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以小說的形式、講故事的方式,向人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秘。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 如今,人們常常不再以純真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以至于漸漸失去自我,以至于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我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書中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職,但她并不開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里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后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終于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我們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有點丑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禮物。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后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有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不快樂中。快樂不快樂決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結果也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無關。我們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于我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我們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會“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地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悅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當然,快樂不等于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來源于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所謂的三件事,不只是單純的三件事,而是看問題的三種視角。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愛別人,更是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別人的事。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外面沒有別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有讓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很多憂慮和焦躁都是自己編造的,把別人強加到自己的故事里,制造麻煩。有時候換個角度想一下,事情就會有另一個表情。只要我們敢于面對自己,敢于找到真我,學會與自己的身體、情緒、思想建立聯系,去與身體聯結,向情緒臣服,去檢視我們的思想,覺察我們的身份認同,就一定可以發現一個全新的人生模式。我們往往都在向外尋找東西,去索取一些事物,總是希望身邊的人足夠愛我,當有人對我不好時還會心生埋怨。殊不知,你越想得到的東西其實最容易失去。相反,如果我們懂得向內索取,不斷反思自己行為,不斷豐富我們內在的世界,有些你想擁有的東西會自然而然得就屬于你。認識你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但這也是最值得做的事情,因為一旦你將自己認識清楚了,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一馬平川了!“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人一生追求的歸納起來只有幾個字,那就是愛、喜悅、和平和真我。在追求愛、喜悅、和平和真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蓄心靈內在的力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強大呢?張德芬說:“先要為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于人,而是臣服于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又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有些事情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也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 附:精彩言論 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 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的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你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著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云起云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分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如果你不斷重復做某些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來長期且固定的關系,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慘痛苦……那么你就每天都在重復地為那張神經網絡連接線和整合,這就是變成了你的情緒模式。 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我看見我在尋求不被愛(被背叛和被欺騙)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我們不知道一切的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
|
來自: 昵稱15037848 >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