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陽氣盛極之時,亦是養護陽氣的最好時機。《內經》還提出了“冬病夏治”的治病方針,亦是中醫的特色療法,抓住陽氣旺盛的時節,以溫經助陽為大法,治療寒濕、痰飲等陽虛病。如艾灸在治療寒濕及陽虛型疾病時,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源于《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是夏季最熱的時候,根據《內經》所述,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人體的陽氣和自然界的陽氣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之時,尤其是“三伏天”,此時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有利于藥物吸收。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三伏天“灸療”,冬病夏治的好時機 三伏天“灸療”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它是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最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艾灸,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通過灸療令陽氣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的氣血直達病處,標本兼治。特別是家有老人,三伏天來艾灸肚臍(神闕穴),可增強人體抗病能力,醫治常年累月的虛勞諸疾,還可預防保健,回春延年。 三伏天艾灸好處 ★第一大好處: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時機 梅雨季節,許多中老年人一會腰痛,一會腿疼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體內寒、濕氣重的緣故。 在中醫里祛寒除濕治療之法就是艾灸。三伏天,正是天地陽氣最盛之時。通過艾灸,雙重陽氣注入體內,溫陽驅寒,從此病魔遠去,歲月不老,健康與你同在。 ◎腰腿痛取穴 腎俞、腰陽關、足三里、阿是穴。 ◎頸椎痛取穴 大椎、頸四椎旁、肩井、阿是穴。 ◎慢性支氣管炎取穴 大椎、肺俞、膻中、脾俞、豐隆。 ◎消化不良取穴 脾俞、中脘、天樞、足三里。 艾灸法: 取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上午10:00-11:00最為適宜。 ★第二大好處:溫腎壯陽,元氣充足 元氣陽氣充足,夏不怕熱,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總之,元氣充足的表現是真正意義的健康特征。古時醫家常用“神奇”來說明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根據臨床實踐,命門和神闕穴組方,壯陽第一,三伏采用灸法,會感到有熱感從穴位直透體內,灸命門可培補腎氣,振奮腎經,使陽氣充盛行;神闕屬任脈,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陽固脫。二穴相配具有溫腎壯陽,回陽固脫之效。 ★第三大好處:延年益壽 宋代名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云: “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撫陽保命,延壽之法,艾灼第一。” 真元乃元氣、陽氣,所以,元氣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長壽之本,福德之本。 中老年人,如果在三伏天堅持灸關元穴,尿頻尿急、前列腺問題不光自己解決了,還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第四大好處:修心養性,也是最佳時機 從中醫的角度講,是風寒濕暑燥火等邪氣所致,那么,夏季艾灸,人體正處于散發的時令,天時的陽氣與艾灸的純陽之氣,進入人體,那么,風、寒、濕、暑、燥、火等邪氣被天地之雙重陽氣趕出體外,因此,血液越來越清凈,身體得以輕松,寧靜自然。 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強健身心,真正意義的修心養性。 三伏天艾灸,最適合冬病夏治的六種病癥 三伏天做艾灸是最好的改變虛寒體質,祛濕驅寒養生的方法,為您分析幾種夏季常見亞健康問題,并且如何利用艾灸幫你一起守護陽氣,健康養生。 癥狀一:空調病 炎炎夏季,很多人會選擇躲在冷氣充足的室內,然而走到室外時又瞬間感受強烈的熱流,冷熱交替,溫差極大,很容易引發感冒及周身酸痛,這種情況以肩頸部最常見。因為頸部正中屬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寒邪入體太陽最先受之。而督脈則主“一身之陽”。 保健方法:艾灸溫陽法 取穴:大椎穴 作用:溫陽散寒。 癥狀二:咳喘 對于慢性咳喘患者來說,如果患者有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膩,或滑膩苔,或伴有打噴嚏、流清鼻涕,遇冷則咳嗽哮喘加重,怕冷者。也可以在夏至時做艾灸來進行治療。不少患者因在此時治療而獲得明顯效果,甚至痊愈。 保健方法:艾灸溫肺法 取穴:肺俞穴 作用:溫肺止咳,化痰平喘。 癥狀三:暑濕證 中醫所說的暑濕證,一般不會出現高熱,僅有低熱,常伴有頭痛、身體酸懶、倦怠乏力等癥狀,出汗而熱不退,口干卻不想喝水,有些還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等癥狀。 保健方法:艾灸祛濕法 夏季多雨多濕季節,可常灸以下穴位以溫胃祛濕。 取穴:足三里、陰陵泉、中脘、神闕 作用:溫中散寒,健脾利濕,止嘔止痛。 癥狀四:皮膚病 夏季濕氣重,是微生物等活動頻繁的季節,細菌、真菌、蚊蟲、螨蟲活動能力增加,故皮膚病成為高發疾病。杜絕皮膚病的重要點在于:保持居室整潔和自身清潔,天氣晴好時,應勤曬衣物、被褥,不給致病生物營造生長環境。飲食清淡,盡量避免飲酒、吃牛羊肉等發物。對于嬰幼兒,應保持其皮膚的干燥,防止濕疹等疾病的誘發。對于內有濕濁,外受風寒引起的舌苔白膩、怕冷,甚至便溏型蕁麻疹、濕疹等瘙癢性皮膚病也可以采取艾灸的方法緩解和治療(但僅限于寒濕型)。 保健方法:艾灸止癢法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作用:疏風止癢,溫陽利濕。 癥狀五:慢性腹瀉 夏季腹瀉的病因多為貪涼太過或飲食不潔,導致寒濕或濕熱內生,從而誘發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發生。而素來就脾胃虛弱,經常便溏者,則更應該注意保護自己的陽氣。應該吃溫熱的東西,拒絕吃冰箱取出的冷飲、生冷食物,夜間盡量不持續開空調或調高空調溫度,并注意睡眠中裹好腹部。除此之外,您也可以從夏至起每日艾灸,以保護自己的陽氣。 保健方法:艾灸溫陽法 取穴:足三里、天樞、神闕、中脘 作用:溫補脾腎,散寒止瀉。 癥狀六:宮寒 女性每到經期就怕涼、痛經,總感覺小腹涼涼的,或者宮寒不孕,伴有性欲冷淡、月經后錯、稀發,經量少,經色暗,腰部冷痛。不妨也趁夏至陽氣旺盛時趕緊艾灸,溫一下自己的陽氣吧。夏至陽氣最旺時,艾灸治療可是比平時效果提升N倍哦~ 保健方法:艾灸溫宮法 取穴:關元、腎俞、三陰交、血海 作用:溫補腎陽,溫宮散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