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詩和歌詞,用詞簡單,通俗易懂,而又意蘊深遠,流傳甚廣。 南浦月·將北行矣,留別海上同人 楊柳無情,絲絲化作悉千縷。 惺忪如許,縈起心頭緒。 誰道銷魂,心意無憑據(jù)。 離亭外,一帆風雨,只有人歸去。 子夜新聲碧玉環(huán),可憐腸斷念家山。 勸君莫把愁顏破,西望長安人未還。 這首詩歌沒有公開發(fā)表,載于許幻園《城南筆記》及李成蹊《辛丑北征淚墨》。 十里明湖一葉舟,城南煙月水西樓, 幾許秋容嬌欲流,隔著垂楊柳。 遠山明凈眉尖瘦,閑云飄忽羅紋縐, 天末涼風送早秋,秋花點點頭。 這首詩寫早秋的景色,像一幅白描畫,讀之只覺素淡清遠;不僅沒有悲秋之味,“秋花點點頭”還頗為靈動活潑。 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妝束淡于畫, 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 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 整首詩淡然清淺,寫到了梨花、菜花、柳花、芥花,但卻不寫春天之生機熱鬧。最后一句以夕陽作結(jié),使整首詩看上去靜穆莊嚴,韻味深遠。 姹紫嫣紅不耐霜,繁華一霎過韶光。 生來未藉東風力,老去能添晚節(jié)香。 風里柔條頻損綠,花中正色自含黃。 莫言冷淡無知已,曾有淵明為舉觴。 其一 收拾殘紅意自勤,攜鋤替筑百花墳。 玉鉤斜畔隋家塚,一樣千秋冷夕曛。 其二 飄零何事怨春歸,九十韶光花自飛。 寄語芳魂莫惆悵,美人香草好相依。 風風雨雨憶前塵,悔煞歡場色相因。 十日黃花愁見影,一彎眉月懶窺人。 冰蠶絲盡心先死,故國天寒夢不春。 眼前大千皆淚海,為誰惆悵為誰顰。 這首詩風格是佛家的。“心先死”、“夢不春”,道出了自己內(nèi)心狀態(tài)。最后兩句,寫大千世界是淚海,純是佛家境界。 城南小住。情適閑居賦。 文采風流合傾慕。閉戶著書自足。 陽春常駐山家。金樽酒進胡麻。 籬畔菊花未老,嶺頭又放梅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這本是一首歌詞,但卻比很多詩詞寫得都要好。第一節(jié)寫景,意象非常多,形成一個送別的不忍的意境。“芳草碧連天”,是以美景襯托哀情;“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則是情景交融,渾然天成。 人生如夢耳,哀樂到心頭。 灑剩兩行淚,吟成一夕秋。 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樓。 壽世無長物,丹青片羽留。 這首詩,李叔同自稱是:余恫逝者之不作,悲生者之多艱。聊賦短什,以志哀思。 儒風大家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需注明 |
|