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不需要陳腐期 紫砂茶具始于唐宋,興于明,盛于明未清初。它的發展除了與飲茶習慣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外,也與各時期陶瓷業的發展不可分割。宋代的瓷器用土,陶冶碾碎后,加水合成熟泥,要陳腐三年才能使用,所以宋代的瓷器胎質十分地好;紫砂泥也是一樣,一般要經過提煉生泥、風化、粉碎、過篩、加水和坯、陳腐、做壺這些過程,而陳腐期是最重要的。陳腐期由于泥中含有的微生物的活動使泥料產生轉化,一些泥料中的動植物腐蝕物等都會腐蝕成泥土而使泥料更純、更細密;陳腐期越長泥則越好,做出來的壺肌理細膩、緊密,寶光內斂,靈秀潤澤。 但是,朱泥卻不需要陳腐期。 老朱泥壺使用的泥料都是沒有經過陳腐的。用30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老朱泥壺上均有大小不等的空洞,而同時期的其它泥料的壺卻沒有,這類空洞是泥料含有的其它腐蝕物經高溫后失去的。這就說明,朱泥沒有陳腐。恰恰是這種特征,給朱泥壺鑒別提供了鮮活的證據;而有空洞但又不滲水出來,又使朱泥壺增添了異樣的色彩和別具一格的玩趣。 有的資料記載,朱泥就是澄漿泥。我認為這種說話不對。澄漿泥是唐宋以來制作硯臺的泥料,地點出自山西絳州、山東青州、河南虢州,采用的都是河泥,據傳用九層布袋在河水中汲泥漿,然后陳腐多年,再摻黃丹、金沙藥材等合泥做硯,燒造后還要用黑醋、陳醋洗煮,酒蒸等工藝。那么,朱泥壺顯然是沒有這種工藝的,河泥也不是紫砂泥,在上述三個地區也沒有發現紫砂泥。 還有一種說話,說朱泥是制壺工藝師在水池中沉淀在布上的洗手泥,故而細密。我認為也不盡然。 朱泥,就是紫砂紅泥中的一種。因為用水泡發土塊,用水冶洗、布過濾而得,比其它磨研、樁砸、球磨過篩等紫砂泥要細密得多,正是因為細密,泥已經很純,才可以不要陳腐期,煉成熟泥后能直接做壺。(紅泥是不能完全布過濾的,因為其本身顆粒就比朱泥粗、砂礫感強。) 有的朱泥壺,有陳腐泥的外表,其實是調入了陳腐多年的紅泥所致。這種壺,紅泥與朱泥各自表現都十分明顯,上手便能辨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