進行生產。能夠如此,
是因為他有威信;進入城內,我看到老百姓住的房屋堅固,屋舍儼然,
沒有臟亂的現象;進入官署,我看到子路非常清閑,屬下都聽從命令,
非常尊重他,這樣看來,我'三稱其善’,恐怕還不夠吧!”
六十七、忠信濟水
孔子從衛國返回到魯國去,在一處河堤上停下馬車來觀賞景色。
那個地方有個瀑布高達二三十丈,湍急的流水能有九十里那么遠,連魚鱉都不能在那里游水。
然而卻看見有一個男人從那個地方游過去。于是孔子就問他: “你的游水本領真是太高了!
難道你有什么方法嗎?”那個男人回答說:“我心懷忠信所以能游水過河。”
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一定要記住,連水這樣的東西,
人都可以憑借著忠信的思想讓自己的身體在水中如魚得水,更何況是人呢!”
六十八、桔矢貫隼
有一只隼鷹中箭落到陳閔公的庭院里死了,是被一支楛木箭射死的,
箭頭用尖石做成,箭長一尺八寸長。上面刻有不易辨認的文字。陳閔公派人去問孔子,
孔子說: “這枝箭是一枝古箭,是肅慎氏所制之箭呀。”
又說:“但射箭之人,應當是在陳國。從前周武王克商后,各地民族進貢特產,
肅慎氏進貢桔矢及石磐箭,每枝箭長一尺八寸。周天子刻銘于箭桿'肅慎氏之貢矢’,
并分賜予陳國。您若使守藏吏在舊庫中查一下,也許還能再找到這種箭。”
陳閔公便派人去府庫,果真找到這種箭。
六十九、微服過宋
幾天后,分散潛行的孔予等人相繼到達鄭國,孔子站在城東門附近等候弟子們。
子貢等人比孔子先到,沒有遇見孔子,就到處詢問。
一位老鄉告訴子貢: “城東門站著一位高個子老頭,長相奇特,腦門像古帝唐堯,
脖頸類似堯時的皋陶,雙肩類似鄭國賢相子產,腰以下像大禹,脊背微屈,樣子又瘦又累,
神態卻像一只喪家之犬。”
子貢找到孔子后,把這話告訴他。孔子聽后大笑說: “說我外貌像古之圣王賢相,
實在不敢當。但說我像一只喪家之犬,倒真是很像啊,很像啊!”
七十、五乘從游
孔子帶弟子從陳國前往衛國,途經蒲地(今河南長垣縣城,屬衛國領地),
正好趕上衛大夫公孫叔反叛衛國,占據蒲邑,要抓孔子。有個叫公良孺的弟子,是陳國人,
帶著五輛車隨從孔子游歷,他身材高大,又有勇氣和力量,
對孔子說: “以前我跟隨老師在匡地曾遭遇危難,在宋國受到伐樹趨趕之辱,
現在又被困在這里,這都是命啊!與其看著老師在這里遭難,我要和他們拼死一戰。”
公良孺舉起劍,帶領師兄弟要和蒲人戰斗。
蒲人見此陣勢,便對孔子說: “如果你答應不去衛國,就放你們走。”
蒲邑人和孔子簽訂盟誓后,讓孔子走東門離開。孔子一行前往衛國,
子貢問: “剛才訂立的盟誓難道不算數了?”
孔子說: “這是受到要挾而違心訂立的盟約,神靈是不會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